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弹指一挥间。历经漫长而艰辛的建设历程,太原地铁1号线如今开通运行。5年来,无数地铁建设者用汗水、泪水、喜悦、坚持,让太原地铁1号线的传奇触手可及。5年来,他们用自己的奉献与坚守、责任与力量,保障太原地铁1号线顺利开通。他们的故事值得被这座城市永远铭记。
1号线开通前,2月18日,山西晚报记者走近这些建设者,聆听他们与“地铁”之间的精彩故事。
梁召、孔晓瑜夫妻:从天津地铁赶来,希望能定居太原
“我参与、见证了太原地铁1号线马练营车辆段从无到有的全过程,看到它即将顺利通车,心情特别激动。”2月18日,铁建投资太原轨道交通1号线公司调度票务中心工程师梁召正在准备太原地铁1号线开通前的各项工作。
梁召,土生土长的天津人,性格外向,说话直接干脆。“之前,我一直在天津地铁1号线从事调度指挥工作,那里运营环境成熟,每天的工作按部就班,时间长了总感觉缺点什么。2023年4月,看到中国铁建在天津轨道交通1号线张榜求贤的通告,就想来支援太原地铁1号线的建设。”梁召说。
“我和妻子孔晓瑜相识于2013年,当时在东北上大学。”作为一名90后,2014年梁召大学毕业就到天津地铁参加工作。一年后,孔晓瑜毕业,也进入天津轨道公司上班。2018年,两人喜结连理,在天津建立了幸福的小家庭。
“有了来太原工作的想法,当时有两个‘想不到’。”梁召回忆道,原本担心妻子会不同意,毕竟面临两地分居的实际情况,没想到妻子第一个站出来支持他参与太原地铁1号线的建设。第二个想不到在意料之中。“我是独生子,从小生活在天津,除了上大学离开过家,其他时候都没有离开过父母。”梁召说,报名去太原,他想父母肯定会反对,但没想到会那么强烈。
梁召说,为了让他留在天津,父母也是想尽办法,从生活习惯到住房条件,再到父母年纪越来越大需要有人照顾,找到各种理由来劝说。在父母的眼里,天津和山西风俗习惯都不同,而且相隔距离也不近,照顾不上家里。最终,“年轻时不闯荡,老了会后悔一辈子”的一句话,才让父母同意让他去外面闯一闯。
2023年7月,梁召从天津来到太原,开始了在太原地铁1号线的新征程。“看着马练营车辆段办公楼从‘毛坯房’一点点变成‘精装房’,现在我们已入驻办公,心里就特别有成就感。”梁召说。
梁召参与了太原地铁1号线的运营筹备过程,亲眼看到第一列列车上线、试运行,再到列车在正线跑图……这一幕幕经常在梁召脑中浮现。
“目前,太原地铁1号线每日上线17列车,备用2列车,以应对突发事件处理。运行时间是6时至22时,上行单程运行时间约50分钟,下行单程运行时间约51分钟,全天的行车间隔为6分30秒。全线最长站间距是黄陵站至武宿1号2号航站楼站区间,大约运行3分半钟;最短站间距是大南门至柳南区间,只有600米,大约运行1分钟。”作为调度票务中心主任,梁召负责调度指挥和票务管理两个板块的工作。
一年后,梁召的妻子孔晓瑜也来到太原地铁1号线工作,结束了二人靠电话交流的历史。作为铁建投资太原轨道交通1号线公司客运中心服务工程师,孔晓瑜的工作地点在黄陵站,与梁召的工作地点马练营车辆段距离近一公里,但两人平时都很忙,想一起吃个午饭,还得孔晓瑜抽时间骑车找梁召才行。
“太原地铁1号线自动售票机TVM为触摸屏,乘客通过该设备可选择购票、查询票卡、查询票价等服务。TVM还能实现语音购票,也就是乘客动动嘴就能买到票,超级便利。”来自辽宁丹东的孔晓瑜,沉着干练,目前也是一名工程师,平时主要负责客运和票务相关的工作,还有一些培训工作,和梁召的工作偶有交集。为保障太原地铁1号线顺利开通,近段时间以来,孔晓瑜和同事们逐项排查车站设备设施的测试,检查导向标识是否标准,经常加班到很晚。
“今年春节是我俩在太原度过的第一个春节,因为两人都在加班,就简单吃了一顿团圆饭,又各自忙自己的工作了。”说起春节没能回天津和父母一起过年,梁召有些哽咽,“同在太原地铁1号线工作,我俩每天8点半到岗,一块儿吃早饭没问题,但想吃个午饭、晚饭难度就大了。”
“太原是一座四季分明、气候适宜的城市,未来,希望我们能定居这里。”孔晓瑜表示,现在两人都在忙着太原地铁1号线通车的相关业务,盼望通车后能抽出时间,到食品街转转,到钟楼街逛逛,最想去的还是晋祠景区。“没问题,这个愿望很快就能实现。”一旁的梁召笑着说。
山西晚报记者 薛建英
韩鹏威:满怀激情投入到人生的第一个项目
“这是我参加的第一个工程。看着它从无到有,从蓝图变成现在的一个实体,对于我们工程建设者来说,一砖一瓦地建造起这条地铁,满满的自豪感。”2月18日,山西晚报记者见到了铁建投资太原轨道交通1号线公司建设管理部工程师韩鹏威。
韩鹏威是河南人,2020年7月从东北林业大学毕业,通过校招入职铁建投资集团,担任太原轨道交通1号线建设运营有限公司建设管理部部员,负责全线计划调度、质量管理、科技创新等工作,开启了他人生的第一个项目。地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工种多、工序繁复。面对新机遇、新挑战,韩鹏威满怀激情,迅速适应并投入到工作中。
1号线盾构区间沿线地质情况复杂多样,下穿汾河、铁路、机场、交通主干道、老旧建筑物等,工程安全风险高,施工难度大。韩鹏威始终秉承铁建人艰苦奋斗、能征善战的精神,顽强的工作作风,夜以继日研读图纸,深入一线实践,成为工地上早出晚归的忙碌身影。其间,他主动参与到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充分做好现场管理及施工技术指导工作,协助管线迁改单位,对外加强协调,对内做好沟通,顺利移交多处工作面,有效保证了现场建设的需要。
“零沉降”成功穿越太原南站高铁股道群和正穿太原站;历时35天,两台盾构机成功下穿310米宽的汾河;顺利完成迎泽公园北门600多吨重的门牌楼平移等喜讯接连传来,韩鹏威的努力得到充分展现。
目前,他先后组织参与开工前条件核查、首件验收、危大工程方案专家论证、项目工程验收、竣工验收、安全评估等多项工程相关活动,均顺利完成。2022年,他负责的102标段工程整体进度及工程质量工作均在全线名列前茅,并在中国铁建投资集团2022年上半年施工企业信用评价考核的196个项目中排名第一。
在质量管理上,韩鹏威策划开展了“质量月”、质量缺陷问题专项整治等质量活动,为太原地铁1号线全线技术质量管理稳步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全线青年技术人员树立了榜样。
在前进的道路上,韩鹏威不断成长,收获满满。几年来,从一个普通的管理部部员迅速成长为管理部工程师,先后获得山西省总工会2020-2021年度、2022-2023年度“五小”竞赛优秀成果三等奖;黑龙江省2022年度专项课题研究科学技术成果奖;铁建投资“优秀共青团员”“青年岗位能手”、项目公司“先进工作者”;2023年第五届“联盟杯”铁路工程BIM应用大赛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我们青年人必将牢记使命、不负重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青春书写人生精彩答卷。”韩鹏威对未来充满信心。
山西晚报记者 梁成虎
安克选:在1号线工作5年,爱上太原这座城
“我在太原1号线工作5年了,对这个城市有了一定感情,全家人也都喜欢太原这座城市。如果工作需要能长期待在这里,我们有可能移居太原。”看着身边呼啸而过的列车,铁建投资太原轨道交通1号线建设管理部高级工程师安克选说出了心里话。
安克选是一名高级工程师,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工程的工筹管理,简单说就是工程进度方面的管理。比如,对全线的土建、装修、风水电安装、各系统安装进度进行筹划,以及工程进度的监督监控,还有相关方面的协调工作。
“地铁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专业多、工序交叉复杂,有经验和规矩可循,但又不尽相同,干一个工程对自己来说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地铁建设者,安克选依然清晰记得,在太原地铁1号线建设中,遇到穿越太原站、太原南站铁路枢纽,穿越汾河,以及克服湿陷性黄土地质等困难,他全程参与了技术方案研究和现场施工,成功解决了多个建设难题。
作为宁夏人,安克选平时与家人聚少离多。每逢节假日,安克选都会尽量陪家人到太原的晋祠、太山、晋阳湖等景区游玩,其间,他的家人也越来越喜欢太原这座城市。如今,安克选和家人有了移居太原的考虑。
山西晚报记者 薛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