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多年前,大同城外南关关角(现永泰广场南城墙附近)十字路口处有家面点铺,因经营者是王氏兄弟俩,故字号叫“王面铺”。
说起“王面铺”的掌柜,老大叫王傅,老二叫王德,他俩因技术高明,人称“大面王”“二面王”。当年,面铺主要经营蜜麻叶、细酥饼、油果、油条、油饼、油旋、一窝丝、大饼子、焙子、大头麻叶、糖三角、锅盔、什锦糕等食品。由于兄弟俩技艺娴熟,讲信誉、求质量,又取利低廉,开张以后生意一直很兴旺。
当时,每天清晨,他们便在铺子门前现制现卖,摊点摆在路口很长一段,吸引食客不断光临,极大地丰富了老大同人的早点市场,深受市民欢迎。
彼时,蜜麻叶和细酥饼是这家面点铺最负盛名的面点,它用料精细,做工讲究,且经济实惠。故南来北往的游人、脚夫、香客等都成了“王面铺”的常客。
王氏兄弟制作的蜜麻叶和细酥饼是家传手艺,那会儿大同仅有他们一家精通此技。凭多年的操作经验,两位师傅能用手试出面、油、糖、水的比例,蘸出的蜜麻叶糖稀浓淡适度,卷出的细酥饼每层薄厚恰到好处,且火候掌握得正好,吃起来甜、酥、软。故此,慕名前来搞面点零售的贩子不少,掌柜均按批发价批给他们。
王傅、王德开面点铺时,面粉多是从呼市、包头运进,据说那里的面粉货好价低。20世纪30年代末,是这家面食铺的鼎盛时期,面铺已有骡、驴等畜力40多头,胶皮轮车5辆,碾子两盘,职员最多时达20余人。
此刻,王傅主管经营,王德负责技术。除了铺子生产的基本产品外,逢年过节,还承揽加工所需面点,周围的人们总是提早把原料送来,制作所需糕点,如中秋节的月爷、提浆饼、月饼,正月的上供点心等。有时,他们还为市民定制面食半成品,如面人、满家饺、面套套,一般都是生加工,顾客回家后自己蒸煮。因这些面食品要很高的手艺,故加工出的成品又似艺术品,需早些时日定制,价码也相对要高些,且每个档次价位不一。这种独门服务项目,现在可不多见。
它早于大北街的张面铺和北柴市角的刁面铺。至今,老大同人都难以忘却它的历史,这不,老大同人白斌、王保春等向笔者回忆了这对“云中面王”的陈年旧事。
据说,后来由于战事频繁,城内人心惶惶,购物者寥寥无几。解放前夕,“王面铺”连年赔本,1948年终于无力支撑,只好关门歇业。不知“王面铺”的经营模式,是否能对今天的餐饮行业、对如何为大同人经营更优质的早点市场有所启示呢?
刘印军(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