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山晚调查

“民生策划找AI,山晚记者亲测效果”系列报道七

发生轻微交通事故怎么办 AI支招没错但不适用我省

  •   开车上路,难免会遇到小剐小蹭事故。对于每一位车主来说,即使是轻微剐蹭,处理起来也头大。但其实只要了解流程,处理轻微交通事故将变得快速高效。
      轻微交通事故如何处理?把这个问题抛给AI,它会给出怎样的答案呢,交警部门专业人士又会给出什么解答呢?2月23日,山西晚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发生轻微交通事故如何处理
      发生轻微交通事故后,应该如何处理?山西晚报记者向AI发出提问。AI给出回答:
      发生轻微交通事故时,可以按以下步骤快速处理,减少对交通的影响:
      确保安全
      停车:立即停车,开启双闪灯。
      设置警示标志:在车后适当距离放置三角警示牌(城市道路一般50米,高速公路150米)。
      检查人员伤亡
      确认无伤亡:轻微事故通常无人员伤亡,若有受伤,立即拨打120急救并报警。
      无伤亡则继续处理:若无伤亡,可快速处理。
      拍照取证
      拍摄现场:拍摄事故全景、车辆位置、碰撞部位、车牌号等。
      记录细节:包括路面标线、交通标志、周围环境等。
      撤离现场
      快速撤离:拍照后,将车辆移至不影响交通的地方(如路边)。
      避免堵塞:轻微事故无需等待交警到场,避免造成拥堵。
      协商责任
      明确责任:双方协商责任,若无争议,可签订《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协议书》。
      争议较大:若责任不明确,拨打122报警,等待交警处理。
      联系保险公司
      报案:及时向保险公司报案,说明事故情况。
      提交材料:按保险公司要求提供照片、协议书等材料。
      使用“交管12123”APP
      在线处理:通过“交管12123”APP的“事故快处”功能,上传照片和信息,快速处理事故。
      后续处理
      维修车辆:根据责任认定和保险公司要求进行维修。
      索赔:按保险公司流程索赔。
      注意事项
      保持冷静:避免争执,理性处理。
      不逃逸:切勿逃逸,否则可能承担更重责任。
      保留证据:拍照、记录信息,便于后续处理。
      适用条件
      轻微事故:无人员伤亡,车辆可移动,损失较小。
      责任明确:双方对事故责任无争议。
      按以上步骤处理,可快速解决轻微交通事故,减少对交通的影响。
      我省有更简便处理方式
      发生轻微道路交通事故怎么办?AI给的答案到底靠不靠谱?山西晚报记者采访得知,AI的答案并没有错,但是我省目前已经推出了更为便捷的事故视频快处,处理轻微交通事故更直观、更方便。
      太原交警介绍,其实早在2023年6月1日起,公安交管服务群众服务发展10项便利措施正式实施,轻微道路交通事故视频快处就正式上线了。在太原市主城区夏季7:00—20:00、冬季7:30—17:30发生的轻微交通事故,持有太原市核发的机动车驾驶证的当事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打开“交管12123”APP中点击“事故视频快处”按钮,即可远程快速处理。
      山西晚报记者从省公安厅交管局了解到,我省道路交通事故远程视频快处功能已基本覆盖11市。事故当事人可通过使用手机“交管12123”APP中的“事故视频快处”模块,与坐席人员视频互动,并在其指导下远程固定现场证据完成调查取证,后台民警定责处理后,直接将电子版事故认定书推送至当事人“交管12123”APP,完成事故处理。
      我省高速公路及个别手机信号不满足开通要求的地区还不适用远程视频快处功能。作为补充,交警部门会在节日假期,增设高速公路快处快赔假日服务站与11市117处常设道路交通事故快处快赔服务中心,一同为交通事故当事人提供服务。凡在我省境内公路发生的机动车辆间仅造成车辆损失的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均可就近到交通事故快处快赔服务站点处理。
      视频快处这些提醒要看
      步骤一,手机下载“交管12123”APP,点击“事故视频快处”。发生事故时,当事人做好安全防护后可以直接使用“交管12123”APP在现场进行视频报警,APP会自动定位获取事故地点信息。
      步骤二,后台接警人员接听后,进入视频通话。在处理过程中,当事人点击“视频报警”按钮后,呼叫等待公安交管部门接警人员接听,接警人员接听后进入双方视频通话。当事人持手机切换前后摄像头,在接警人员指导下配合远程取证。证据固定和信息采集由接警人员远程完成,不需要当事人提供纸质材料,处理过程中系统会应用OCR识别、人脸身份比对等技术,自动查询核验驾驶人、机动车和交强险信息。对于有人员伤亡或者不符合视频快处条件的,接警人员会通知辖区民警前往事故现场。
      步骤三,撤离现场。接警人员完成证据固定和信息采集后,“交管12123”APP将推送撤离事故现场提示信息,当事人应当及时撤离,避免交通拥堵。
      步骤四,后台定责。民警根据视频通话采集的证据信息,确定各方过错行为和事故责任以完成认定。系统会通过手机短信告知当事人事故认定结果,当事人可以通过“交管12123”APP的【网办进度】查看电子版事故认定书。
      太原交警需要特别提醒大家,如对事故责任认定有异议的,可在事故认定书送达之日起三日内向太原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事故处书面申请复核,地址:太原市万柏林区南内环桥西汇锦街太原交警迎泽二大队2层,电话:0351-6329231。
      此外,太原交警也提醒大家,事故发生后,请立即开启车辆双闪灯,在后方来车方向放好三角警告牌做好警示提醒,在现场与交警视频连线时也要时刻注意自身安全,防止发生二次事故,在完成信息采集后,当事人即刻撤离,避免造成大面积交通拥堵。
      还有当事人担心,网上该如何查看文书?万一错过了怎么办?对此,交警部门解释,事故提交定责后当事人可以通过“交管12123”APP【网办进度】查看事故处理进度,完成事故责任认定后会短信通知事故当事人,可通过“交管12123”APP查看事故责任及电子文书处理过程中不需要各方当事人签字。
      有些事故不适用快速处理
      在这里推荐各位车主尽量选择“视频快处”,不仅减少交通拥堵,预防二次事故发生,还能提供便利,节约大家处理事故时间。但是,有些情况不适用视频快处,主要包括:
      三方(不含)以上的事故;事故发生时间超出视频快处时间范围的;造成人员死亡、受轻伤的;机动车检验不合格以及被盗抢、注销、扣留、达到报废标准的,或属于事故逃逸和公告牌证作废的;机动车无号牌及未购买交强险的;驾驶人无有效机动车驾驶证或准驾车型不符的;驾驶证状态处于转出、暂扣、撤销、注销、吊销、扣留、扣押、停止使用、注销可恢复等状态的;驾驶人有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嫌疑的;驾驶人逃逸或者离开事故现场的;驾驶人有交通肇事、危险驾驶犯罪嫌疑的;或涉嫌利用机动车从事违法犯罪行为的;驾驶人故意造成交通事故的;或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涉嫌骗保的;机动车载运爆炸物品、易燃易爆化学物品以及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传染病病源体等危险物品的;事故车辆无法挪移,造成道路拥堵的,或存在二次事故较大风险的;事故现场不具备拍摄条件或者当事人不能按照接警人员或系统指引操作的;事故车辆碰撞建筑物、公共设施及其它设施造成损坏,需要现场调查核实和处置的。
      依照有关规定应当保护现场并报警的其他情形。

    山西晚报记者 杨晶

      编后
      “民生策划找AI,山晚记者亲测效果”系列报道暂时告一段落,就整个策划报道的小结,记者也请AI完成,让它对自己的作用做一个“自我评价”。
      输入策划背景和7篇报道标题及测试结果后,记者下达写策划小结的指令,很快,AI自动生成下文。
      您感觉这篇小结品质如何?AI对自己的认知清醒吗?敬请点评。
      拥抱AI,理性前行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已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次策划中,记者通过亲测7个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向AI提问,并邀请专业人士或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进行点评,旨在探讨AI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与局限。
      从求职简历到健身计划,AI展现了其高效、便捷的一面,提供了实用且个性化的建议,帮助用户快速解决问题。然而,在面对更为复杂的社会政策、法律问题或现实操作时,AI的回答虽然正确,却往往不够全面或缺乏实际操作性。例如,关于儿童救助政策和机动车异地违章处理,AI的回答虽然准确,但未能涵盖所有细节和特殊情况;而在市容卫生和轻微交通事故处理等现实问题上,AI的建议虽然理论可行,却难以完全适应复杂的现实环境。
      此次策划让我们看到了AI的强大潜力,同时也提醒我们,AI并非万能。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获取信息、提供参考方案,但在涉及政策解读、法律咨询或现实操作时,仍需依赖专业人士的判断和指导。
      AI是工具,而非替代者。我们应拥抱AI,借助其高效便捷的优势,但也要保持理性,不盲从、不盲信,尤其在涉及重大决策或复杂问题时,仍需结合实际情况和专业知识进行判断。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I的应用场景将更加广泛,但其局限性也将长期存在。我们期待AI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同时也呼吁相关部门和企业不断完善技术,提升AI的实用性和准确性。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学会合理利用AI,既是对技术的尊重,也是对自身负责。
      同时,此次策划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实用的参考,也为我们思考AI与人类社会的共生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希望这组报道能引发更多关于AI应用的讨论与反思,助力我们在智能化时代走得更稳、更远。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2-26期

    • 第2025-02-25期

    • 第2025-02-24期

    • 第2025-02-21期

    • 第2025-02-20期

    • 第2025-02-19期

    • 第2025-02-18期

    • 第2025-02-17期

    • 第2025-02-14期

    • 第2025-02-1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