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文化频道

“守护工业记忆,赋能产业新生”系列报道

山西清徐葡萄酒有限公司酒厂:匠心“炼白”深藏北纬38°的酸甜密码

  • 扫码看视频。拍摄:赵德伟制作:张舒敏

  •   2025年新春,清徐炼白葡萄酒荣获法国金奖;2024年1月,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中国酿造专题将炼白葡萄酒酿制方法向全球作了展示介绍……倘若将历史的年轮倒着转,在黄土高原的褶皱中,在北纬38°的黄金纬度线上,清徐的葡萄藤已蜿蜒生长了数千年。
      考古学家在太原市清徐县马峪乡发现的仰韶文化陶罐残片,证实了这片土地与葡萄的渊源之深。从西汉张骞带回西域葡萄种子,到唐代诗人白居易笔下“葡萄美酒夜光杯”的盛景;从开国大典国宴上的举杯共庆,到失传半世纪的古老技艺重现国际舞台——清徐的每一颗葡萄都镌刻着中华农耕文明的密码。
      作为首批入选的工业遗址名单之一,清徐葡萄酒的前世今生有着怎样波澜壮阔的故事?多日来,山西晚报记者走进这座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山西清徐葡萄酒有限公司酒厂,走近省物质文化非遗传承人、中国清徐葡萄博物馆馆长王计平。
      这位与葡萄相伴六十余载的非遗传承人,用一生守护着这份“液态文化遗产”。他在“炼白”葡萄酒熬炼的醇香中,在博物馆的砖瓦间,在葡农的笑脸里,书写了一段关于坚守、重生与推广葡萄酒文化的初心。
      葡萄架下的童年与失落的酒香
      “放学路上摘葡萄,吃得满嘴紫汁也停不下来。”1955年生于清徐县马峪乡仁义村的王计平,记忆中的童年始终浸润着葡萄的甘甜。清徐地处吕梁山东麓,昼夜温差达15℃,年均日照2600小时,独特的“两山夹一河”地貌,让这里的葡萄皮薄汁多,含糖量高达22%。咬破一颗龙眼葡萄,清甜的汁液瞬间充盈口腔,咽下后仍余韵绵长,连果皮都透着蜜香。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的盛赞,正是清徐葡萄的真实写照。
      少年王计平常听老人说起村里的“炼白”绝技:用砂锅熬炼葡萄汁,酿出的酒液金黄透亮,甜中带酸。可当他翻遍全村,却发现连一滴炼白葡萄酒都找不到。1982年,27岁的他进入清徐葡萄酒厂,却被车间里成排的酱油缸惊呆。“说好的酿酒呢?”老师傅苦笑着告诉他,本地酒厂早已在市场竞争中凋零,连酿葡萄酒的工具都生了锈。彼时的清徐虽坐拥160余种葡萄,酿酒工艺却困于同质化竞争,产品销量低迷。
      一张调酒令引发的文化寻根
      转机出现在2006年深秋。王计平在旧货市场闲逛时,瞥见一张泛黄的“中央人民政府华北事务部调酒令”。纸上赫然写着:“今调清徐炼白葡萄酒五千一百四十一斤,限七月二十日前运抵北京。”落款日期是1949年7月15日。
      这张薄纸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原来,周恩来总理当年特别指示:“开国第一宴要用中国自己的葡萄酒。”清徐炼白葡萄酒因其独特风味被选中,由武装人员押送至京。可随着新中国初期“增产节约”运动的开展,这种需耗费双倍葡萄原料的古老技艺逐渐失传。至20世纪末,全县竟无一人能完整复现炼白工艺。
      “若让这项世界独有的技艺消失,我们就是罪人!”王计平带着调酒令走遍清徐山村。在清徐露酒厂总工鲍明镜家中,老人颤抖着掏出珍藏的1953年《酿酒笔记》,泛黄纸页上记着:“炼白之要,首在熬炼。砂锅慢火,浓缩糖分至38克每升,超国标两倍有余……”在县志办尘封的档案里,他找到光绪年间《葡萄栽培图说》,图中农人正用特制长柄铜勺搅动砂锅中的葡萄汁。这些碎片逐渐拼凑出炼白的奥秘:通过热浓缩激发葡萄的糖分与果香,形成厚重酸甜的独特口感,与加拿大冰酒的冷缩、西班牙雪利酒的日晒形成鲜明对比。
      五年炼白之路:砂锅熬出的世界独味
      酒窖深处有面特殊的“失败墙”——2011年至2016年间,3268个试验瓶堆积如山,每个瓶身上都标注着日期、葡萄品种与失败原因。王计平尝试过龙眼、赤霞珠等12个品种,调整过36次熬炼火候,却屡屡碰壁:用猛火快熬,酒液焦苦;文火慢炖,又易滋生杂菌。最绝望时,连续47锅酒液浑浊如泥汤,酸涩刺喉。财务科长拿着亏损报表劝他收手,连妻子都含泪说:“别把家底赔光了。”
      转机出现在2013年冬夜。王计平翻看《齐民要术》时,突然注意到“火候如抚婴”的记载。他连夜召集老师傅,将熬炼温度精确控制在82℃-85℃,时长缩短至45分钟,并创新性地加入本地沙棘调节酸度。当琥珀色酒液缓缓流出时,鲍明镜抿了一口,老泪纵横:“这就是我年轻时喝过的味道!”
      2016年,首批炼白葡萄酒经中国食品发酵研究院检测,各项指标超越国家标准。2025年,这款酒登陆法国FIWA国际葡萄酒大赛,从全球3000款参赛酒中脱颖而出,斩获甜酒类金奖。评委惊叹:“这是中国献给世界的味觉遗产!我尝到了北纬38°阳光与六千年文明的对话。”
      如今在山西清徐葡萄酒有限公司酒厂东侧,一座由1958年老厂房改造的葡萄文化博物馆静静矗立。3000平方米的空间内,8000余件藏品串联起六千年的葡萄文明:仰韶文化陶斝内壁的酒渍结晶、汉代葡萄纹铜镜、唐代《马可·波罗游记》中“太原府独产葡萄酒”的羊皮卷译本、1921年益华公司的橡木桶……最动人的是一张乾隆三十年的葡萄地契约,竟是王计平从母亲准备丢弃的旧包袱中抢救而来。泛黄的宣纸上写着:“立约人王大有,愿将祖传葡萄地三亩,典与李姓耕种,年供鲜葡萄二百斤……”
      “建馆十年,我跑遍全国收‘破烂’。”王计平抚摸着百年压条工具说道。清徐人独创的“压条法”全球独有——将葡萄藤埋入土中生根,形成天然抗寒抗旱基因。这种智慧与博物馆中60种葡萄标本、千件农耕器具共同构成一部“活态农业史诗”。
      炼白葡萄酒传承人王计平:让世界品尝中国葡萄酒的DNA
      在清徐,葡萄不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文化。
      清徐葡萄种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承载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了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山西清徐葡萄酒有限公司自力更生,克服资金短缺和技术不足等困难,于2016年成功创建了中国清徐葡萄文化博物馆。推动博物馆建设的功臣当数王计平。
      “这是国内首家以葡萄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坐落于清徐县葡萄产业核心区,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馆内收藏了数千件与葡萄相关的文物、图片和文献资料,全面展示了清徐葡萄的种植历史、酿造工艺以及文化传承。”详述博物馆呈展情况时,王计平脸上有着难掩的自豪。
      “博物馆的建立源于清徐人对葡萄文化的深厚情感。”王计平坦言,于葡萄而言,这不仅仅是一种农产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同时标志着清徐葡萄产业从单纯的农业生产向文化产业的延伸,为清徐葡萄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据了解,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清徐葡萄的故事,山西清徐葡萄酒有限公司自筹资金,搜集了大量历史文献和实物展品,最终建成的这座博物馆,内设有6个展室29个展位。分别展示了清徐葡萄的起源、发展历程、葡萄酒酿造技术、葡萄文化的传播等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博物馆生动再现了清徐葡萄的种植场景和葡萄酒的酿造过程,让参观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葡萄文化的魅力。
      如今,博物馆年均接待游客3.2万人次。德国美因兹大学教授柯彼德三度来访,称其为“解读东方葡萄文明的钥匙”。王计平更以博物馆为基地,打造“党支部+企业+农户”模式:酒厂以每公斤2.4元的保底价收购葡农的“龙眼”葡萄,较市场价高出40%,带动5000亩种植基地焕发新生。2024年,清徐葡萄产值突破20亿元,农民人均增收30%,惠及200多家农户。
      “非遗不能锁在玻璃柜里,要活在百姓生活中。”70岁的王计平望向博物馆墙上的世界地图,在北纬38°的清徐坐标上,用力画下一个金色圆圈——那里正闪耀着中国葡萄酒的文化自信。
      金色光芒照向未来……
      从仰韶陶罐中的酒渍到法国金奖证书,从凋敝酒厂到政府工业遗产,清徐葡萄的千年故事在王计平手中完成了现代转译。这座用砂锅、调酒令、橡木桶搭建的博物馆,不仅守护着文明的基因,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当游客举起盛满炼白酒的夜光杯时,他们品尝的不仅是北纬38°的阳光与风土,更是一个民族对传统的敬畏与创新的勇气——这才是中国葡萄酒最深邃的“年份”。正如王计平在博物馆留言簿上的题词:“让每一粒葡萄都记住大地的温度,让每一滴酒都诉说文明的力量。”

    山西晚报记者 赵德伟

      1.葡萄文化博物馆陈列的清徐葡萄地专用水井辘轳。
      2.王计平为山西晚报记者介绍葡萄种类。
      3.葡萄文化博物馆陈列的益华公司的橡木桶。

      山西晚报记者 胡续光摄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2-27期

    • 第2025-02-26期

    • 第2025-02-25期

    • 第2025-02-24期

    • 第2025-02-21期

    • 第2025-02-20期

    • 第2025-02-19期

    • 第2025-02-18期

    • 第2025-02-17期

    • 第2025-02-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