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汾古城的晨钟暮鼓中,“三个十小事”文明实践活动如春风化雨,悄然重塑着城市的精神肌理。
我最先践行的是“健康十小事”。中医讲“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经络、气血、脏腑功能协调流转,就能孕育出稳定的心神,现代医学发展也不断证明着神经系统与身体感受存在着密切联系。我从运动做起。
运动,也是一次次直面身心。“规律运动好习惯,合理适度是关键”,合乎理法、量力而行,是运动初期最应遵守的纪律。不能眼看着别人能做到,自己也追着赶着,博眼球的后果,是被目光灼伤。好的练习“如鱼得水”,最大的考验不是做到,是优雅做到;不是孔武有力,是轻而易举;不是呼哧呼哧,是大音希声;不是让别人看到我多强多美,而是搅动内在生命能量。
也许有朋友会疑惑,市面上这么多运动,哪种效果最好呢?运动真的可以改变人生吗?我的建议是从来没有最好,只有真正的喜欢。喜欢的意思是,能陶醉其中,不生烦恼。比如我偏爱传统功法,一招一式,如水流过身体,没有凝滞;又如一朵朵鲜花,藉由呼吸的丝线串联成花环,不需要努力,也不要求完美,所有的技巧归结起来,只有环环相扣招招相连。
身体灵巧时,头脑十分安静,一如静谧的夜空,星星闪烁、萤火虫在飞。日本著名的射箭大师阿波研造传授学生弓道时说:“真正的艺术,是无目的,无方向的,射手必须忽略自我,成为心如止水的中心。”可见一切运动或者技艺,都是以不同的方式予以精神陶冶,而具体的行动本身,正如指向月亮的手指,让习练者通过它,看到月亮的辉光。
我曾问老师,锻炼的目的是什么?他回答:“是心的清静。”
每一次练习,都是一场反省,清理掉落在身上的习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藉由身体,唱诵古老的箴言。古人讲“定能生慧”,这里的定,是收束心灵的变化。
爱传统功法的我常行走于汾水霍山中,便从“健康十小事”做到了“环保十小事”。秋风起时,满地皂荚,我捡拾回家,以古法熬制沐汤,竟与元代《饮膳正要》记载的“五枝汤”异曲同工。城镇赶集时偶尔能买到猪胰子,除了味道有点儿奇怪,洗脸洗手干净又柔滑。环保十小事,如果深入去体验,有千百种方式和滋味,而让生命充满丰富性,又直指文明本身。
这便说到了“文明十小事”。文明,是上层建筑范畴。古人把物质世界归纳为“金木水火土”,并产生一连串的生克。上升到社会关系中,也同样适用。比如遇到一个执拗的人,心想“这人儿真够土的”。“土”在这里表示“刚强”,如果此时,我和他相抗,土对土,两败俱伤。如果我变成水呢?土便“化”掉了。
印度有位大哲学家叫帕坦迦利,他劝诫后人“对受苦的人展示慈悲,对充满美德的人随喜,对制造痛苦的人平等,那么心智就会变得清晰”。所以,心量即力量,三个“十小事”,如霍泉之水分溉十渠,既各自奔流,又同源共济。所以,无论是三十件事,还是三百件事,都是一气所生,归于人生“一大事”:就是修炼一颗善良的心。
□马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