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太原地铁1号线来了!

列车鹰眼系统、轨道巡检机器人……

“面子”美“里子”硬,这条线科技“含量”高

  •   “零沉降”穿越太原火车站、首次搭载“列车鹰眼系统”、“车-车”通信全自动运行、太原地铁山西造……2月22日,太原地铁1号线正式投入运营。作为太原第二条地铁线,太原地铁1号线从工程建设到列车运行,创造了多个工程奇迹,随处可见高科技的“身影”。
      首次穿越汾河
      太原地质复杂多样,工程涉及重大风险源多。太原地铁1号线沿线穿越了汾河漫滩、阶地、冲洪积平原、黄土台塬等地貌单元,存在砂土液化、活动地震断裂带、湿陷性黄土等多种不良地质条件。
      建设期间,针对不同地质条件,铁建施工团队采取了明挖基坑围护结构形式、地下水处理方式、地基加固方式等技术,解决了工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比如,在“零沉降”穿越太原火车站过程中,采用结构三维动态受力分析技术、基础变形控制分析技术、盾构刀盘土体改良技术、特殊同步注浆浆液等多项技术,保证了“零沉降”下穿太原站主站房及股道。在穿越地震活动断裂带时,采用分段设缝和柔性结构连接的设计方案,保证了顺利穿越。
      采用盾构首次穿越汾河时,综合使用新型高分子聚合物进行土体改良、径向注浆等技术措施,解决了在高水压、富水砂层中盾构穿越河流的技术难题。
      面对东山湿陷性黄土区,先期开展浸水试验,准确判断土质参数,精准提出处理方案,成功穿越了东山湿陷性黄土区,并保障了工程安全。
      据统计,太原地铁1号线全线有400多项风险工程。比如,盾构区间穿越太原站,在国内比较罕见。盾构区间需要穿越太原站站房、12条铁路股道、高架候车厅等建(构)筑物,区间结构距离高架候车厅桩基竖向净距最小只有4米,如此近距离下穿桩基候车楼的情况极为罕见,工程风险等级非常高。
      这些重难点工程的成功突破和实施,为太原乃至全国地铁的建设积累了经验,对后续工程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列车鹰眼系统”能探测前方260米处障碍物
      2024年2月1日,太原地铁1号线首列车抵达马练营车辆段。列车造型设计结合了太原汾河野生苍鹭的形态特点,以柔顺的曲面表现出工业产品与自然形态的完美结合,轻盈的线条象征了苍鹭纤细的身躯与太原的青山绿水。车身颜色以梦想蓝做点缀,造型优美,外观大气。
      列车不仅“面子”美观大气,“里子”更是科技范十足。太原地铁1号线列车及所有子系统的功能和设计满足最高自动化级GOA4级相关要求,实现车辆自动唤醒、自动运营、自动休眠、远程控制等功能。
      除了自动化程度很高的设计标准,实现智能化和安全性之外,列车内还通过配备客室自感应灯光、43寸超大LCD动态地图、变频冷暖式空调机组、车轮降噪阻尼环等创新升级功能,实现了节能减排、性能提升与乘客舒适感、体验感的完美兼容。
      在高安全性车辆设计上,首次给所有列车搭载了安全性最高等级的智能感知系统——“列车鹰眼系统”。该系统能实时探测前方260米处障碍物,当发现前方有异物侵入或人员误入轨道时,会及时报警并自动控制列车降速停车,避免发生碰撞事故,实现自动控制列车降速或停车,保障了列车的安全运行。同时整合了列车走行部在线监测、脱轨检测、蓄电池在线监测以及网轨检测等关键技术,为乘客的安全出行构筑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信号系统让列车变得更“聪明”
      为了保障安全营运,太原地铁1号线引入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俗称信号系统,是列车的“大脑”。该系统通过车与车之间的直接“对话”,使列车变得更聪明,具备了自主运算、自主规划、自主决策的能力,突破了传统“车-路”分离控制模式,通过“车-车”“车-地”的协同控制,实现列车自主运行。
      “列车安全运行不仅涉及车辆本身,还与轨道、供电等系统息息相关。”铁建投资太原轨道交通1号线公司建设管理部工程师韩鹏威介绍,太原地铁1号线采用先进的智能运维系统,实现对列车、轨道、供电等关键设备的实时监测和预警,有效提升运维效率,保障运营安全。
      轨道智能巡检系统利用轨道检测车和轨道巡检机器人,对轨道几何尺寸、钢轨表面状态等进行自动检测,并生成检测报告,帮助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和处理轨道隐患,保障列车运行安全。
      供电智能监控系统对地铁供电系统的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并对异常情况进行预警,确保供电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同时,铁建投资秉持“创新、绿色、智慧、平安”建设理念,将云计算、大数据、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城轨交通深度融合,聚焦全生命周期智能建设运维。
      在节能降耗上,采用行业领先的数字化供电技术,配合制动能量回馈及分散式无功补偿系统,提高了电能质量和节能效率。在车辆运行上,搭载了网轨检测等五大在线监测系统,给乘客提供高安全的乘车体验。在车辆检修上,采用智能巡检机器人,配合智能化运维系统,提升了列车检修效率。
      太原地铁串起“山西造”
      从太钢不锈的车体,到太重的车轮,再到京丰转辙机和山西电机的耐高温排烟风机……在太原地铁1号线的建设中,每一个部件都凝聚着本土企业的智慧和力量,每一个关键部分都实现“山西造”,真正将“山西造”一个个串起来。
      说起“太原地铁山西造”,不得不说太原中车轨道交通装备公司。太原地铁1号线5列地铁车辆由该公司总装。车辆总装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包括车顶、车体、车架三大部分,其中包括空调机组、电器柜安装、制动设备、风道安装、操纵台安装、座椅安装等140余道工序。如今,公司依托新造、售后、维保等项目执行,已形成造修一体化的服务能力。
      车辆轮对、齿轮箱,就像地铁车辆的“双脚”,是轨道的关键零部件。此次太原地铁1号线列车车辆的1000余个车轮、600多根车轴和400余台齿轮箱,全部由太原重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提供。
      安全是地铁高效运行的根本。地铁运行时,良好的通风设备能为其提供最基本的安全保障。YE5系列烟道用三相异步电动机,正是为实现这一目的的一款专用高效电机。火灾发生时,大量浓烟和高温有害气体会随之排出,该系列产品可满足280摄氏度高温排烟电动机运转2小时,为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赢得宝贵时间。据悉,为满足太原地铁1号线运行需求,山西电机制造有限公司专门研发了YXFE5跟YXFPE5两个系列的产品,总共提供500余台电机。
      此外,太原地铁1号线还采用了太钢不锈钢公司生产的车辆车体材料,中车永济电机公司的车辆电机、牵引系统,以及太原京丰制造的转辙机。
      太原地铁1号线的建设,串联起本地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群,全面实现太原市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力推动山西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为我省的经济腾飞增添新动力。
      有21个足球场大!“地铁4S店”真大
      太原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了!夜深人静时,列车会在“地铁4S店”——西山停车场“休整”。
      西山停车场位于太原市万柏林区九院沙河北侧,总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21个足球场那么大,能满足列车“入港”休息、洗澡、维护等需求。主要建筑单体有运用库、综合楼、洗车库、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污水处理站、换热站、派出所、门卫等9个建筑单体。
      列车运用库是西山停车场最大单体建筑,属于超长超宽大体积钢结构建筑,钢构件总量超过1500吨。它面积达28000余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列地铁列车在此停放,是太原地铁1号线列车的“公寓”。
      洗车库配备了全自动列车清洗设备,可对车辆的车身侧面、侧顶、车头全面清洗,省时省力,还能高效洗去列车表面污渍。清洗一辆列车仅需 10-15分钟。全自动列车清洗机拥有7组高速旋转的大刷轴,清洗时,司机根据指示信号在“端洗工位”停车。当车辆停在允许范围内,刷轴旋转90度后呈水平状态,通过提升系统的匀速运动与经变频调速后的水平走行运动合成,使端刷运动轨迹拟合车体端部轮廓,并通过传感器监控刷子旋转时刷毛与车体的接触压力,达到清洗的目的。

    山西晚报记者 薛建英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2-21期

    • 第2025-02-20期

    • 第2025-02-19期

    • 第2025-02-18期

    • 第2025-02-17期

    • 第2025-02-14期

    • 第2025-02-13期

    • 第2025-02-12期

    • 第2025-02-11期

    • 第2025-02-1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