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作文

山晚小记者眼中的“风云变幻”

  在3月23日世界气象日,一群充满活力与好奇的山西晚报小记者,怀揣着对未知的强烈渴望,走进山西省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这里,是气象科学的前沿阵地,藏着无数解开风云变幻谜题的线索。小记者们在这里,通过观察新奇仪器、参与趣味实验、聆听专业讲解,亲身体验气象工作的奥秘与魅力。他们的每一次惊叹、每一个疑问、每一点收获,都构成了这场独特探索之旅的精彩篇章。
  当一回小小气象探索家
  气象日之际,我和山西晚报小记者的伙伴们来到山西省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像走进了一个神奇王国。在这里,我看到了好多从未见过的奇妙仪器,还当了一回小小气象探索家。
  一走进地面观测场,我就被各种各样的仪器吸引住了。白色的百叶箱像个小房子,里面住着测量温度和湿度的“小精灵”。最有趣的是会“翻跟头”的雨量桶,每当接到0.1毫米的雨水,它就会“啪嗒”一声翻转,像是在给我们表演杂技。还有那个像变形金刚一样的便携式气象站,虽然个头不大,却能测量很多天气数据。
  在实验室里,工作人员说只有仪器测量准确了,天气预报才会准确。这让我明白了,原来每天看到的天气预报背后,有这么多人在默默付出。最让我难忘的是关于气候变化的讲座。看到屏幕上北极熊站在越来越小的冰块上,我的心里很难过。主讲老师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保护地球出一份力,比如随手关灯、节约用水、少用塑料袋。”
  回家的路上,我仰头望着天空飘动的云朵,突然觉得它们就像地球写给我们的信件。今天的活动让我明白,每个精准的天气预报背后,都是无数的智慧结晶。我要把学到的气象知识告诉同学们,和大家一起当保护地球的小卫士,让天空永远绽放湛蓝的笑容!

降鸿达 太原市尖草坪区第二实验小学五年二班

  探秘大气探测
  2025年世界气象日如约而至,我一直觉得气象里藏着好多不知道的小秘密,身为山西晚报小记者,得知能去山西省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参观,我满心激动,还提前了解到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
  早上九点,我和其他小记者会合,一位志愿者热情地迎上来,带领我们开启这场奇妙的气象探秘之旅。我们走到地温传感器旁边,有人问:“它怎么测地温呀?”志愿者耐心解答:“别看它个头不大,内部感应元件能深入感知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在不远处,太阳辐射器正对着天空,用来收集太阳辐射数据,能帮助我们了解太阳对地球的能量输送。来到雨量桶旁,我知道了每次降雨,它是怎么精准测量雨量的。
  室外观察学习完之后,我们来到了室内气象数据处理和校准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处理的数据来自室外仪器,经过分析能为气象预报提供依据。如果测量仪器发生故障,这里也能及时进行检测校准。
  志愿者们带来了一节丰富的甲骨文气象知识课。让我们了解了“雨”“风”“云”“雪”……的甲骨文含义与演变,大家沉浸在古老文字的奇妙世界里。在创意实践活动环节,我们尝试将学到的甲骨文气象文字绘制在雨伞上。我选择了代表“云”的甲骨文,用蓝色颜料慢慢勾勒,原本普通的雨伞变成了承载古老气象文化的独特画布。
  结束时,我的采访本写得满满当当。这次采访让我大开眼界,学到丰富的气象知识,也深刻感受到气象工作对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郝晨羽 太原市马庄小学五年一班

  气象日里的奇妙探索
  第65个世界气象日,我作为山西晚报小记者参加了一场气象科普活动。这次特别的经历,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气象世界的崭新大门。
  活动中我通过观察圆球形物体和尖锐物体导电性的差异,了解了避雷针的工作原理。还认识了湿度传感器小精灵,它能精准测量空气湿度,为天气预报提供关键信息及预测天气变化。在小组活动中,我们一起探索了甲骨文中的天气记录。原来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古人就独具匠心地开始在龟壳、兽骨上记录着天气的变化,这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细致的观察,更展现出先辈们的卓绝智慧。
  整个活动中最令我着迷的是探秘风力实验。风力实验装置包含了风机、机械臂和扩散装置。风机拥有强大的动力,不仅能吹出每秒高达70米的狂风,还能模拟台风登陆时的极端风况。机械臂能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按照预设程序精准地替换风速仪。扩散装置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它能将风机吹出的强风均匀分散并降低风速。通过这些实验获取的数据,能为气象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帮助气象学家们更好地理解风的特性和规律,从而提高天气预报的精准度。
  这次活动让我收获满满,不仅学到丰富的气象知识,还点燃了我对科学探索的热情。我满心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机会,用这些知识去解开大自然更多的奥秘。

韩雨辰 太原市迎泽区第三实验小学五年二班

  探秘气象中心
  世界气象日里,我们穿上小记者马甲,迎着三月的朝阳,走进探测中心。
  可爱的“兔子”老师为我们展示圆形的避雷线和尖尖的避雷针,谁才是最神奇的避雷针。哇,我猜对了,就是那根尖尖的避雷针,它像“魔法棒”一样,轻轻一挥,就把暴躁的闪电引到地下,变成温顺的小溪流。
  “风洞最高可达70米/秒的风速”“30米/秒就相当于十一二级大风”在风洞实验室里,一团团疑问笼罩着我,这么大的风,这实验室还能完好?原来就是这条银光“钢铁巨蟒”,她经历狂风的考验,就像勇敢的雨燕穿越暴风雨。
  温度、湿度、风速,原来都可以通过检测仪检测出来,我们的手机天气提醒,就是这些小精灵在通风报信。我们在实验室亲手制作了游鱼状的风筝。走出探测中心大楼,我们奔跑着、追赶着手中的小鱼风筝,仿佛我们也像叔叔阿姨一样,成为魔法师,有预测天气的本领。
  回家的路上,柳树在春风中沙沙作响。我忽然明白,天气预报不是水晶球里的魔法,而是实验室里的灯光彻夜明亮,是无数数据在显示屏上跳着永不疲倦的圆舞曲。下次遇到彩虹时,我要对着天空说谢谢——谢谢你们把大自然的脾气,变成手机的天气预报!

刘语琪 太原市迎泽区第三实验小学六年三班

  一场知识与好奇的邂逅
  气象日当天,怀揣着满心强烈的好奇,我以山西晚报小记者的身份踏入了神密的气象世界。这一趟特别的采访,如同神奇的钥匙,缓缓揭开了气象科学那神秘的面纱,让我收获了满满的知识与感悟。
  刚迈进气象观测场,一个巨大的白色百叶箱瞬间抓住了大家的目光。在工作人员细致的讲解下,我才恍然大悟它的重要作用。看似普通的百叶箱,实则暗藏玄机,它能恰到好处地遮挡阳光,确保内部通风良好,进而精准地测量出最贴近真实状况的气温。随后,我们又陆续参观了高耸的测风塔、功能强大的雷达以及设备精密的实验室等一系列与天气探测紧密相关的设施器材,每一处都让我新奇不已。
  气象预报的制作过程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走进气象预报室,只见大屏幕上不断跳动着密密麻麻、纷繁复杂的数据以及变幻莫测的卫星云图。工作人员们全神贯注,眼睛紧紧盯着屏幕,从这海量的信息里仔细梳理、深入分析、精准判断,经过一系列严谨的流程,最终得出精准的天气预报。这一幕,让我深刻意识到,平日里我们轻松获取的每一次天气预报,背后都凝聚着如此繁杂的工作和一丝不苟的思考。
  这次参观气象站的经历,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气象知识世界的大门。离开时,我在心底默默下定决心,日后一定要更加留意气象知识,并且将这次宝贵的经历分享给更多同学,让大家一同领略气象科学的独特魅力,感受大自然背后隐藏的奇妙规律。

王佳怡 太原市马庄小学三年一班

  解锁风雨雷电的密码
  今年气象日,身为山西晚报小记者的我,有幸深入探寻气象领域的前沿奥秘,那一段段奇妙经历,至今仍在我脑海中不断浮现。
  世间万象,皆有其科学根源。我与亲切的“小白兔”老师一同探究雨、云与雷电的内在联系。老师通过一个别出心裁的胡萝卜实验,为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原来,下雨之际,云朵相互聚拢,彼此摩擦进而产生电荷,于是,我们眼中那划破天际的雷电便诞生了。紧接着,老师又将我们的目光引向了避雷针。通过现场实验,我们惊奇地发现,物体越尖锐,导电性能就越好,这正是避雷针设计成尖状的原因。
  怀揣着对“风雨雷电”的满满疑问,我移步至温度测试区。这里用来测量温度的,是一个类似温度计的仪器,它一下子勾起了大家的好奇心。老师耐心讲解道,仪器下方的小滚珠对温度极为敏感,一旦感应到温度变化,内部的红酒精就会因热胀冷缩的原理而上升,以此实现对温度的精准测量。
  那么,大风的级数又是如何测定的呢?现场观测让我深刻领悟到风速测量的关键意义。在测风速时,需要以最大值为准,并且由于风速时刻都在变化,工作人员必须在短短几秒内算出观测数值中的最大值。这一场景,让我切实明白了学好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此外,我们还一同探秘了甲骨文中的气象元素,了解古人测量气象的独特智慧。
  这次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让我深刻认识到气象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更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让我憧憬着未来能投身于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气象行业,去探索更多未知的奥秘。

原佳源 太原市双塔北路小学五年三班

  我与天空的约定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怀揣着对气象奥秘无尽的好奇,踏入了一个探索天气密码的神秘殿堂,近距离接触气象科技,与大家一同探寻天气预报是如何从复杂的大气变化中抽丝剥茧,精准送达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的。
  最令我难忘的是避雷针实验,当老师用特斯拉线圈模拟闪电时,那条系着纸鱼的金属棍竟将电流化作温柔的火花,白纸鱼在电磁风中翩翩起舞。当静电发生器启动时,“哗啦”一声,小鱼突然腾空飞舞,像被无形的手托起。“这就是雷电预警的原理。”工作人员的话让我眼睛发亮。
  在观测场,翻斗式雨量桶的铜质漏斗闪着光,每0.1毫米降水就会“咔嗒”翻斗;三只小碗状风速仪在风中转成银圈,实时传回数据。最震撼的是应急观测车,展开后像变形金刚,暴雨中也能伸出八条机械臂采集数据。计量站里,上百个传感器正在恒温箱里“体检”。工作人员说:“每个数据都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预警早一秒,安全多一分。”我看见她眼镜片上跳动着仪器的绿光,忽然明白“冷静”不是冷漠,是千万次校准练就的从容。
  当了解到气象预警如何为农民抢收粮食、为城市抵御暴雨时,我的心跳突然加快了——原来科学的力量真的可以化作护佑生命的盾牌。
  返程的路上,我郑重地在采访本上画下风向标与量雨筒的轮廓。这些沉默的仪器教会我:真正的英雄主义不是惊天动地,而是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从今天起,我要把课本里的公式定理变成观测云图的钥匙,让未来的天气预报里,也有我用知识编织的安全网。当某天风雨来袭时,愿我的预报能像灯塔般照亮万家安宁!

郝昕悦 太原市尖草坪区第二实验小学五年三班

  探秘气象科技
  周日,我满怀期待地踏入山西省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气象科技探秘之旅。
  科普讲解区,两位老师化身可爱的小兔子,带着我们来到实验设施前。她们拿起一根顶端圆圆的金属棒和一根顶端尖尖的金属棒,分别连接到模拟云层和模拟大地的装置上。随后,开启模拟雷雨天气的设备,只见那根顶端尖尖的金属棒率先将“云层”中的电荷导入“大地”,而圆头的金属棒则反应迟缓。老师耐心地讲解:“同学们,带电导体表面电荷分布与曲率有关,曲率越大,电荷密度越大。针尖曲率大,雷雨天气时能迅速将云层中的电荷导入大地,从而避免建筑物遭受雷击,这就是避雷针为什么不是圆的而是尖的原因啦。”这个直观的实验,瞬间点燃了我对气象科技的好奇。
  带着这份好奇,我开始参观各个区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精密的气象监测设备,它们整齐排列,犹如一个个不知疲倦的忠诚卫士,时刻守护着天气信息。工作人员介绍,这些设备能精准测量气温、湿度、风速、气压等气象要素,为天气预报提供最基础的数据支持。我凑近仔细观察,设备上闪烁的指示灯和复杂的线路,仿佛在无声诉说着科技的神奇。
  走进数据处理中心,我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巨大的显示屏上,气象数据如跳动的音符,色彩斑斓的图表不断变化。工作人员熟练操作电脑,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原来,我们每天看到的天气预报,是经过精密数据运算和专业人员深入分析后才呈现出来的。
  从古老的避雷针发明到如今先进的气象监测设备,我深刻感受到科技在气象领域不断发展,不仅让我们能更准确预知天气,更为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力保障。

尤雅楠 太原市双塔北路小学五年四班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4-03期

  • 第2025-04-02期

  • 第2025-04-01期

  • 第2025-03-31期

  • 第2025-03-28期

  • 第2025-03-27期

  • 第2025-03-26期

  • 第2025-03-25期

  • 第2025-03-24期

  • 第2025-03-2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