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育

“立体教学”创立者孙春成走进朔州

义务送教 他把语文火种播进孩子心里

  • 孙春成在朔州市朔城区义务送教现场。 受访者供图

  •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拍摄:周红  制作:李慧辰

  •   人物简介
      孙春成
      出生于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孙吉村,深圳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原深圳市龙岗区中小学语文教研员,高级教师,陕西师范大学和深圳大学硕士生导师,广东省中语会理事。出版专著28本,代表作为《孙春成语文课堂立体教学丛书》。两次荣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语文课堂立体教学策略体系”(简称“立体教学”)2018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四次荣获全国名师教学展示一等奖,指导青年教师参加课堂教学大赛6次荣获全国一等奖,被《中国教育报》誉为“立体教学的创立者”。
      从江西瑞金出发,走遍全国18个省56个县市,孙春成老师用脚步丈量教育的温度,以“立体教学长征行”的信念,将人文语文的种子播撒在每一片渴望知识的土地上。40载潜心耕耘,创建“初中语文人文课型体系”,他让课堂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成为立德树人的精神沃土……近日,孙春成老师倡导的“全国立体教学长征行义务送教活动”走进山西朔州市朔城区,这是继临猗县、垣曲县、河津市、太原市、汾阳市之后,孙春成老师第10次回到山西家乡义务送教。
      立体教学走进山西 课堂上学生激情共读
      “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当孙春成老师执教的《井冈翠竹》声韵在朔城市朔城区响起,课堂便成了一片摇曳的竹林。近日,孙春成老师和朔城区第五中学李宁老师围绕《井冈翠竹》一文,在同一课堂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教学。孙老师以自己到井冈山义务送教的经历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后,随即转入教学重点,即指导学生学习“修辞”。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全文主旨——“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同时一首《赞井冈之歌》将教学推向了高潮……
      朔州市朔城区第七中学李平老师谈道:“孙老师的课体现了他所构建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三板块课型,以读代讲,齐读声浪如竹涛翻涌,以声绘形激活画面感;精读时在不同语境中声韵化形,翠竹立魂;展示读声情并茂,文字意象随声韵具象化。结课处,孙老师深情朗读,配乐合诵末段,以声传情,暗合激越的革命热诚;学生激情齐读,声情交融处,翠竹已成精神图腾。修辞品鉴是课堂的重点,孙老师剖竹见纹,溯本求源。聚焦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探讨遣词造句,既有文本剖析,又有支架构建,明得修辞之妙用,重在一课一得。”
      据了解,此次义务送教活动是孙春成老师“立体教学”的一次全景展现。该成果2018年荣获第二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何为“立体教学”呢?孙春成老师告诉山西晚报记者:“‘立体教学’全称为‘语文课堂立体教学策略体系’,是指从教学艺术和科学两个角度所揭示的课堂教学的时空特征,是教学艺术和科学的完美统一:教学艺术在于营造氛围,创造共振,激励乐学,做空间的文章;教学科学在于发展思维,鼓励创新,追求效率,做时间的文章。通俗而言,‘立体教学’就是指教师运用教学艺术,营造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励学生乐学;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师生相互质疑,通过多角度、多侧面地立体探究,促进师生思维,不断产生共鸣,从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教学活动。”
      正如李平老师所说:“孙老师执教的《井冈翠竹》,如竹海听涛,既有‘咬定课堂不放松’的深耕定力,亦有‘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育人襟怀。他以读、探、写为径,化修辞为风骨,寓精神于竹韵,让革命文学的课堂既有朗朗书声的回响,更有信仰火种的悄然萌发。”
      沿长征足迹 多年不间断义务送教
      如果说《井冈翠竹》是根植信仰的火种,那么义务送教更是将火种散播全国的善举。
      孙春成老师说:“我于2020年发起‘全国立体教学长征行义务送教公益活动’,旨在追随红军足迹,发扬长征精神,面向全国革命老区中小学校,以示范课的形式,推广我们以文体创建的语文课堂创新教学课型,帮助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活动有五大特点,首先是纯粹公益性,不收取分文劳务费,不推销任何书籍与资料;二是我们的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具有推广、交流和应用价值;三是教学风格独特,具有艺术性、示范性、操作性和原创性;四是服务基层老师,帮助一线老师解决教学的困惑与问题;五是秉承‘以课会友、以书会友’原则,不仅送教,还会向老师和主办方赠送我的个人专著《语文课堂创新教学课型》。”
      至今四年半的时间,孙春成老师已走遍全国18个省56个革命老区县市义务送教,授课和讲座200余节次,其中去过红军长征重要节点瑞金市、井冈山市、长汀县、修水县、武宁县、信丰县、连城县、漳平县、遵义市、环县和延安市等11个县市,向全国各地的语文老师赠送个人专著5000余本,合计20万余元。此外,孙老师还创建了“立体教学长征行”公众号,作为该项公益活动的工作平台,将教学成果,包括教学理论、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点评、教学视频,全部分享在公众号里,供全国的语文老师学习和借鉴。
      谈及义务送教的缘由,孙老师坦言:“实话实说,初衷主要是退休了没事做,想找件有意义的事情做。2018年,我的教学成果‘立体教学’荣获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我想‘扶贫先扶智’,是否可以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去革命老区义务送教,一方面可以推广自己的教学成果,另一方面也可以为革命老区的教育事业贡献绵薄之力,一举双得,岂不很好。”
      2025年,孙春成还发起成立了“全国立体教学长征行义务送教公益活动联盟”,邀请全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当顾问,魏书生老师欣然答应并表示:“这是好事,要支持!”同时,还邀请原全国中语会理事长顾之川教授当顾问,顾教授语重心长地告诉孙老师:“你义务支教,尤其是到基层一线送教上门,很不容易,是好事。我大力支持!”
      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点燃兴趣是首要任务
      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何为语文?说就是口头语言,即“语”,写就是书面语言,即“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起来就是“语文”。语文,具有铿锵有力的语言美,有余音绕梁的音乐美,有栩栩如生的绘画美,有千姿百态的文字美……
      孩子如何学好语文?孙老师坦言“点燃语文兴趣,体味语文之美”是首要任务。“我认为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语文的课程性质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现在的语文教学普遍只重视工具性,而不重视挖掘其人文内涵。人文性就如太阳一般,可以照亮学生的灵魂,引导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经典课文中点燃孩子们的热情,这是现在语文老师需要注意的。”孙老师说。
      学好语文,阅读是基础。世界阅读日来临之际,孙老师也从阅读层面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建议,他认为:“在阅读方面,首要任务是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尤其在选材方面。科普性小文章、童话寓言小故事……只要学生感兴趣,内容是健康向上的内容,都可以鼓励阅读。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烟火,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家长不要从自己角度给孩子‘下定义’。创新来源于个性化,因材施教,尊重个体的发展,鼓励他们追求属于自己的特长,这也便是成才了。”
      访谈最后,孙春成老师向山西晚报读者发出寄语:“4月23日是世界阅读日,我希望在这个日子里,所有学生、家长都能够热爱阅读,我们全民都能够热爱阅读。语文真是一个好东西,因为语文是教人做人的一门学问,所有的经典名篇佳作,它都有很深的教育意义以及深刻的人文关怀。所以,学语文不要只停留在对语言文字的把握上,更要深入学习、挖掘、感悟文本里边的道理和丰富的思想,然后来丰富自己。阅读就是人生,阅读就是生活,祝大家在世界阅读日阅读快乐。”

    山西晚报记者 田晓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4-17期

    • 第2025-04-16期

    • 第2025-04-15期

    • 第2025-04-14期

    • 第2025-04-11期

    • 第2025-04-10期

    • 第2025-04-09期

    • 第2025-04-08期

    • 第2025-04-07期

    • 第2025-04-0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