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至11日,人工智能(AI)行动峰会在巴黎召开。峰会旨在建立一个包容而高效的AI国际治理框架。当前,AI在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带来深刻变革,也伴随数据安全、伦理和就业等挑战。如何在全球层面加强合作、推进开放普惠的AI发展,并实现治理与发展的良性互动,是政策决策者和相关从业者面临的问题。
AI全球治理亟需加强国际合作
AI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它还可能深刻改变社会结构,包括知识获取、就业、信息传播方式等。伴随技术的发展,AI在安全和可信度等方面也存在风险。当前,全球AI治理格局分散,难以形成有效的全球规则。在此背景下,加强AI全球治理合作迫在眉睫。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法学院讲师吕琳华表示,要加强在重要议题上的双边对话,比如如何设计机制鼓励企业投入创新、如何出台法律政策引导技术健康发展,以增进了解、争取共识、寻求合作。目前全球学术界和产业界在治理层面仍缺乏沟通、比较割裂。AI产业的发展虽有竞争,但更需要共赢。
专注AI安全与治理的中国企业安远AI创始人谢旻希认为,中国关于深度伪造、算法推荐及生成式AI的法规走在世界前列。欧盟人工智能办公室正在制定通用型人工智能相关的行为准则,其实在某些实施细节上与中方做法有相似之处,这也反映了交流互鉴的必要性。
治理与发展需齐头并进
如何兼顾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安全,是另一个热门话题。在拥抱AI带来的红利时,不能忽视对人类价值与未来社会形态的深度思考。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副院长徐葳认为,目前最大的风险是不发展。真正的极端安全问题仍需大量科研论证。他还表示,随着多模态AI识别技术的成熟,街头随便拍张照都可能泄露隐私,因此今后如何在保护隐私和获取便利之间取得平衡可能需要进一步研究。
法国人工智能企业Magic LEMP创始人拉斐尔-达维德·拉塞里告诉记者,人们需要从用途出发来思考监管,并认清AI对就业和社会未来的影响。例如AI可能摧毁一些工作机会,却也能创造同等数量的新就业机会。关键是要深入探讨未来社会的目标:如果人类的工作量减少了,是迈向知识型社会,还是走向消费和娱乐型社会?如果在未能回答这些问题前就盲目监管,将难以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清华大学智能法治研究院院长、法学院教授申卫星指出,强调安全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不发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而且,发展并不局限在经济意义上,也包括社会福利的提高、人的尊严的保障。发展和安全不是一对矛盾,二者应相辅相成。所以在具体法律制度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把握这个度,以免过分强调某一方面而影响了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