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供给链必须与产业创新链高度契合。晋中学院与晋中市地方经济协同发展,深化融合,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学校充分发挥专业人才技术优势,培养造就与时俱进的应用型人才,竭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2024年4月晋中学院获批山西省第三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点,联合山西大学、山西大华玻璃实业有限公司、山西宏艺玻璃器皿有限责任公司、山西东玉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祁县会龙玻璃器皿有限公司和山西昱泰玻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现代玻璃产业学院,着力为祁县玻璃器皿专业镇的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的支撑。现代玻璃产业学院的建设情况如下:
(一)一体化驱动:构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组织架构
针对现代企业人才兼具“职业性、高等性、区域性”的三重需求,构建“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方联动的校企合作机制;构建集“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发展生态链;凝练出“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开放协同发展”的五大发展目的。通过四方联动的培养机制,将大学和行业的文化知识体系有机融为一体,进行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使得学校教育与玻璃产业很好地接轨;让学生不仅能够传承大学文化,更能融入区域行业文化和融通企业文化,满足现代企业人才兼具“职业性、高等性、区域性”的三重需求;让学生得到系统性和全面性的教育,进而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解决就业创造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存在差距的现状。
(二)坚持需求牵引,建设落实好管理机制,实现学科集群发展,持续助力现代玻璃产业的发展
特种玻璃及器件研究是一个学科交叉性、技术集成性极强的领域,也是专业性极强的领域。根据祁县玻璃器皿的技术发展需求,现代玻璃产业学院凝练出三个科研方向:①新型特种原片玻璃的开发及应用研究;②特种玻璃创新赋能技术;③玻璃器皿制品造型及装饰设计。依托应用化学(省级一流专业)、复合材料与工程(校级一流专业)和视觉传达设计(校级一流本科专业)三个专业,采取主建与共建、组建若干多学院联合、多学科参与、层次结构合理的交叉研究团队,持续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满足地方玻璃产业的技术需求。
(三)深化教育改革,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现代玻璃产业学院实施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共享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指导下,以服务岗位需求和提高职业能力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并举,对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享课程资源、共同培育、共同评价,培养适应晋中玻璃产业发展战略,具备玻璃产业知识体系及工程技能,能从事玻璃产业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精准而充沛的智力支持。打破过去“构建知识体系”的培养模式,转化成“培育学生工程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形成理论学习-校外实践-校外创新的进阶式的教学体系。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
1.专业育人与产业育人相融合
通过“陶瓷工艺学”“功能复合材料及其应用”和“材料成型与设备”等课堂重构,将大学专业文化和玻璃产业文化知识体系有机融为一体,进行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使得学校教育与玻璃产业很好地接轨。
2.(学校的)课堂教学与(企业的)实践教学相融合
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展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建设《特种玻璃和功能玻璃》和《新型玻璃应用及产业工艺》两门课程。采用专题讲座、校企“双师共育”、课程内容“联通岗位”等方式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得到系统而全面性的专业教育,进而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3.虚拟平台学习和产业基地实践相融合
将“先进玻璃制造工艺”和“企业实际生产实际案例”通过虚拟平台引进课堂,让学生掌握现代玻璃产业工艺的流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走进产业实习基地,学习和掌握先进玻璃制造技术。通过基础实验,虚拟平台和产业基地实习相融合,培育现代企业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4.教育教学和教学改革相融合
开展《产业学院背景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产业学院背景下依托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探索》、《产业学院背景下课程重构探索》《产业学院背景下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探索》《产业学院背景下学生实习就业新模式的探索》等教学改革。通过系列教学改革,满足高等教育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知识的覆盖面,培育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
(四)校企共建共管,提高“双师”教师队伍
提高玻璃产业学院的双师队伍,采取了以下三个方面举措:
1.校企“共建共享”,打造学生的实践基地
与山西大华玻璃实业有限公司、山西东玉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宏艺玻璃器皿有限责任公司等共建实践基地。企业工程师和指导老师共同全程参与学生实习过程,实现校企文化融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校企“双向流动、联合授课”
紧贴产业需求,打造“岗”“课”“赛”“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岗赛融合。目前,校企共同指导学生参赛50人次,获国家及省级奖10余项,校级奖10项;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5项以上;学生参与专利申报5项;学生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篇。
3.强化教师队伍的培训和交流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政策,年均邀请国内外玻璃领域专家到校作报告6人次以上,教师到企交流30人次以上,参与各类企业培训30余人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10人次以上。
(五)深度推进产学研合作,提升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通过“现代玻璃产业学院”建设,旨在围绕特种玻璃开发与深加工。寻求祁县玻璃器皿技术突破的着力点和突破点,重点突破抗菌和光控玻璃的工艺优化和产业化推进,开展玻璃器皿外形设计,开展国家青年基金1项,晋中市重大专项1项,横向课题2项,成果转化1项,授权和申报专利10余项。
后期,现代玻璃产业学院凝练研究方向、凝聚研究团队,建立富有创新能力、硬件环境先进、与业界合作能力强的特种玻璃及器件的人才培养和研究基地,逐年增加祁县玻璃器皿产业人才培养数量,确保共建企业的人才需求;建成为引领区域玻璃器皿产业发展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提升我省特种玻璃及器件基础研究能力、产业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打造玻璃产业技术创新高地。
晋中学院 赵亚丽 马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