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健康

耳鼻喉科价格立项指南发布

规范医疗服务 帮助患者“听得见、说得出”

  据新华社电 记者3日从国家医保局获悉,国家医保局印发《耳鼻喉科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将原有价格项目统一整合为164项,指导各地规范耳鼻喉科医疗服务价格,帮助更多患者“听得见、说得出”。
  在人工耳蜗方面,为配合人工耳蜗集采政策落地实施,立项指南设立了“人工耳蜗适配”“人工耳蜗植入”“人工耳蜗取出”等项目。其中,“人工耳蜗植入”将“耳蜗畸形”作为加收项,鼓励医疗机构为复杂病例患者提供更加规范的治疗服务,充分反映复杂医疗技术价值。对于因感染、磕碰等原因导致植入体损坏或需取出的情况,“人工耳蜗取出”价格项目也提供了明确的收费依据。
  在助听器方面,国家医保局调研了解到不少老年人因为助听器异响而放弃使用助听器。为此,此次立项指南专门规范“助听装置适配”“骨导式助听装置植入”“中耳助听装置植入”“助听植入装置取出”等价格项目。据悉,国家医保局下一步将指导各地合理制定价格水平,促进医疗机构为听力减弱的老年人提供更加精细的助听装置植入和调试服务,更好满足不同类型听损老年人的就医需求。
  在喉科方面,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的喉科技术成为改善喉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如喉全切除术后辅助发音管植入,是喉全切除术后重新获得言语功能的重要方法,目前在国内仍处于推广阶段。为鼓励项目普及,立项指南设立“发音装置安装、发音装置取出/更换”项目,鼓励医疗机构为发音障碍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据悉,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指导各省份医保局参考立项指南,制定全省份统一的价格基准,由具有价格管理权限的统筹地区对照全省份价格基准,上下浮动确定实际执行的价格水平。
  越戴听力越差 伪劣助听器严重可致聋
  听力受损在老年人群体中非常普遍,不仅会影响交流,久而久之还会带来生活质量的下降。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佩戴助听器。然而,如果买到了低价伪劣助听器,不仅无法实现助听效果,甚至可能“越戴越聋”。
  热销产品使用落后技术 消费者浑然不知
  在一些直播间,“免验配、免调试”“买来就能用”成为主播们销售助听器的主打卖点。这种助听器价格不高,有的产品售价低至几十元钱,而且宣传是老年人专用助听器。记者了解到,目前市面上的助听器有两种,一种是数字机,一种是模拟机。这种无需验配或者调试的产品,多为模拟机。数字助听器利用芯片,对输入的声音信号做一定的计算后再输出,可以按照佩戴者听力的损失类型、损失程度等对症处理。而模拟机只能简单调节音量,并不具备降噪功能,行业内不少人把这种模拟机比喻为“扩音器”。专家介绍,市场中还在销售的模拟助听器技术已经落后,正规企业大多已不再生产。商家销售时从来不会说明产品使用的技术落后,因此很多消费者并不知情。
  另外,医务人员表示,模拟机只是单纯地将声音放大,甚至会将“噪声放大”,可能对使用者残余听力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甚至致聋,听障人士要谨慎购买。
  佩戴“免验配”助听器 听力下降耳朵发炎
  江西的金先生年少时因为外力导致听力下降,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严重。几年前,金先生在家附近的助听器销售店选购了一款销售人员推荐的模拟助听器。而购买使用后不久,金先生发现助听器逐渐“失灵”,想重新找店家调配,却发现该店铺早已关门。
  金先生告诉记者,这些年陆陆续续配了不少助听器,这些产品宣传看似很好,但是使用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虽然使用的助听器越来越多,但金先生的听力却越来越差,后来耳朵还出现了隐隐作痛,并开始出现“流脓”等情况。
  万元助听器杂音不断 维权遭遇“不退不换”
  相对于几十、几百元的产品,市场上还有宣称采用数字技术,具备智能降噪功能的数字助听器,价格动辄几千上万元。然而,高昂的价格不一定带来与之匹配的效果。
  去年,辽宁沈阳的李先生发现父亲听力下降,到医院检查确诊为轻中度“老年性耳聋”,医生建议佩戴助听器。李先生带着父亲走访了10家左右助听器专卖店进行比较,最终购买了一款一万多元的助听器。
  使用过程中,李先生父亲发现助听器存在严重的杂音问题。李先生多次与商家沟通调试设备,但先后经过3个验配师的多次调试,助听器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李先生随后与商家协调退换货,但商家以“医疗器械拆封不退换”为由拒绝。
验配师资格证发放混乱 水平良莠不齐
  消费者为了买到合适的助听器煞费苦心,但是买到助听器以后,遇到专业可靠的验配师也不容易。
  据介绍,我国助听器验配师分为四个等级,助听器验配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由各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管理。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将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证书发放等工作委托给一些协会、机构以及企业。
  相关专家透露,这些机构或企业在组织验配师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时,差异较大,不仅题目的难易程度各不相同,考试的监管力度也不尽统一。部分地方机构及企业所组织的考试,考生很容易通过,难以体现验配师的真实专业水平。
  据悉,国家标准《声学助听器验配管理》将于2025年4月1日实施。专家呼吁,亟需建立国家层面的专业技术标准,对设备性能、验配流程、从业人员资质实施全链条监管,使助听技术真正成为听障群体回归有声世界的科技桥梁。

据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耳石症春季高发 符合4个特征要警惕
  古语云:“春气者,诸病在头”。有一种晕就容易在春天发生,一旦发作天旋地转,让人恶心想吐,甚至走不成路……这便是“耳石症”。临床数据和医学研究均显示,春天尤其是3月份左右,是耳石症高发期。耳石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发作后又该怎么办?
  春天,耳石症会出现一个高峰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丁秀勇表示,从临床就诊人数来看,耳石症的发生在每年3月份前后会出现一个高峰。宁夏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任红艳也表示,入春以来,临床发现很多人出现头晕的情况,相关检查显示,头晕大部分是因为耳石症引起的。专家们分析,这个现象可能与日照时间、激素波动等因素有关,经过一整个冬天,人们接受日晒的时间偏短,体内维生素D含量容易不足,就易发生耳石症。理论上,任何能导致耳石脱落的因素,都可能诱发耳石症,比如激素水平变化,血压、血脂波动等,这些因素可使内耳供血不足,进而引发耳石症。
  出现4个症状高度警惕
  在医学上,耳石症又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引起眩晕的内耳疾病。
  耳石症导致的晕,可以从4个方面鉴别:
  1.良性,即有自限性,一周左右可自行缓解,但头晕恶心的过程很痛苦,外出有跌倒风险;
  2.阵发性,即每次发作持续几秒或数十秒,很少超过1分钟;
  3.位置性,即头一动就晕,比如早晨起床时,半夜翻身时,躺下的一瞬间,抬头、低头时出现晕感,而头部静止时晕感消失;
  4.眩晕,即晕的感觉是天旋地转,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走不成路。
  有些人会将“耳石”和外耳道的“耳屎”混淆,虽然它们读音相似,但是是两种不同的东西。
  耳石的本质是无机碳酸钙结晶,这些小结晶原本紧紧粘附在内耳中,一些诱发因素比如疲劳、外伤、内耳缺血、年龄较大、骨质疏松等,会让这些小结晶脱落,掉到旁边的半规管里,头位改变时,耳石就会因重力作用在半规管里滚动,产生加速度,出现眩晕。
  当我们保持头部静止,耳石随重力掉到最低处时,便不再滑动,眩晕就会消失。
  5件事预防耳石“离家出走”
  耳石症的发作诱因比较明确,过度劳累,缺少睡眠,高血压、高血脂等导致内耳供血不足,均可诱发耳石症。北京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宋海涛提醒,控制好以下因素有助预防耳石脱落。
  避免过度劳累。过度疲劳会造成内耳小动脉发生痉挛、缺血,从而诱发耳石症。对年轻人来说,耳石症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过度疲劳。
  合理晒太阳,补钙。由于耳石内含碳酸钙结晶,如果发生骨质疏松,局部结构的变化会增加耳石脱落风险。多数人每天在阳光下晒20分钟,即可满足机体所需;儿童短些,老人长些,但一般需控制在30分钟内。
  建议成年人每天喝300克纯牛奶/酸奶,或吃30克奶酪;每天吃300-500克蔬菜(生重),其中深绿色菜占一半;1-2两豆制品,如豆腐、豆干等。
  每天睡够7小时。压力大、睡眠不好等情况,也会造成内耳小动脉缺血。尽量每晚睡够七八个小时,减少熬夜。
  积极控制相关疾病。比如梅尼埃病、中耳炎等,可能会导致半规管缺血损伤,诱发耳石脱落。 高血压、高血糖、心血管疾病等,也可导致内耳血液循环不良,引起耳石脱落。
  前庭康复训练,耳石症患者痊愈后,可在医生指导下加强前庭康复训练,对降低复发有一定帮助。

据新华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3-03期

  • 第2025-02-28期

  • 第2025-02-27期

  • 第2025-02-26期

  • 第2025-02-25期

  • 第2025-02-24期

  • 第2025-02-21期

  • 第2025-02-20期

  • 第2025-02-19期

  • 第2025-02-1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