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2024年度山西重要考古新发现

晋中市昔阳县钟村夏商墓地

填补太行山西麓夏商考古空白

  •   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晋中市博物馆、昔阳县文物所
      项目负责人:范文谦
      山西夏商考古,迎来意外惊喜。
      2024年5月,一个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晋中市博物馆和昔阳县文物所组成的考古队来到晋中市昔阳县钟村社区,在这里进行了持续系统的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本是昔阳落实“先考古后出让”政策下配合基本建设的一个发掘项目,却因为5座夏商之际高等级墓的发现,变得意义非凡。它们是目前夏商之际单体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墓葬,葬俗具有浓郁本土特征,同时还受到二里头文化、下七垣文化等的影响,显示出多元汇聚的文化面貌,填补了太行山西麓夏商考古的空白,构建了夏商文明研究的新格局。
      墓葬单体规模大级别高
      此次共发掘清理墓葬13座,其中夏商之际墓葬5座,战国墓葬8座,夏商之际墓葬是本次发掘的重要发现。山西省目前发现的夏商墓不是很多,尤其夏朝的墓葬,之前也是零星发现,而此次昔阳钟村夏商墓地的发现,是晋东地区首次发现。
      5座夏商墓葬集中分布于墓地西部,排列有序,墓葬均为近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室面积达18至46平方米。葬具均为多重棺椁,有两椁三棺、一椁一棺或一椁两棺。棺侧置器物箱,棺和器物箱底板由半剖的原木构成。
      根据墓葬面积及葬具种类,可以将墓葬分为三类。最大的墓编号为M10,长、宽均超过6米,墓室面积达46平方米,是同时期单体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墓葬。墓室为竖穴土坑,有熟土二层台。二层台东、西、南部皆有火烧后黑色灰痕,疑为祭祀痕迹。二层台内有两椁三棺。外面用石块构筑大型石椁,长宽均达4米。石椁内置木椁,木椁内并列放置三个木棺,棺内各葬一人。中棺内为男性,身体涂有朱砂,头顶覆有扇贝,男性墓主人右侧股骨位置有一件由绿松石嵌片组成的绿松石牌饰。陪葬的女性位于两侧,身体涂的朱砂较薄,无随葬品。北壁有壁龛,龛内殉葬有一名男性。椁室内北侧有一个长方形器物箱,随葬有漆木器、陶斝和陶罐。
      M8、M9和M13的面积都是26平方米,葬具都是一椁一棺,配有一个器物箱。最小的墓葬是18平方米的,即M11,为一椁两棺。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昔阳钟村墓地现场负责人曹俊介绍,即使是面积最小的M11,与全国其他夏商墓相比也足够大,“目前发现最大的墓葬是以二里头为代表,它最大的墓葬只有3平方米,而钟村墓葬最小的是18平方米,相当于它的6倍,从单体规模上看,昔阳钟村夏商墓肯定是全国最大的,达到一个王的级别,这个规格的墓葬可以说是独立于二里头夏王朝之外的另外一个小的王国。”
      葬俗具有浓郁的本土特征
      在钟村发现的5座夏商墓中,很多葬俗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近方形的墓圹、多重棺椁、多人合葬、器物箱、采用半剖的原木为葬具,墓主人头覆扇贝等葬俗,在以前的夏商墓中都比较少见。尤其是多人合葬、头覆扇贝等,为中原地区零星所见的同类现象,找到了文化来源。
      其中,5座墓全都是男女合葬,而且都是并列葬、一次葬、仰身直肢葬。曹俊介绍,“这种合葬形式仰韶时期就有了,从大的方面来说新石器时期就有了,夏商时期还是比较少见,据统计目前发现的可能有十几二十多座,而昔阳钟村却比较普遍,一个墓地里发现的5座墓全部是合葬墓。”
      这些合葬墓都以男性墓主为核心,从涂朱砂和随葬品的多少可以看出等级差异。每座墓里都有朱砂,男性墓主人身上比较多,女性只有局部有,有些男性身上还有随葬品,但女性都没有。在古代社会,女性地位还是要低一些,是从属于男性的。曹俊表示,目前来看,夏商时期使用朱砂的都是高等级贵族墓,朱砂在墓中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实用性的防腐,另一个有灵魂转世重生的寓意。“使用朱砂的葬俗,最早在北京山顶洞人时期就开始使用了,历朝历代一直都有使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这种情况出现,不能用于判断文化属性,主要是证明墓主的身份等级。”
      曹俊介绍,头部覆盖扇贝的丧葬习俗,是从先商,大概是二里头四期,一直到商代晚期有使用。在内蒙古、陕西、河北、河南等地墓葬中,都发现贝形覆面的现象。比较特殊的是,昔阳目前发现的扇贝都在人骨的头顶或者后脑勺,没有发现覆盖脸的情况。两者是否寓意不同?目前还不好解读,但这种相似的葬俗,说明两者之间一定存在着文化交流。此外,扇贝是海洋生物,如河南登封南洼遗址出土了扇贝覆面,经检测可能来自于黄海或渤海地区,由此可以看出夏商先民与沿海地区的人群也有一定的来往。
      出土器物上多元文化汇聚
      这些墓中共出土器物40余件(套),有陶器、漆器、绿松石器等,器类组合有管流爵、斝、觚、罐等,不见青铜器。个别墓葬有绿松石牌饰及绿松石耳饰。目前来看,大小不一的墓,随葬品多少也不一样,墓越大随葬品可能数量越多,而且随葬等级要高一些,墓主人的身份也越高。
      多座墓葬出土有陶爵,比较独特的是,它的流部是长管状,这是典型二里头文化使用的器型。以前在偃师二里头二期、赤峰大甸子遗址、太原狄村都曾出土过。在出土的部分陶器表面有一些纹饰,如大三角纹、连珠纹、楔形点纹等,都是夏商时期比较独特的一些纹饰,表现出较明显的河北下七垣文化因素。尤其是楔形点纹,它是先商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纹饰。
      钟村夏商墓中出土了两件绿松石制品,M9的绿松石耳饰,M10的绿松石嵌片牌饰,一般只有高等级贵族墓才有。其中,在洛阳二里头遗址也发现了类似的绿松石嵌片牌饰,是贵族的陪葬品。二里头被普遍认为是夏朝晚期的都城。曹俊透露,通过对这些绿松石的成分和来源进行检测分析,初步判断它们的矿源来自东秦岭地区,和二里头绿松石矿源是一样,说明钟村与二里头之间很可能存在很密切的文化交流的关系。
      或存在高等级权力文化族群
      钟村墓地东依太行山支脉蒙山,西临海河流域子牙河支流松溪河,地势为东高西低的丘陵台地。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昔阳县内河流分布比较密集,有潇河、松溪河、清漳河等,在古代社会有河流的地方比较适合人类生存,是社会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因此也就造就了钟村、昔阳以及晋中地区繁荣的文化布局”。
      夏商时期墓葬在晋东地区是第一次发现,考虑到它的重要性,同时也为了探寻墓葬所在的遗址背景,发掘期间考古队对第二次、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调查资料进行了梳理,并对松溪河流域展开初步调查,共发现夏商时期遗存9处。连同钟村在内,就构成了一个夏商时期的大区域,也可以叫做聚落文化,对于研究夏商时期,尤其是太行山西麓夏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起到一个填补空白的作用,对认识夏商时期中国社会结构等提供了新的材料。发掘期间,围绕墓葬年代、人群来源、亲缘关系等问题,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还联合多家科研院所开展了多学科合作。通过对其中3个墓进行科技检测,初步可知此处是一个以父系为本的家族墓地,人群来源主要是本地居民。结合墓地出土的陶管流爵、斝等器物及M8测年结果综合判断,表明在山西东部太行山区域存在一个高等级权力文化族群。
      据曹俊介绍,目前发现的5个墓都是贵族墓,没有发现小型墓,可见贵族墓葬和平民是分开的,因此有可能是独立的一个埋葬区。根据墓葬规模和等级,现在初步可以把它判断成一个方国或者王国的国君级的一个墓地,可以说就是和夏王朝并列的一个王朝。但具体是什么方国或王国,目前尚无法判断。
      这里究竟存在什么政权?是否还会有更多夏商遗存?钟村的谜题还有很多,2025年,考古工作者将在目前的基础上继续发掘剩余的墓葬,并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寻找墓葬对应的居址区。
      未来的考证,值得期待!

      山西晚报记者 南丽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3-06期

    • 第2025-03-05期

    • 第2025-03-04期

    • 第2025-03-03期

    • 第2025-02-28期

    • 第2025-02-27期

    • 第2025-02-26期

    • 第2025-02-25期

    • 第2025-02-24期

    • 第2025-02-2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