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用卡市场的变局一直在持续。近日,央行发布《202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共开立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7.27亿张,同比下降5.14%;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0.52张,同比下降3.7%。值得注意的是,近五年来,信用卡存量规模曾在2021年达到高点,但从2022年起持续下滑,至今已连降3年。
如今,各大银行对于信用卡业务的调整愈演愈烈——停发联名信用卡、关停部分信用卡中心、关停信用卡独立App……在相关业务的不断“瘦身”之下,信用卡用户的权益亦在收缩。那么,这场变局到底会如何发展?在金融供给日渐丰富的今天,当整个市场正在由曾经的“跑马圈地”的粗放经营模式转向当前的“精耕细作”,银行信用卡又将如何创新留住用户?
发卡量连续九个季度下降
来自央行《202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的在用发卡数量为7.27亿张,较2023年末减少了约4000万张,下降幅度达5.14%。值得注意的是,自2022年第四季度信用卡发卡量达到8.07亿张以来,信用卡发卡量已连续九个季度呈现下降趋势,累计减少了8000万张。
“睡眠卡”的清理,被业内人士认为是信用卡发卡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事实上,近年来,银行针对“睡眠卡”等清理风暴早已在持续进行。早在2022年7月份,原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各商业银行强化信用卡业务管理,并对信用卡业务经营管理、发卡营销行为、授信管理和风险管控、资金流向、信用卡分期业务规范管理、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规定。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去年7月起该《通知》全面实施。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来,信用卡逾期问题愈发凸显。截至2024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1239.64亿元,较2023年大涨26.32%。此外,2024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比为1.43%,较上年末增加0.3个百分点。央行数据显示,这是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在2024年一季度突破千亿元后,连续第4个季度维持在千亿高位,并在2024年四季度创出历史新高。这也被认为是银行压缩发卡量以降低风险的重要原因。
信用卡会员权益的削减,同样带来了发卡量的下降。自2024年起,不少信用卡持卡人发现,使用信用卡并不那么“香”了,原因是多家银行开始对信用卡权益进行“瘦身”。有银行近期在其官网发布公告称,因业务调整,即日起该行所有信用卡将取消积分调整规则,信用卡开卡激活、绑卡及消费等方式均将不再获得积分。其实,就在此前,建设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于去年先后官宣调整信用卡权益。调整内容主要包括交通出行里程兑换、机场贵宾厅服务以及消费优惠等。具体调整方式涉及权益内容的变更、积分规则的修改,以及权益服务使用次数的减少等。
多个银行信用卡分中心被关停
降本增效压力之下,银行信用卡分中心的“退潮”似乎也成大势所趋。
2月11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网站的行政许可信息显示,贵州金融监管局批复同意交通银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贵阳分中心终止营业,并要求接此批复文件后,贵阳分中心立即停止一切经营活动,于15个工作日内向贵州金融监管局缴回许可证。事实上,自2025年开年以来,交通银行已经关闭了太平洋信用卡中心贵阳、南昌、深圳、兰州四地分中心。
而早在去年,交通银行就已出手调整旗下信用卡中心机构,交通银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桂林分中心、柳州分中心先后终止营业。
上述关停举措并非个例。去年11月,华夏银行信用卡中心青岛分中心终止营业;去年3月,天津分中心获批终止营业。而在2023年12月,广州分中心亦获批终止营业。此意味着,在近一年时间内,华夏银行已关停北京总部之外的三家信用卡分中心。在此之前,蒙商银行也终止了信用卡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和呼伦贝尔分中心的营业,相关业务已并入分行信用卡业务部。平安银行和上海农商行同样相继调整了信用卡中心架构。
对此,中国银行研究院相关人士分析,当前,很多银行关停信用卡分中心主要与一些分中心运营成本过高、竞争优势不突出、难以实现规模经济等因素有关,这是商业银行应对信用卡业务风险上升、收入下滑、成本高企的无奈选择,也是推动信用卡业务高质量发展的主动转型。一方面,信用卡市场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竞争,要求银行信用卡业务应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除了传统银行之间的竞争,新兴金融科技公司也大力拓展消费金融业务,推出了各种类似信用卡功能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对信用卡的依赖度有所降低,银行信用卡发卡量持续下降。上述变化要求银行信用卡业务从扩大规模转向更加注重提高质效等,推动信用卡分中心重组、合并甚至关停。另一方面,利息收入下滑、风险管理难度上升,要求银行通过优化信用卡分中心以降低运营成本。
联名信用卡持续遭遇停发
相比于关停信用卡中心,联名信用卡的停发在银行业似乎更为普遍。
1月26日,中国建设银行在官网发文称,龙卡bilibili信用卡太空探索版及三体动画版卡面将于2025年1月27日起不再发行。对于龙卡bilibili信用卡太空探索版及三体动画版卡面停发的理由,建行在公告中表示,该行与幻电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关于龙卡bilibili信用卡太空探索版及龙卡bilibili信用卡三体动画版卡面授权即将到期。除停发bilibili联名卡之外,建行还于同日公告韩国旅行信用卡、龙卡(大师杯)网球信用卡两款卡片也将于近期退市,提醒用户注意换卡。
此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也官宣停止华润通联名信用卡的发行。1月17日,邮储银行在官网发文称,自2025年3月6日零时起,华润通联名信用卡(银联版、Visa版)在卡片有效期届满且满足续卡条件,或在卡片有效期内申请补卡或换卡的情况下,华润通联名信用卡(银联版)将统一换成该行同等级的家庭主题信用卡(银联版)版面,华润通联名信用卡(Visa版)将统一换成该行同等级的家庭主题信用卡(visa版)版面,若客户之前持有的华润通联名信用卡为套卡,换版面后套卡关系保持不变。
事实上,早在去年下半年,已有包括农行、交行、邮储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等在内的多家银行,宣布停发部分联名信用卡或主题信用卡。
山西晚报记者了解到,一度爆火的联名信用卡之所以在去年以来遭遇集中性的停发,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一方面,是由于银行与合作机构的业务合作到期。一般而言,银行与联名单位的合作协议会有固定期限,有些合作协议期满,双方没有继续合作的意愿就自然终止,这在行业内也较为普遍。3年前,联名信用卡曾一度迎来销售热潮,各家银行都在积极寻找场景发卡,这也造成了如今的集中停发。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需求变化,部分联名信用卡的活跃度和投入产出比逐渐降低,各方均需要调整产品策略以更好地适应市场。
部分银行关停信用卡独立App
近年来,银行业正掀起一股App整合浪潮。在此背景之下,部分银行关停信用卡App,并将其功能整合至手机银行中,并非偶然。
近期,渤海银行关停了信用卡独立App。根据其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公告,“渤海银行信用卡”App将停止服务,信用卡App功能已迁移至“渤海银行”App信用卡板块内,并给出了多个下载手机银行的路径。
渤海银行并非孤例。2024年11月27日,北京农商银行官网发布公告称,为提供更好的移动金融服务,该行“凤凰信用卡”App业务功能将迁移至“北京农商银行手机银行”App。同时,该行计划于2025年3月31日关停“凤凰信用卡”App,届时将无法访问。去年4月,上海农商银行也曾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公告称,自2024年7月1日起,将上海农商银行信用卡App功能迁移至上海农商银行手机银行App。
据山西晚报记者了解,这些银行信用卡App关停后,其信用卡的相关功能并不受影响。在迁移后,客户仍可以在手机银行App和银行微信小程序中进行账单查询、还款、权益兑换等。
一位国有银行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来,银行信用卡App的运营成本较高,但多数活跃度并不理想。对于银行尤其中小银行来说,关停与整合移动端运营渠道,既是落实金融管理部门的政策要求,也有助于降本增效。因此,一些小银行会选择“砍”掉独立App,并将其功能并入主要的手机银行或者通过小程序来运营。
在业内人士看来,如今,银行如何做好存量客户“精细化”运营、开展差异化竞争,将是信用卡业务的重中之重。银行需要对客户进行更细致的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推出具有更多创新功能的信用卡产品,如结合数字货币、跨境支付等新需求,打造特色信用卡;增加与生活服务、娱乐等相关的创新权益等。
山西晚报记者 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