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夜读

本草与二十四节气的最美相遇

  •   《本草二十四节气》管弦著 北岳文艺出版社
      本书以散文的形式,结合作者的实践、认知和感触,按照二十四节气的时令特点,解读不同时令中生长的花草树木的养生疗疾功用和历史文化特点,探寻二十四节气与相应的花草树木的关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生态文化、健康养生理念等。
      《本草二十四节气》是看上一眼,就不会忘记的书。
      方正的纯绿色封面上,以四面的白色线条花草画,簇拥着米黄色圆形图案,方圆之间,清雅飞扬,别有韵味,满含情怀。
      慢慢地翻开、阅读,我看到了四季的交替和大自然的物候变化,通过花草树木的生长、特色和功效,在二十四节气的轮回中,次第呈现。书中的花草,是饱含着实用功效和历史传说的花草;书中的树木,是浸润了物候变化和文化滋养的树木;还有花信风,应着花期而来,从小寒吹至谷雨,来去有序,很符合人类推崇的“守时守信”的品质。
      春分时节,海棠花开,“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浅数点红”,美出了诗意;小暑时节的莲,“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令人耳目一新;立秋的梧桐,美得深沉,“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展示了一幅绝美的画面;立冬品甘蔗,令寒冬温暖如春,在作者的笔下,更是品出了“蔗境”——古人“倒啃甘蔗”,从甘蔗不太甜的尾部吃到甜的中部,比喻先苦后乐,有后福。
      本草,本意指中药或记载中药的书籍。传统的中药,主要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天然的有药用价值之物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及部分化学或生物制品。而管弦《本草二十四节气》中的“本草”,以植物为主。或许是因为,只有应时而生的植物才是跟二十四节气最好的结合吧。在书中,本草在与其最相吻合的时节从容绽放,撷光而行,且可食可药可医,以形态、功效、作用,深藏着时节的特质;又悦目悦颜悦心,以历史、文化、传说,流转着岁月的光华。
      比如:莲。
      莲藕、莲子、莲子心等,生吃、熟食,清炒、煎煮,熬粥、泡茶,加糖品、调醋尝、放盐用,做主食、为佐食、当配料,怎么做都是人间的美味。这是人们所熟知的的一面。但莲还有普通人不熟的一面,那就是它的药用价值:莲藕有散血生肌解毒功效,莲子补中养神益气,莲子心清心去热,莲花可驻颜益色,莲叶煮水可止渴除烦,莲蓬能止血消疮等,让人们的身心得到保健或治疗。而更有趣的是,创立了“五禽戏”的东汉末年医药学家华佗,连莲的气息都欣赏。他主张练五禽戏时,一定不能在空气污浊之处,以免身体被浊气侵袭,最好在莲塘边练习,以便“伴莲之清气,助养精气神”。他的弟子吴普,按照他的要求练五禽戏,活到了九十多岁,且“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再比如:甘蔗和樱桃。
      作者所说的“蔗境”,“倒啃甘蔗”的体验感只是表象。更富吸引力的是,甘蔗是脾之果,脾在酸、苦、甘、辛、咸五味中对应甘,甘味入脾,能够“下气和中,助脾气,利大肠”“甘温除大热”。人们喜欢在立冬时节进食甘蔗以温补驱寒,却不知甘蔗跟号称“早春第一果”的樱桃才是“绝配”。樱桃是立春花信风中的二候(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一般在立春五天后开花,繁英如雪,纯美如画。樱桃的果子可以“调中,益脾气,令人好颜色,美志”。不过,樱桃性热,不可一次食用太多。因此,人们可以在食用樱桃之后,再饮一些甘蔗汁,以泻火热。唐代诗人王维《敕赐百官樱桃》诗便写出了这种意境:“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于是,立冬的甘蔗,与春日的樱桃,遥遥相望,相辅相成,相知相映,甜蜜如蔗境。从冬天又回到春天。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二十四节气宛若一个圆,携时令、本草和人,与方方正正的世界,相连相融。再来看书的封面,早就展示了这份方方圆圆的奇妙。
      作者将《本草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一种植物都用了拟人化的“她”来指代,这与她以前出版的两本书《药草芬芳》和《毒草芬芳》如出一辙,合起来又自成体系。也许是作者对本草太过于走心,研之深,爱之切吧。在管弦的笔下,这些生长在二十四节气里的美丽而实用的植物,养眼、养心,有用、有道,还有故事。在带给我们愉悦的同时,也带来了知识和健康,还会对人生、对生活有所启迪。
      《本草二十四节气》,是本草与二十四节气的最美相遇。作者以一颗清澈、纯净的心,抒写了大自然的美妙与传奇。

    陈红菊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3-13期

    • 第2025-03-12期

    • 第2025-03-11期

    • 第2025-03-10期

    • 第2025-03-07期

    • 第2025-03-06期

    • 第2025-03-05期

    • 第2025-03-04期

    • 第2025-03-03期

    • 第2025-02-2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