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斗转星移,又一年伊始,新一轮节气又由立春开启。转眼,雨水将至。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乙巳蛇年立春日为2月3日,即农历正月初六。立春的“立”乃“开始”的意思,也意味着春在萌动。这个一年中最早降临的节气,字面上讲是春天开始了,但实际上柔美、温暖的春天还艰难地行走在冰雪覆盖的路上,这正印证着“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古诗句。而随着立春而来的雨水,是寒冬最后的余韵,也是春水初生的序曲。
雨水,二十四节气之第二个节气,含义是降雨开始,降雨量极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它是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它不仅仅是冰雪消融、化为润泽之水的简单过程,更是大自然的一次华丽转身,宣告着冬日的结束与春天的临近。正如古书所云:“斗指壬为雨水时,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
元人吴澄的著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这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精准描述,也是对生命循环的深刻理解。
立春后草木萌动,春风吹得冰雪消融,雨便会从天而降,滋润万物。在《逸周书》中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述。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万物生长需要雨水来滋润,所以人们常把春天下的雨看得特别珍贵。二十四节气中有多个节气直接反映降水,可见中国先民对降水的关注。
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雨水正处在数九的“七九”中,河水破冰,大雁北归。中国北方地区尚未有春天气息,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景象。
春天离不开雨水的滋润,春天的雨水,润物无声,让枯木得以逢春,让种子得以萌发。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说的是雨水节气来临,水面冰块融化,水獭开始捕鱼了。水獭喜欢把鱼咬死后放到岸边依次排列,像是祭祀一般,所以有了“獭祭鱼”之说。雨水五日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日,草木随着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万物复苏,绿意盎然。俗语“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正是对这一时节最贴切的写照。
在《荆楚岁时记》中,还记载着雨水花信,分别为: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花开准时为三候报信。菜花也就是油菜花,在中国种植非常广泛,每年从1月到8月,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油菜花从南到北次第盛开,呈现出一片金黄色的壮丽景象。“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传统文化里,杏花正是十二花神中的二月花。其花有变色的特点,含苞待放时如胭脂万点,随着绽放色彩渐转淡,到凋谢时已是雪白一片。“火烧叶林红霞落,李花怒放一树白”。李花,洁白秀美,质朴清纯,开在二三月间,成为雨水花信的代表。
雨水节是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日,比如四川地区古往有之的汉族民俗文化拉保保。“保保”,即干爹之意。旧社会,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尤其是贫困人家的孩子,他们在长大成人的路上,要经历大大小小众多疾病的威胁。因此,父母们为了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尤其独子者更怕夭折,一定要拜个干爹。此举年复一年,久而久之盛为一方之俗。之所以在雨水之际拜干爹,是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现今这一川西独特的汉族民俗在广汉确定了一个全民参与的节日“保保节”。
在雨水节气期间,有不少习俗也是专门用来弘扬孝道的。雨水节回娘家是流行于川西一带汉族的节日习俗。到了雨水时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礼品通常是两把藤椅,上面缠着一丈二尺长的红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长命百岁。此外,还有一种必备的礼品“罐罐肉”。所谓“罐罐肉”,就是用砂锅炖猪蹄、黄豆、海带之类,再用红纸、红绳封了罐口,代表对辛辛苦苦将自己养育成人的父母表示感谢和敬意。如果是新婚女婿,岳父岳母则要回赠雨伞,让女婿出门奔波,能遮风挡雨,也有祝愿女婿人生旅途顺利平安的寓意。
雨水节气中,地湿之气渐升,且早晨时有露、霜出现。所以针对这样的气候特点,饮食调养应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脾胃能消化五谷,是气血生养之源。五行中肝属木,在味为酸;脾属土,在味为甘。春季肝旺而脾弱,饮食上宜少酸多甜,可多食大枣、菠菜、荸荠、甘蔗、茼蒿、山药等。风多物燥的天气易使口舌干燥,宜食果蔬及汤粥,如枸杞粥、红枣粥、银耳粥等,调补脾胃亦可用白菊花、决明子、西洋参等。
春雨的到来,不仅滋润了大地,也激发了诗人墨客的创作灵感。无数关于雨水的诗词歌赋、民间谚语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无论是张栻的“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还是辛弃疾的“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都让人颇有感慨。农谚如“雨水节,接柑橘”“雨打雨水节,二月落不歇”“雨水下雨春水好,雨水无雨春亦好”,无不体现了劳动人民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总结。
立春是为冬天画上句号,雨水是耕种的前奏,也是序言。春归万物生,春意在人心,雨水便是春光烂漫之前的巧妙过渡。雨水之后,大自然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释放自己的热情和能量,大地上一片欢腾,春天瞬间生机盎然。
雨水,于立春之间承前启后,欢腾的春天即刻登场!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