第13版:健康

“关爱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系列报道(二)

养育初心难守 父母“鸡娃”都不容易

  •   网上曾有一个话题引来了很多人的共鸣:一个小孩说,爸爸妈妈,你们当初生我的时候,只是希望我能健康快乐成长,可为什么现在要给我这么大的压力呢?
      随着全社会对心理问题的不断了解与重视,家长们对维护孩子的身心健康变得更有意识,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时,虽然有少部分家长能及时发现并积极配合孩子的治疗,但很多家长引导孩子的意识还是比较有限。那么,如果孩子“不快乐”,家长有多少责任?又该怎么做?
      案例一:“哪个妈妈不是这样?我都是为了她好!”
      小玲(化名)是一个十岁的女孩,在她眼中,妈妈是个特别“情绪化”的人。“比如我跳舞时没得到老师表扬,她就会不停问‘为什么?’”小玲说,而且,她的妈妈经常感到沮丧和焦虑。
      同时,妈妈对小玲也有着比较高的期望和控制欲,她每天穿什么、吃什么、课外有哪些课、哪些朋友可以交……几乎涉及了她生活的方方面面,时间长了,小玲常常会感到自卑和不自在。在学校,她不敢主动和人聊天,不敢主动交朋友,集体活动时也是能不参加就不参加。
      “哪个妈妈不是这样?我都是为了她好!”小玲的妈妈没觉得自己情绪有问题,在小玲想要跟她倾诉一些事情时,她会反问小玲:“有没有想过是你自己太脆弱了?”
      案例二:“我们是经常吵架,可她怎么就会想不开!”
      乐乐(化名)是个刚读初一的小姑娘,在她的印象里,父母好像一直在吵架,“我觉得他们的感情并不好!”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乐乐慢慢表现出了一些“不快乐”,而当她在医院就诊时,说出的话更是让心理医生大吃一惊:“我恨他们,我想用自杀来报复他们。”
      通过耐心与乐乐沟通,心理医生获取了她更多的想法:除了用伤害自己来“报复”父母外,她还设想过去伤害别人……说这些的时候,乐乐很平静,平静到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一个还不到14岁的小姑娘的想法。
      她的父母很惊讶:“我们是经常吵架,但我们这个家还是完整的,她怎么会‘想不开’呢?”
      案例三:“他对自己都这么狠,以后会对我好吗?”
      乔乔(化名)去看医生之前,已经开始出现厌学的情绪,就诊时,让医生感到奇怪的是,明明是大夏天,为什么他一直穿着长袖?直到掀开乔乔的袖子后,医生才发现,他的胳膊上已经布满了伤痕,从大臂到小臂,有新有旧。
      被问及这么做的原因时,乔乔说:“觉得心理不舒服了,就划一刀,能好受点。”那为什么会心理不舒服呢?答案比较常见:有时是妈妈的唠叨,有时是课业的压力,有时是和同学相处出了问题……
      看到这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伤口,医生问他的妈妈:你能想到什么?
      他的妈妈思虑再三,答道:“我的第一反应,是他对自己都这么狠,以后会对我好吗?”
      案例四:“不行,你必须去上学!”
      因为抑郁症,小轩已经休学一年了,所以当医生告诉他,他的病情暂时得到控制,他可以去学校时,他是开心的。而为了让孩子忘记以往的“不愉快”,小轩的父母给他换了所学校,希望能重新开始。
      一开始,小轩也确实变得比以前开朗了,在新学校也交到了好朋友。但很快,随着父母私下决定给他“停药”,他开始出现一些在同学们眼中比较“怪异”的表现,同学们开始远离他。
      这样的情况,让小轩觉得自己被“冷暴力”了,他向父母诉苦,试图寻找解决的办法。但他没想到,父母会去学校大闹一场,这样他原本就不多的朋友在和他相处时也变得小心翼翼。
      “爸爸妈妈,我不想去学校了,这样下去我会死的。”他的“求救”没有得到重视,反而换来一句:“不行,你必须去上学。”
      最终,小轩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我们能做什么?
      “那我们究竟能做些什么,才能避免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呢?”
      带着这个问题,山西晚报记者采访了山西省精神卫生中心医学心理科开放病房的孔临萍主任。对此,孔临萍表示,这一直是一个需要探讨的话题。每位父母都会以自己的方式爱着孩子,但当缺乏相关的育儿理念时,有时父母不能意识到自身行为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正如一些父母奉行的“打击式教育”,父母的本意是通过指出孩子的不足,来帮助孩子发展出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但当孩子感受到过多的批评与羞辱,孩子是很难发展出应对困境的足够信心的。这时候,反而需要家长转变心态,通过轻松而愉悦的状态、营造与孩子共处的和谐氛围、共同探讨孩子可能面对的压力,来为孩子重新树立信心。
      生活中,常常有家长感到困惑:小时候父母都不怎么管,我们也成长得好好的,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多问题?如果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我们又该怎么办?
      随着时代的进步,孩子们面临着越来越多元的发展要求和更大的竞争压力。对于有些孩子来说,这些压力已经超过其心智可以承载的范畴,是需要被看见和处理的。这时候,如果家长能多关心孩子、多和孩子深入交流,及时发现孩子的需求和真实感受,孩子的问题大多也不会严重到要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来解决。“孩子需要成长,家长也需要不断学习,不然自身固化的认知水平多少会限制孩子的发展。”孔临萍表示,因此,现在的家长不仅很难“复刻”父辈的育儿经验,还需要有意识地为育儿过程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一些所谓的“逆反”“厌学”等表现,家长可以跟孩子的朋友、同学了解孩子最近的心理状态,是否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孩子出现情绪的异常反应;或者主动跟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状态,鼓励孩子表达内心的感受,可以询问孩子是否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帮助;如果孩子表现出抗拒,也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对家长来说,最基本的操作就是要对孩子的需求和期望保持敏锐,如果孩子自我感受变得糟糕,家长一定要重视,最好和孩子沟通后,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来做一个专业诊断。”她说。
      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也可能不仅仅是家长的原因
      当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时,一定是家长的原因吗?孔临萍表示,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孩子的行为问题只是表面,它的核心或者说是内在问题,是孩子的思维、情感、认知、情绪等这些方面,这些和家庭教育、环境有莫大的关系。”她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家庭较比较完整和睦、没有天灾变故的情况下,只要家长多关心孩子,重视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与孩子多沟通、多倾听孩子的一些心声,给孩子定规矩的同时也给孩子一些自由,都不会出很严重的问题;但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那家长的教育方式、亲子关系肯定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当前社会,每当有一些青少年的消极事件出现时,有些媒体的报道会将矛头指向原生家庭和父母,似乎是父母的冷漠、残暴、忽视,酿成了孩子的悲剧。“但这样是不是就忽略了知识储备、经济基础、社会文化氛围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也忽略了孩子先天的个性基础?”孔临萍说。
      而且,抚养孩子的过程是漫长的,也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成果的显现与问题的暴露都需要时间。就好比一对父母,因为要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选择去大城市拼搏事业,不得已把孩子留给家中的老人养育,那孩子可能自小成绩极为优异,不需要父母担心;也可能在某个阶段出现了心理问题,从而一步步变成“问题儿童”,甚至是“问题少年”,但这仅是家长的责任吗?要知道,这时的家长可能也是束手无策的,尤其是一些耳熟能详的话语,例如“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都会进一步加深家长们的羞愧和自责,家长们越是焦急地去寻找孩子问题的“罪魁祸首”,可能越会忽视孩子内心真正的诉求,这才是最让人痛心的。

    山西晚报记者 张梦莹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1-20期

    • 第2025-01-17期

    • 第2025-01-16期

    • 第2025-01-15期

    • 第2025-01-14期

    • 第2025-01-13期

    • 第2025-01-10期

    • 第2025-01-09期

    • 第2025-01-08期

    • 第2025-01-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