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3月5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这也是仲春时节的开始。中医专家认为,这一时期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容易诱发多种疾病,人们养生防病需注重调肝养肝、顾护阳气。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刘征堂说,惊蛰节气气温波动幅度较大,容易引起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春暖花开,空气中过敏原增多,易诱发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疾病;春季气温适宜,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繁殖活跃,易引起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等消化系统疾病。
“中医认为,春属木为少阳,主升发、萌发,五脏应于肝,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刘征堂说,惊蛰节气需注重调肝、养肝以及顾护相对微弱稚嫩的初生之阳,若肝失条达、阳气宣发不畅,人体容易出现头晕、失眠、困顿、乏力等不适。
从中医角度来看,如何预防或应对这一时期常见的健康问题?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科主治医师刘梦阳建议,适当选择养肝食物,例如,有助于滋阴平肝的菠菜,具有清热化痰、益气和胃功效的春笋;以沸水冲泡玫瑰花、陈皮、茯苓、山楂组成的疏肝健脾茶,每周3次;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早减衣,以防受寒;适当参加散步、踏青赏花等户外活动,保持心情舒畅,切忌吵架动怒。
一些中医外治方法也能够起到养生保健作用。刘梦阳介绍,睡前“推肝经”,即从阴包穴所在的大腿内侧推至膝盖,左右各50下,可起到疏肝理气、助眠养颜之效;使用温阳罐则可扶助阳气、鼓舞气血、防病健体。
延伸1
喝茶会导致肾结石、钙流失,还会伤胃?
你喜欢喝茶吗?当前,网络上流传着各种关于喝茶的说法,有的说喝茶养生,有的说喝茶致癌,有的说喝茶会导致肾结石、钙流失,还会伤胃……这些说法有科学依据吗?
经常喝茶会肾结石?
“经常喝茶会导致肾结石”这个说法流传了很久。据了解,持这个说法的依据主要是茶水中含有草酸,而草酸和食物中的钙结合,继而导致结石发生。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全科医学科主治医师任利民表示,单纯从饮茶来说,不会直接导致肾结石。相反茶叶里有茶多酚、咖啡因等成分,有预防结石的作用。而且在饮茶过程中摄入较多水分,可以增加排尿,也会起到预防结石的作用。
但是医生也强调,喝茶不会导致肾结石的说法是针对健康人群而言的,如果是肾结石患者或是一些体质特殊的人群,就要选择草酸含量比较低的茶叶。
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全科医学科主治医师任利民表示,比方说一些红茶、绿茶,草酸含量比较低。如果是普洱茶、黑茶,这些是浓茶,草酸含量就会高一些。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研究员张娜表示,应该关注的是对肾结石的发生有影响或者是高危的膳食因素,比如说高草酸的膳食、高嘌呤的膳食,还有高蛋白的膳食,反而可能有一些比较明确的危险因素。
喝茶会导致钙流失?还能解酒?
既然提到了茶中含有草酸,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说法“喝茶会导致缺钙”。这种说法的理由,也是因为草酸会抑制钙吸收,而咖啡因会导致钙流失。那么,事实是怎样的呢?
福建农林大学茶业科技系主任高水练表示,喝茶导致缺钙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喝茶不会影响骨骼对钙的吸收和利用,因此喝茶不会导致缺钙。
张娜表示,草酸并不能够完完全全和钙结合,导致钙的吸收异常或者受阻。实际上新鲜茶叶在制作成我们平常泡的茶叶的过程中,草酸含量已经大大降低了。
专家还介绍,茶中的咖啡因会给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带来一定的兴奋作用,也没有证据表明它会影响人体吸收钙。一般情况下,每天几百毫克的咖啡因对健康的益处超过其可能带来的风险。
日常的社交、聚会、节庆等,难免会喝一些酒,怎样缓解酒精带来的不适?“喝茶解酒”的说法准确吗?
高水练表示,不提倡通过喝茶来解酒。通过喝茶促进尿液排出的同时,可能加重给肾带来的负担。酒精代谢不完全的时候,会在体内产生乙醛,特别是在肾上积累,酒后大量喝茶可能会进一步增加肾的负担。
张娜表示,实际上目前并没有证据显示,任何一种食物,包括茶叶,对于解酒有益处。茶里面含有咖啡因,咖啡因本身对神经有一定的兴奋作用,所以可能让我们觉得清醒一点,但是这种作用反而可能掩盖了酒精带来的一些不适。
“夏喝绿、冬喝红”喝错伤身体?
还有一种由来已久的说法就是“夏天喝绿茶,冬天喝红茶”,更有一些养生的顺口溜“春喝花,夏喝绿,秋喝青,冬喝红”,也是指明,夏天该喝绿茶,冬天就得喝红茶,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呢?
张娜表示,这种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绿茶和红茶其实都是茶叶的一种,营养素是相似的。当然它们会有一定的差异,比如绿茶和红茶相比,绿茶里面的儿茶素含量会更高。从颜色上看,我们的主观感受可能也不太一样,看到绿油油的东西就感觉很清爽,看到红色的东西感觉很温暖,其实这也是我们主观感觉上的差异,并没有丰富的理论支撑。
喝茶会伤胃?该如何喝茶?
“喝茶伤胃”也是一种由来已久的说法,不少人还会用“喝茶伤胃”来善意规劝亲朋好友。那么,喝茶真的会给胃带来伤害吗?
张娜表示,喝茶实际上并不会伤胃。比如说食物摄入的时候,胃部会分泌胃酸,它的pH值会维持在2-3,其实是一个很酸的环境。茶的pH值大概是5-7,对于胃酸这种非常酸的情况来说,茶叶的酸并不会造成很明显的影响。
高水练表示,茶叶中含有比较丰富的茶氨酸和茶黄素,能够通过改善胃肠道中的微生物而对胃起到调理作用。
虽然喝茶不伤胃,但医生也提醒,不可空腹喝茶,不可喝太烫的茶。
茶叶中的茶多酚、咖啡因等成分会刺激胃黏膜,造成胃酸分泌增加,因此一般建议不要空腹喝茶。
此外,还要注意喝茶的温度。长期饮用过烫的茶会增加食管癌风险。
据央视一套微信公众号
延伸2
春季谨防“缠腰龙”易感人群要当心
春季气温回暖,各种疾病也进入高发期。其中,带状疱疹作为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因其疼痛和可能留下的后遗症而备受关注。
专家提示,科学预防带状疱疹,要及时接种带状疱疹疫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熬夜、着凉等。
“针扎火烧”疼痛难忍
“不能碰,睡不着觉,越到夜里疼得越厉害,如‘针扎火烧’。”近日,家住北京的严女士腰间至右胸前突然出现一片红疹,起初只是轻微瘙痒,但随后刺痛难忍,后确诊为带状疱疹。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主任医师岳剑宁介绍,带状疱疹的典型症状为单侧皮肤出现成簇水疱伴剧烈疼痛,这种疼痛往往伴随着皮肤上出现的水疱沿着一条或多条神经分布的区域散布,通常呈“长条带样”,俗称“缠腰龙”。部分带状疱疹患者在康复后可能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尤其是老年患者,疼痛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更久。带状疱疹发病原理与人体免疫力密切相关。5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是带状疱疹的主要发病群体。患有慢性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病或免疫缺陷疾病的人群,以及长期服药导致免疫力下降的患者,也是带状疱疹的高风险人群。此外,有些年轻人在压力较大、生活作息不规律、休息不佳时也会出现带状疱疹发作。
岳剑宁特别提示,带状疱疹虽然常见于腰部和胸部,但实际上可以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只要有神经的地方,都有可能发生带状疱疹,比如头部、颈部、胸部、腰部、四肢等。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吴文育介绍,除了常见的皮肤性带状疱疹外,还存在多种特殊类型的带状疱疹表现,如眼部周边及耳部周边的带状疱疹等。其中,眼部周边的带状疱疹对眼球包括角膜等可能产生不良影响;耳部带状疱疹会引发耳部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往往还伴随着面瘫症状的出现,病情严重时,可能导致听力减退。
长期潜伏容易复发
事实上,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人体婴幼儿时期就已潜伏在体内,大部分人在小时候都得过水痘。然而,病毒并未被完全清除,而是隐藏在身体的某些神经节内。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如劳累、环境变化、年龄增长或患有慢性病等,病毒便可能再次活跃,引发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在发病前常有一些前驱症状,如乏力、低热、食欲不振或皮肤出现烧灼感和神经痛。
一些对带状疱疹的认识误区,导致不少人在预防和治疗上走了弯路。比如,针对“带状疱疹不会传染”这一说法,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说,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带状疱疹在发病初期及急性期具备一定传染性,家中有老人及儿童时需格外注意防范。一旦进入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阶段,其传染性一般很小,甚至可视为不具传染性。
不少人认为“带状疱疹治愈后不会复发”,岳剑宁表示,带状疱疹病毒在初次感染后会在体内长期潜伏,并不是终身免疫。因此,得过一次带状疱疹的患者,在免疫力下降时仍有可能复发。部分人群平时生活不规律、熬夜等导致自身免疫功能下降,也容易引发带状疱疹再次感染。
提高免疫接种疫苗
“早预防、提高自身免疫力,可以有效降低带状疱疹的发病率。”岳剑宁说,疫苗接种也是预防带状疱疹的重要手段,能有效降低带状疱疹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
据统计,50岁及以上人群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后,带状疱疹发生率可降低90%以上。目前我国已有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和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两种选择,重组带状疱疹疫苗的注射要求是年龄在50岁以上,需要两次注射完成免疫接种,第一剂次和第二剂次间隔两个月;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的注射要求是年龄在40岁以上,注射一次即可。适龄人群可到就近的预防接种门诊进行咨询接种。在接种疫苗时,应咨询专业医生,在医生指导下科学选择。通常情况下,带状疱疹疫苗的保护期限在5年至20年之间,这一范围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岳剑宁特别提醒,免疫功能缺陷或免疫抑制疾病患者在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前,应详细咨询医生,评估自身情况和接种风险,以确保安全有效地接种疫苗。正在患带状疱疹的患者不建议接种疫苗,应等疱疹痊愈后再进行接种;如果患者患有急性发热性疾病,如高烧等,应推迟接种疫苗,以免加重病情或影响疫苗效果。
“一旦发现带状疱疹症状,应立即就医,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和营养神经药物,以减少带状疱疹的严重程度和并发症,切勿因‘忍痛’延误治疗。”岳剑宁说。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