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健康

“关爱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系列报道(三):

首次休学平均年龄不到14岁 孩子的“心”病,家长看到了吗?

  小乐是一名初二学生。上学期,他的成绩直线下滑,并且产生了比较强烈的厌学情绪。在医院检查后,他被诊断为“中度焦虑抑郁状态”。回家后,父母让他在家休整了一个星期,但这次休整并没有明显地改善他的情绪问题。
  事实上,像小乐这样的孩子不是个例,“我们班就不止我一个人这样吧,我的朋友中也有这样的。上个学期,有一个朋友也确诊了抑郁症。”小乐说。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随着全社会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愿意带着孩子走进医院。对于孩子们的“心病”,医疗、教育机构目前做了哪些努力,山西晚报记者进行了了解。
  A 孩子一般多大会出现心理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山西晚报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家长:“我觉得,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应该是青春期吧!”“初中吧!”“现在的孩子都早熟,心思也重,倒是听说过有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去看心理医生的。”“孩子越大越有自己的想法,但在家长看来,那就是越大越不好管,这时候家长要是学不会怎么和他们沟通,那时间长了,不就会出现家庭矛盾吗?其实,孩子和家长可能都会有心理问题”……
  2月14日,是省城众多中小学生的返校日。但当天上午10时30分左右,山西省儿童医院的儿童心理行为门诊的号已全部挂满。在诊室外,依然有不少学龄期的儿童在家长的陪伴下等待就诊。
  面对记者的采访,大部分家长都婉拒了。“我们是来测生长发育情况的。”一位家长这么表示。
  “在综合医院,应该是寒暑假来就诊的孩子多。”一位家长的话,在省城另一家医院得到了验证:“我们医院的精神卫生门诊,一到寒暑假,几乎天天都是全满的状态,有一大半是孩子。”在省城某三甲医院精神卫生科就职的张医生说,而单从她接诊的情况来看,“小学可能会有因为压力大而出现情绪问题的孩子,初中、尤其是初二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会大一些。”
  B 首次休学的平均年龄低龄化
  2024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与青少年抑郁支持平台“渡过”共同发起、灵北中国公益支持的《2024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显示,调研中被诊断为情绪障碍的子样本,首次确诊的平均年龄为13.41岁,其中男孩占51.0%。首次休学的平均年龄为13.74岁,主要集中在14岁。他们中三成以上至少共病一种其他心理疾病,睡眠障碍、强迫症是最常见的共病;其中一半孩子患病时长处于1到4年之间,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患病时长为3个月至1年。
  “山西的情况如何?孩子们出现心理问题的年纪已经这么低了吗?”带着这样的疑问,山西晚报记者采访了山西省精神卫生中心社区管理科主任张涛。
  “确实是,山西的整体情况和全国相比没有太大的差别。”张涛说。另外,许多青少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倾向,这些倾向虽然未达到临床诊断标准,但已构成轻度风险,这点也应该引起家长们的重视。
  “有一次女儿连着几天闷闷不乐,我问她原因也不回答。后来是班主任主动联系我,告知了女儿和同学间发生了矛盾,才一直情绪不佳。在心理老师的开导下,她的情绪也慢慢恢复了。”省城市民高先生说,他十分认同“青少年在生活、学习中面临的压力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采访中,山西晚报记者发现,家长们普遍认可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面对孩子不良情绪,有些家长会认为孩子矫情、脆弱,导致亲子关系紧张;有些家长想要去改变孩子的情绪,却因方法不当“徒劳无功”,导致问题得不到良好的解决。
  “现在小学阶段也会让孩子们参与心理测评,那能不能让家长知道结果呢?”有家长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在省城迎泽区一所学校工作的心理老师张老师表示,从几年前开始,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每年都会参加心理健康测评,但多是调查问卷,让学生们自己测试回答,主观性较强,“我觉得这个结果只有参考价值,不一定准确。”“那是不是让家长也多听一些心理讲座,或者加强家校联动,让家长们学习一些心理知识就会好一点呢?”一位家长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C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可能不仅仅是“自己”的问题
  《2024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显示,有20.2%的家长有高抑郁风险,是全国普通人群的4倍。近半数家长感受到重度照顾负担,这不仅影响了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也对家庭整体氛围产生了负面影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可能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也有可能是家长的情绪出现了风险。建议开展针对家长的心理健康培训和支持项目,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并通过教育和宣传减少社会对家长的偏见和歧视。此外,报告呼吁社会和相关机构提供更多支持性资源,如家长互助小组、心理咨询服务等,帮助家长缓解压力,提升心理韧性。
  采访中,很多省城市民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但孩子的压力情绪不能不重视,可成年人面临的压力也不小,与孩子面临的压力构成也不同,没有学习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家长,可能难以完全理解青少年的情绪反应来自何处,反而可能会增加家长本身的压力”;“希望理想的状态是,学校的心理老师跟班主任老师合作,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孩子的问题,及时告知家长并一起介入,但这也太难了吧”;“我和孩子一起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生命教育课程,我了解了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判断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在日常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上也不钻牛角尖了”;“还是希望能让更多的家长有机会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缓解自身情绪问题后,再去解决孩子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D 让“心理健康”走进校园 还孩子们一个快乐童年
  山西晚报记者查询到,在2021年,教育部就曾在官方网站发布的《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3839号(教育类344号)提案答复的函》中明确提出,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而早在2008年,太原市教育局要求,凡是学生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的学校,必须配备一名专职心理教师;学生人数在1000人以下的学校要有一名兼职心理教师。目前,太原市大部分学校都有专职心理教师,有的还建立了心理调节室和心理沙盘,基本具备了对学生心理状况进行筛查的硬件基础。
  “但是学校的心理教师是不是有心理学背景?是不是具有对常见精神心理问题识别和处置能力呢?”这是很多家长在谈到“学校心理老师”时所担心的。另外,也有家长担心,“不论是学校的心理测评,还是对抑郁症的体检,方式、方法是否规范?”“资料是否存在泄露的可能?”“在学校测评出现心理问题,孩子该怎么面对?”等诸多问题。
  对此,张涛表示,未成年人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阶段,心理问题复杂多样。比如,有时他们表现出情绪低落或者抑郁倾向,但可能并没有达到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因此,在群体中大规模地开展筛查,在抑郁症的早期识别上有重要意义。“大家也会因此知道什么叫抑郁症,达到什么程度和标准,就是有抑郁情绪了,应该及早关注防患或治疗。”而学校心理老师的资质问题,可能需要长时间的培训、学习等来加强他们的业务能力。“我们一直开展的心理健康‘六进’活动,就包括‘进校园’,这应当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到更多的孩子们。”至于筛查结果,则要严格管理。无论是学生个体报告还是班级团体报告,只允许事前规定的有权限人员查阅和使用,其他人员不经允许不得使用学生的心理测评结果。
  张涛还介绍,国家卫健委在2024年年底就提出,2025年-2027年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要求推动和拓展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广泛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行动,对重点人群有针对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而在省城,2024年12月底,由太原市卫健委牵头、联合医疗、教育、民政等十几个部门,成立了太原市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联盟,旨在借助联盟的力量,全面加强和推进太原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推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关爱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任重道远。

山西晚报记者 张梦莹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2-17期

  • 第2025-02-14期

  • 第2025-02-13期

  • 第2025-02-12期

  • 第2025-02-11期

  • 第2025-02-10期

  • 第2025-02-07期

  • 第2025-02-06期

  • 第2025-02-05期

  • 第2025-01-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