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健康

春寒料峭 适当穿衣有度饮食益健康

  •   衣着
      气温火箭式上升可以脱棉袄了吗?
      过去几天,冷空气“冻真格”,不少朋友都盼着快点升温。这不,从2月24日开始,气温就要“变脸”,一场“超级大回暖”来了。
      预计,北方24日将率先开启升温,南方回暖略微滞后,明显升温要从26日之后开始。这次升温过程中,大部地区累计升温幅度可达10℃以上,东北地区中南部、华北到江南多地最高气温升幅可达15℃以上。
      最高气温迅速回升的同时,最低气温也将逐步升高。预计28日前后最低气温0℃线退至河北北部至山西中部,南方多地最低气温将回升到10℃以上。
      不过最低气温的升温幅度和速度都不及最高气温,下周南北方昼夜温差有所加大,北方多地昼夜温差将超过15℃,27日至28日江南等地昼夜温差也将超过10℃。
      这轮大回暖也将推动季节转换,江南多地有望在这轮回暖中直接入春。但因为基础气温高,随后即便有不是很强的冷空气到来,也会导致3月初南方气温有大幅波动,厚衣服还不能就此收起来,需警惕“倒春寒”突袭。
      冬春交替之际,气温仍多起伏,这种“白天暖如春,早晚冷如冬”的天气,正是“春捂”的关键时期,此时若过早脱掉厚衣服,可能会使身体受寒,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等。

    据新华网

      链新闻
      “春捂”到底该“捂”哪儿“捂”好这3处很关键
      俗话说“春捂秋冻”,“春捂”到底该怎么“捂”?“捂”到什么时候?
      为什么要“春捂”?
      从中医养生角度讲,正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捂”是顺应春天阳气生发的需要,可以更好地保护身体的阳气。
      从气温角度讲,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气温变化较大,如果过早脱掉厚衣服可能会使身体受寒,容易引起呼吸道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等。
      “春捂”的原则更多适用于平时体质虚弱的年轻人、抵抗力较弱的老年人、久病之人以及儿童。对于青壮年,尤其是体质偏燥热、阴虚或者湿热的人,“春捂”就不一定适合了。
      到底该咋“捂”?
      “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如果“捂”时不觉得咽干舌燥,身体也不出汗,即便气温稍高,也不必急着减衣。
      如果觉得“捂”后身体出汗,则要早点换装,不然“捂”出了汗,反而容易受风着凉。
      专家提醒,衣服一定要慢慢减,不能骤减,但也要注意不能“捂”过头,应根据气温变化及自身情况,保持人体温度在37℃左右即可。
      这3处重点“捂”
      “春捂”并不是简单的“多穿衣服”,“捂”的位置也很重要。专家建议,做好这3处的保暖:
      颈项部:颈项部有风池穴和风府穴,是容易中风邪的地方。保护好颈项部,可以避免风邪侵袭,建议根据温度戴好围巾、帽子。
      膝足部:俗话说“寒从脚下生”,因此膝足部的保暖尤为重要。“春捂”穿衣可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则,上身可以穿得薄一点,但秋裤先别着急脱。
      腹部:主要是“捂”肚脐,肚脐又叫神阙穴,温暖此处可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肚脐部位的保暖。
      “春捂”时间越长越好吗?
      盲目“捂”不可取,何时可以不再“捂”呢?专家介绍,“春捂”可以遵循“815”原则。
      当昼夜温差大于8℃以上时,说明气温不稳定,需要“捂”;当气温连续保持在15℃以上,且维持了一两周时,就不需要“捂”了,可以适当减少衣物。

    据央视一套微信公众号

      饮食
      春笋大量上市 多人吃进急诊
      近期正是春笋大量上市的时节,在品尝这“春季限定”美味的同时也要注意,春笋若食用不当可能变“春损”。近日,杭州两名男子就因春笋进了医院。
      两男子贪吃春笋后进医院
      近日,杭州40多岁的王先生晚餐时吃了不少春笋和香椿。饭后,他突然感到一阵头晕目眩,紧接着眼前一黑,晕厥过去,家人赶紧将他送医治疗。
      无独有偶,40多岁的钱先生也对春笋情有独钟。一天晚饭他吃了不少春笋,夜间出现呕血、便血症状。由于有胃溃疡病史,家人迅速将他送至医院急诊。
      急诊科医生检查发现,二人均为消化系统出血,但出血前都并未感到明显胃痛。经过紧急治疗,他们的情况逐渐稳定。
      事实上,每年这个季节都有不少人因吃春笋住进医院。2024年春天,宁波市一医院消化内科就曾连续几天接诊了5例因食用春笋导致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还有人因此差点休克。
      为啥吃个笋就消化道出血了?
      医生介绍,春笋含有难溶性成分如草酸和鞣酸,以及丰富的粗纤维。这些成分不易消化,大量食用会刺激肠胃。尤其对肠胃功能弱或本身患有胃肠道疾病的人群来说,过量食用易损害胃黏膜,导致消化不良、胃腹胀、反酸、嗳气等不适症状,严重时还会造成消化道出血,出现呕血、黑便等并发症。
      除了上述人群外,以下这几类人也不宜多吃笋。
      有尿道结石的病人。春笋中含有草酸,在人体内易与钙结合,影响钙的吸收,甚至引起结石。
      儿童和老人。草酸会影响人体对钙和锌的吸收,儿童食用过多春笋不仅会伤胃,还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老年人消化能力弱,体质较差,胃肠道功能容易紊乱,也应尽量少吃笋。
      过敏体质人群。春笋中的草酸会加剧过敏反应,如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
      吃笋的最佳“姿势”
      医生提醒,即便是没有胃肠道疾病的人,吃笋也要悠着点。
      进行焯水处理。烹饪春笋前最好先用沸水焯煮7-10分钟,甚至更久。这样做不仅能去除春笋的涩味,使其口感更加爽脆,还能减少70%的草酸含量。
      不要空腹食用或与生冷食物混吃。不要空腹食用春笋,最好先吃几口饭或喝点汤,可有效降低春笋对胃黏膜的刺激;吃完春笋后,尽量不要立即食用生冷食物,以免诱发肠胃不适。

    据新华网

      链新闻
       含钙量比牛奶还高!这几种蔬菜春天可常吃
      牛奶是含钙量比较高的食物,也是重要的钙来源,每100克牛奶含有107毫克钙。不过,这几种蔬菜的钙含量比牛奶还高,春天可以常吃。
      荠菜:每100克荠菜含有294毫克钙,约为100克牛奶钙含量的3倍。荠菜还含有丰富的钾、膳食纤维、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对血压、免疫力、皮肤、视力等都有一定好处。
      芥菜:每100克芥菜含有230毫克钙,是100克牛奶钙含量的2倍多,春天正是食用芥菜的好时候。
      红苋菜:每100克红苋菜含有178毫克钙,也是蔬菜中的“补钙高手”。
      烹饪蔬菜时,掌握一些技巧,可以更好地帮助钙吸收。含有草酸的食物要先焯水:有的食物,比如荠菜、苋菜、菠菜、竹笋中含有草酸、植酸,跟钙结合后形成草酸钙,会影响钙吸收。食用这些食物前要先焯水,可以帮助去除草酸。烹饪时要急火快炒,可以帮助缩短蔬菜烹饪时间,最大限度保留蔬菜中的营养价值。
      挑选调料有讲究:钠摄入过量,会影响钙吸收。烹饪时,可以选用豆豉、腐乳、豆瓣酱等代替食盐,以减少钠摄入。还可以加入适量醋,帮助溶解蔬菜中的钙,形成醋酸钙,更容易被消化吸收。

    据央视一套微信公众号

      医疗
      乍暖还寒 这些传染病近期高发
      初春时节天气乍暖还寒,也是各种传染病高发的时期。这些季节性传染病如何分辨?又该怎么预防?
      消化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如何区分?
      这阶段流行的传染病最主要分为两大类:①流行季的流感病毒、鼻病毒、合胞病毒等呼吸道传染病;
      ②诺如病毒、手足口病等消化道传染病。
      诺如病毒感染后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发热、腹痛、腹泻,一般感染后24-48小时出现症状,幼龄儿童患者以呕吐为主,成人患者多数出现腹泻症状。
      呼吸道传染病,比如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主要表现为咳嗽、打喷嚏、鼻塞等,可能会伴有轻度胃肠道症状,很少有呕吐和腹泻。
      呼吸道传染病疫情整体下降
      据中国疾控中心消息,我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流感病毒仍然是导致近期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而且目前仍处于季节性流行期,但流行强度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按照既往的规律,每年南方流感季进入和结束都会略晚于北方。据了解,南方部分省份的流感流行仍在高位波动。
      如何区分流感和普通感冒?
      传染性不同。流感传染性强;普通感冒传染性相对较弱。
      症状不同。流感的症状更急、更重,全身症状明显:高热38.5℃以上,全身酸痛、头痛;普通感冒的症状比较轻:流鼻涕、打喷嚏、咽痛、咳嗽,有时会有低烧,一般不会全身酸痛或极度乏力。
      恢复时间不同。流感的恢复时间较长,重症患者可能需要一两周甚至更久才能完全恢复;普通感冒通常3-7天就能好转。
      流脓鼻涕一定是流感症状吗?医生介绍,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症状大多数还是以清鼻涕为主,有些人可能会持续出现脓鼻涕,可能也会有发烧,另外有些人会觉得头疼,这些表现有可能是鼻窦炎。所以,脓鼻涕可能不是鉴别流感和普通感冒的要点,而是鼻窦炎和普通感冒鉴别的要点。
      防范春季传染病应该这样做
      医生介绍,刚感染诺如病毒的时候,是以呕吐为主要表现的,这时要注意少量多次给孩子喝水,千万不要再喝奶或者吃饼干、喝粥。孩子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必要时可服用多潘立酮控制呕吐,用小檗碱或益生菌控制腹泻的症状。如果症状持续或者加重,尤其是出现发热、腹痛等,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专家提醒,无论是消化道传染病还是呼吸道传染病,大多数都是通过呼吸道飞沫、密切接触等方式传播。除了养成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还应该怎么做?
      对于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建议及时全程接种疫苗,强化免疫屏障,比如流感疫苗。
      加强居住环境清洁,保持室内卫生。根据天气情况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由于初春室外温度较低,通风期间应注意做好保暖。
      对疑似诺如病毒感染者的呕吐物或排泄物及其污染环境要及时规范消毒。餐盘、汤碗、水杯等餐饮具首选煮沸消毒,煮沸时间不少于15分钟。
      食用蔬果前一定要洗净,确保食物煮熟煮透,特别是贝类等海产品。另外,冰箱储存的食物要充分加热后再食用。

    据央视一套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2-24期

    • 第2025-02-21期

    • 第2025-02-20期

    • 第2025-02-19期

    • 第2025-02-18期

    • 第2025-02-17期

    • 第2025-02-14期

    • 第2025-02-13期

    • 第2025-02-12期

    • 第2025-02-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