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三十岁的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古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为掌书记,来到扬州。
扬州,这座位于长江与运河交汇处的城市,是唐代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有“扬一益二”的说法,所谓“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大体就是扬州的富裕吸引了各地富商大贾公子王孙前去消遣。
夜晚的扬州灯火通明,笙歌不绝,青楼酒肆林立,文人墨客、商贾官员络绎不绝。杜牧初到扬州,便被这座城市的繁华与自由深深吸引。
杜牧出身名门,祖父杜佑是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官至宰相。他自幼聪慧,才华横溢,尤其擅长诗文,年纪轻轻便以《阿房宫赋》名动天下。然而,杜牧的性格中却有一种不羁与放纵——他喜欢饮酒,喜欢与歌伎交往,喜欢在诗酒风流中寻找灵感。
扬州的青楼成了他常去的地方,他在这里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也在这里留下了无数风流韵事。
杜牧的上司牛僧孺,当时是朝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虽然欣赏杜牧的才华,但也对他的放纵感到担忧。牛僧孺深知,杜牧的才华若因放纵而荒废,将是朝廷的一大损失。于是,他决定采取一种特殊的方式来“保护”这位年轻的才子。
牛僧孺并没有直接劝诫杜牧,而是暗中派了几名便衣士兵,每天跟踪杜牧的行踪。这些士兵详细记录了杜牧每天的去向。
杜牧对此一无所知,他依旧每天出入青楼,饮酒作诗,与歌伎谈笑风生。当然,他也因此写下了许多描写扬州繁华与个人情感的诗篇,如“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些诗篇流传甚广,杜牧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然而,杜牧的放纵行为也引起了同僚的非议和朝廷对他的态度。
大和九年(835年),杜牧被朝廷调任监察御史,即将离开扬州。牛僧孺为他设宴饯行。宴席上,牛僧孺举杯对杜牧说道:“牧之,你才华横溢,前途无量,但需谨言慎行,切莫因放纵而误了前程。”
杜牧听后,微微一笑,答道:“牛公您多虑了,我虽然喜欢酒,但心里有数,不会误事的。”
牛僧孺满意地点点头,随即命人取来一个木匣,放在杜牧面前。
看杜牧不解其意,牛僧孺笑着说:送给你的礼物,希望你能喜欢。
杜牧疑惑地打开匣子,发现里面装满了厚厚的册子。他随手翻开一页,只见上面详细记录了他某年某月某日去了哪家青楼,与哪位歌伎饮酒,甚至写下了他与歌伎的对话。
牛僧孺的这些暗中记录,虽然看似严厉,却是对杜牧的一种保护。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杜牧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
看到这个,杜牧的脸色瞬间变得通红,手中的册子也险些掉落。
牛僧孺意味深长地说道:“牧之,这些记录是我派人暗中记下的。我并非要责备你,只是希望你能明白,你的才华不应被放纵所埋没。”
杜牧低下头,沉默良久,最终深深一拜,感动地说:“牛公教诲,牧铭记于心。”
离开扬州后,杜牧的仕途并不顺利。他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黄州刺史、池州刺史等职,虽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却也落得一个清闲。他不仅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别墅,而且闲暇之时经常在这里以文会友,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可以说,牛僧孺的这份“礼物”不仅记录了杜牧的行踪,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杜牧在扬州的生活虽然充满了诗酒风流,但也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多年后,当杜牧回忆起扬州的生活时,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其实杜牧在扬州只待了不到三年,诗中的十年,显然是用了夸张的写法。
很显然,这首诗既有对青春的怀念,也有对过往放纵的悔恨与反思。杜牧意识到,自己在扬州的放纵行为虽然带来了短暂的快乐,却也让他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和机会。因此才会感叹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最终只赢得了“青楼薄幸名”。
一个人若要实现理想,才华固然重要,但自律同样也不可或缺。杜牧的所得所失,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同样具有现实意义。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我们都需要在才华与自律之间找到平衡。因为只有懂得自律,才能让才华得到充分发挥,才能避免因放纵而荒废光阴。
□马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