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文化

覃姓尊夏禹为其始祖

  •   寻根溯源
      覃姓有四种读音:Tán、Qín、Xún、Shěn。不同的读音,其源头亦不一样。然而随着岁月流逝,现已混为一谈,今人多读Qín。归纳起来,来源有五:
      1.出自姒姓或嬴姓。据《万姓统谱》《元和姓纂》《姓氏考略》和《谭氏家谱序》所载,周武王时封夏禹姒姓之后于谭国(今山东章丘),灭国后,子孙以国为氏,后有谭姓因避仇去言为覃,其音为Tán。故谭、覃应为一家。另据《史记》《潜夫论》及《覃氏族谱》所载,谭为周初分封伯益嬴姓后人十四国之一。谭国始封君主为伯益之后,尊伯益为其始祖。(笔者按:这两种说法实为同一来源,当为大禹后人与伯益后人同在一个谭国。谭国始封于谁,今实难辨也。)
      2.出自姜姓或姬姓。据《史记》《覃氏族谱》等史籍所载,覃姓是出自居于覃怀(为夏禹时古国,今河南沁阳及武陟县一带)之地的覃部落。其姓氏的演绎过程为:覃氏—覃怀氏—皇覃氏—墨胎(台)氏—孤竹氏—有竹氏—谭氏—覃氏。孤竹国是商汤时所封墨胎(台)氏之诸侯国,商末二贤伯夷、叔齐为孤竹君之子。其后有有竹氏、又因孤竹国有双贤,其后人以此为荣,遂在“竹”下加“二(代表双贤)”,为有竺氏。有竹(竺)氏之后有覃氏。另据有关史料所载,周襄王封同姓诸侯原伯毛于覃(即古覃怀地),称覃伯,其后以邑为氏。其音皆为Qín。
      3.据《姓氏考略》所载,汉时澧中蛮、平州蛮、赐州蛮,均有覃姓;又,蜀地亦有覃姓,其音为Xún。
      4.源于瞫氏,为巴人瞫氏所改。据《覃(音Shěn)氏族谱》称,招徕河是覃姓圣地。有学者考证,覃姓源自瞫姓,是早期巴人四大姓之一。
      5.出自他族。今瑶、土家、侗、壮等民族亦有此姓。
      得姓始祖
      夏禹,姒姓,名文命。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主,故称夏禹。他用十年之久,立足于疏导,终于战胜洪水,以此大得民心。受舜禅让成为炎黄联盟首领。都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周初年,周武王大封天下,封其后裔于谭国,爵位为子,公元前683年,谭为齐桓公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后因避仇,去言为覃,称覃姓,后世多尊夏禹为其始祖。
      繁衍播迁
      覃姓源起于今山东章丘或河南沁阳、武陟一带,公元前六八三年,齐桓公称霸,吞并谭国,国民分崩离析,不甘归顺的谭国子民相随逃奔有褒(今陕西省南郑县),在逃亡途中由谭姓去言为覃(一说在汉高祖刘邦时,有谭姓与韩信友善,后韩信被杀,怕株连,遂改为覃)。汉末的动乱,使覃姓徙居山西、河南等地,并有一支覃姓千里迢迢,颠沛流离,历尽坎坷,到达祖国南部省份——广东,并在南海(今广东广州)定居下来。
      两汉魏晋时期,留居齐郡(治所在今山东淄博)的覃姓发展兴旺,昌盛为覃姓齐郡郡望,后以此为主源,覃姓散居于黄河流域的北方各省和关陇地区。南北朝时,繁衍于南海的覃姓出了位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覃元先,其为南梁名将,擒贼斩将,所向披靡,他曾任东宁州(今广西罗城)刺史,其后裔也均落籍罗城。隋唐两代,覃姓有进入湖南、湖北之地者。五代两宋之际,覃姓开始进入今四川、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元代末期,覃达由湖广石门(今属湖南)移居枝江(今属湖北)。明中叶以后,广东、福建之覃姓有移居台湾者,除此以外,亦有两广之覃姓进入云贵高原或进入越南。从清代开始,有南部省份之覃姓进入东南亚或欧美之地。如今,覃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西多此姓。
      宗族特征
      1.覃姓是典型的南方姓氏。其源于北,而盛于南。
      2.覃姓是一个有多种读音的姓氏,不同的读音代表着不同的来源,本文“寻根溯源”提到的四种读音中,主要读作:Tán、Qín两种。生活在广西的覃姓本音为Tán,后讹传为Qín,相沿成习至今。据有关方面的统计,目前出自这一支派的覃姓人大约五十万,而广西也因此是全国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
      3.覃姓根源众多,是民族大融合的代表姓氏,正因为此,后人探寻其根源有不少困难。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50年之久,达到1230个姓氏、150万移民之众,覃姓为洪洞大槐树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覃氏始祖为平阳府、洪洞县、赵城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等地。覃姓祖先神位供奉在大槐树景区祭祖堂八号供橱。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延伸阅读
      覃氏的“武德”家风家训
      “武德”,顾名思义,首尚勇毅、敢于担当。这两个字不仅仅是用以形容覃氏先祖覃添顺、覃添秀两兄弟的伟大战绩,更是体现在后世子孙一辈又一辈的精神传承之上——近代的抗法民族英雄、“雄边玉帅”覃远琎,就是武德家风的优秀继承人之一。
      据史料记载,清同治九年,覃远琎奉旨挂帅阅边,督办中越边防。同治十三年,法军入侵我国,覃远琎与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结成犄角之势,共同抵抗法国侵略者。同年四月,覃远琎因为父亲去世,解任归里。作为正三品的官员,却无任何财物可带,官船空空,只能用一对石雕狮子镇船。到了光绪十五年,覃远琎服孝期满,再次奉旨阅边,年近古稀的他依旧亲自巡视边防,训练将士,治军不懈。桂、越两境疆域交错,年迈的覃远琎更是率军沿着边境线,修复了三关百隘七十二哨卡及各塘防,重建募府兵制,一时之间,广西边关如同铜墙铁壁,固若金汤。覃远琎也因此而获得了“雄边玉帅”的美称。后来,覃远琎的后人将那对镇船的石狮子捐赠给了石门文庙博物馆,现展览于文庙正门,作为覃远琎为官清廉的历史见证。
      “武德”二字,即勇武与德行不分家。覃氏非常重视道德教育。1514年,覃氏族内创建有竺书院,足见对于后代教育的重视程度。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3-07期

    • 第2025-03-06期

    • 第2025-03-05期

    • 第2025-03-04期

    • 第2025-03-03期

    • 第2025-02-28期

    • 第2025-02-27期

    • 第2025-02-26期

    • 第2025-02-25期

    • 第2025-02-2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