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节,万家团圆。一家老少围坐在一起,正是追溯家族记忆,传承家风家史的温情时刻。
近期,两个山西家庭在小红书平台分享的家史故事引发广泛关注。一个是儿子将写满父亲生平和心事的祖宅小院建成网上家史博物馆,让平凡人的情感与记忆在网络中留存;另一个是运城家庭在网络上讲述现实版《人世间》,展现普通百姓相互托举、努力生活的坚韧。
2月12日,山西晚报记者翻开小红书,“走进”福青小院,点开“人世间”,感受家史的魅力。
福青小院:兄弟俩在网上建家史博物馆
在代县上高陵村,“福青小院”承载着张家几代人的记忆。如今,这座小院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活”在了网络世界里。
2025年1月21日,一座特殊的博物馆在小红书上悄然上线。这座博物馆没有实体建筑,却承载着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厚重历史。它的名字叫“福青小院”,是上高陵村一处有着150多年历史的祖宅。
在这个视频和文字等建立的“父亲的宇宙——福青小院网上博物馆”里,访客可以看到,小院的主人张福青,生前用毛笔在院子的墙壁、门窗上写下了两万多字,记录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对家人的叮嘱,甚至对宇宙的追问。
“宇宙有多大呀……”
“新疆喀什市到2026年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物流十万亩市场,77岁的我张福青能去看看吗?”
“寒露后立冬前埋月季花,院内种三季黄瓜,立秋前十天种白菜,白露后种小葱菠菜。”
小院里的这些文字不仅记录了张福青对世界的思考,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2024年春天,78岁的张福青过世了。那时,环游中国的摄影师蔡山海,路过代县上高陵村,恰巧碰上从外地赶回老家的张宏刚、张宏英为刚过世的父亲举行葬礼。他被葬礼上的锣鼓声吸引,走进院子时,却被写满院子的文字震撼到。随后,蔡山海用相机拍下那些写在红砖墙、木门窗上的文字,并发在“小红书”上,随即走红网络。
从那些书于红墙上的文字里,有人看到一个深情但沉默的父亲,有人看到一个务农的诗人,有人看到一个浪漫而独孤的灵魂,还有人说,“这(院子)是一座‘凡人的历史博物馆’”。
后来,张福青的两个儿子,张宏刚和张宏英,决定将这座小院搬到网上,建成这座网上家史博物馆。张宏刚说:“父亲生前一直在修缮这座祖宅,他总说这是我们的根。现在,我们希望通过数字技术,让更多人看到父亲的心事,也让这座小院永远保存下去。”
张宏英回忆起父亲时说:“父亲晚年时,常常支起木梯,爬到房梁上写字。他腰椎不好,写一句话要断断续续好几次才能写完。但他坚持写,因为他怕我们看不见。”如今,这些文字通过3D技术被永久保存下来,网友可以沉浸式体验这座小院。
“父亲的心事终于被更多人看到了。”张宏刚感慨道,“我们以前不理解他为什么要在墙上写字,现在才明白,他是想让我们记住这个家,记住我们的根。”张宏英也渐渐理解了父亲,“我们一家的家族史,也一个字一个字地从砖缝里生长出来。”
运城版《人世间》:讲述一家人互相帮助日子越过越好
“在我人生的前28年,我一直不是很理解为什么我的人生、我的家庭要有这么多的苦难,那是一种胸有大志而不得抒的无奈和绝望。后来一位老板对我说生活这样安排一定有他的道理,你只管努力,再过5年、10年再回头看你就会恍然大悟。11年后,我们家依然算不上富裕,但是我好像看到这种要非常努力才能生活下去的日子的意义。”这是运城分享家史故事女子韩庆的感悟。
韩庆(小红书实名认证名),现居丹麦,受邀分享了她的家庭故事,打造了现实版的《人世间》。
据她所发布的文字和视频等介绍,父母是普通的农民,勤劳朴实,靠着种地和做小生意,一步步将家从土屋变成了有瓷砖的楼房。韩庆说,如果自己的家庭是现实版《人世间》,那哥哥就是周秉昆,老实憨厚、能吃苦。哥哥初二时因为数学太差,加上妹妹也上学,家里经济条件不宽裕,就辍学了,此后一直留在家乡照顾爸妈,让妹妹安心在外求学工作。
“我是家里第一个跳出‘农门’的人。”韩庆大学毕业后,先后读硕士,又在美国读MBA后在外工作,还通过自媒体销售自家果园的水果。
她负责接单,哥哥负责品控发货,爸妈负责后勤保障,侄女在没有考研之前一直都是客服。“我们一家人互相托举,把日子越过越好。”
“我们家虽然有苦难,但没有遗憾。”韩庆在小红书上分享道,“一家人劲往一处使,努力经营小日子。”许多人留言表示,这是当代中国百姓坚韧拼搏的正能量缩影。
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发现家的价值
近年来,书写“个人史”“回忆录”成为潮流,尤其是在春节期间,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小红书等平台记录家史,追寻家族的“上游”。小红书站内话题“我的家庭简史”已有超过2万条笔记,阅读量超过5000万,成为近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为什么会出现“写家史”现象?小红书相关负责人表示:“外部的不确定性、城市化带来的流动,加重了人们的‘孤岛感’。人们开始重新理解个人与家庭的关系,重新发现家的价值。春节期间,‘家’是最朴素的情感纽带,也是每个人的文化根脉。”
张宏刚和张宏英的故事正是这一现象的缩影。他们通过数字技术将父亲的文字永久保存下来,不仅是为了纪念父亲,也是为了让更多人看到普通人的生活史。张宏刚说:“家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人了解到父亲的故事后,开始寻找自己的家史。大家对‘家’的理解和认知,正在逐渐发生变化。”
春节期间,小红书上涌现出许多类似的故事。有人通过家谱、老照片展现家族发展脉络,有人通过采访、口述整理成文字,记录家族的奋斗史。每一个个体的记录,汇聚在一起,构成了时代变迁的生动见证。
“家是根嘛,有了根才有树。”张宏刚、张宏英说,“即便走再远,还是惦记这个家。”在这个春节,无数人通过“家史”找到了“回家的路”,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福青小院”。
山西晚报记者 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