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文化

古人植树雅趣

  在华夏大地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里,植树一事,绝非仅仅是简单的体力劳作,而是被古人巧妙地融入了诸多雅趣,使之升华为一种满含深厚文化韵味的独特活动。
  翻阅古籍,我们能发现古人植树的悠久传统。《礼记》记载:“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春季,暖阳轻洒,万物复苏,此时植树顺应天时,树木易成活,就像播下充满生命力的希望种子。古人深知自然规律,把植树与品德修养联系起来,认为在生机盎然的春天种树,是积累善德、为生活增添祥瑞的举动。
  文人墨客向来对植树情有独钟,他们以笔为锄,以诗为种,在岁月的篇章中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植树诗篇。唐代诗人柳宗元,仕途坎坷,被贬至柳州任职。然而,他并未因境遇的不顺而消沉,反而心系百姓,决心为这片土地带来改变。他以身作则,亲率众人在柳江边广植柳树。“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从诗句中,能想象到他身着朴素衣衫,与百姓一同劳作,面带微笑,和大家谈笑风生,树苗在众人合力下扎根江边。随着时间流逝,柳树成林,为柳州添绿,也成为百姓传颂的佳话,彰显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东晋的陶渊明,毅然决然地辞去官职,回归田园,开启了“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悠然生活。在他那片宁静的田园之中,植树成了他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从这短短两句诗里,一幅如诗如画的场景便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陶渊明的居所被榆柳那繁茂的绿荫温柔笼罩,堂前的桃李竞相绽放,芬芳四溢。这些树木,如同他最亲密无间的伙伴,日日夜夜陪伴着他,为他隔绝了尘世的喧嚣纷扰,营造出一方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陶渊明在植树、护树的过程中,仿若与自然融为一体,他用心聆听着树木的生长拔节之声,体悟着自然的韵律节奏,尽情享受着远离世俗的悠然自得,寻得了心灵的真正归宿。
  对古人而言,植树有时更是一种别具深意的纪念方式。北宋的大文学家苏轼,在杭州担任知州期间,一心为民,主持疏浚西湖这一浩大工程。工程结束后,他巧妙地利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筑起一条南北走向的堤岸。随后,他精心规划,在堤上遍植杨柳、芙蓉等各类观赏树木。岁月流转,这条堤岸成为西湖边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后人尊称其为“苏堤”。“苏堤春晓”更是荣登西湖十景之首,每至春日,堤上杨柳依依,嫩绿的枝条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是在向人们诉说着苏轼当年的功绩。苏轼以植树的独特方式,为杭州打造了一处永恒的绝美景观,也让自己的名字与这片土地紧紧相依,流芳千古。
  古人植树,在树种的选择上极为讲究,不同的树木被赋予了不同的寓意。松树四季常青、坚韧不拔,备受推崇。《论语》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诠释了其高尚品格,古人常种松树于庭院,以彰显高洁品质。柏树庄重肃穆,多植于庙宇、陵墓周边,守护着神圣庄严。槐树在古代被视为吉祥树,民间有“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的说法,常种在住宅附近,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植树过程对古人而言充满乐趣。他们呼朋唤友,一同参与。王维描绘的田园场景“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虽未直接提及植树,但不难想象,古人植树时邻里相约,扛着锄头齐聚田间,一边劳作,一边交流种植经验,彼此互帮互助,欢声笑语回荡田野。他们感受泥土芬芳,种下树苗时,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在劳动中享受质朴纯粹的快乐。
  古人植树的雅趣,关键在于背后的文化内涵。他们借植树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寄托理想情怀,记录生活美好。这些古老传统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对古人生活与文化的探索之路,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聂顺荣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3-14期

  • 第2025-03-13期

  • 第2025-03-12期

  • 第2025-03-11期

  • 第2025-03-10期

  • 第2025-03-07期

  • 第2025-03-06期

  • 第2025-03-05期

  • 第2025-03-04期

  • 第2025-03-0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