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岳山,雄踞我省中南部,横亘长治、临汾、晋中三市,总面积228.3万亩。这里峰峦叠翠、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达82.97%,孕育了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被誉为“华北生物基因库”。
从云端翱翔的黑鹳到深谷绽放的兰花,从林间跳跃的褐马鸡到溪畔踱步的原麝,这片土地上每一声鸟鸣、每一抹新绿,都讲述着人与自然的共生故事……
保护修复栖息地 动植物种群增至502种
站在沁河源湿地观鸟台向上望,成群的小鸟正在新修复的湿地中嬉戏。这里曾因暴雨冲刷变得千疮百孔,如今通过河道疏浚、本土植物群落重建,水域面积扩大40%,动植物种群从431种增至502种。
近年来,太岳林局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将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区位重要、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区纳入自然保护地范围,科学划定各功能区界线,主要保护对象及其森林生态系统得到良好保护。
目前,全局自然保护区面积达68.85万亩,自然保护地面积达125.08万亩。近5年,太岳林局累计完成华北豹栖息地保护与恢复4.2万公顷,水禽栖息地恢复37公顷,河道疏浚11公顷,建立野外投食点及饮水点50余个,为野生动物创造了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园。
太岳林区是山西省华北豹和褐马鸡的核心分布区,多年来华北豹、褐马鸡的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面积均实现双增长。全省调查结果显示,太岳林区大约分布有69只华北豹,是全省华北豹最多的区域,华北豹已成为太岳林区重要的“生态名片”。自2002年第一次在太岳山发现褐马鸡起,褐马鸡自然种群数量不断增长,其分布范围已扩大至7个县。
科技赋能 给大自然装上“智慧之眼”
走进新建成的绵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大数据中心,巨型电子屏上跳动着各种监测数据:生物多样性模块显示着华北豹活动轨迹,一张图模块展示了保护区资源分布,水质传感器显示着各溪流的PH值,植物监测模块有兰科电子株的各种信息。
太岳林局实施的ERTS加密远程无线组网传输系统,实现实时汇聚野外终端数据,通过智能分析自动识别珍稀物种活动轨迹和异常盗猎信号,并在三维电子地图上动态展示种群分布图。
2019年6月的一天,在云雾缭绕的太岳山最高峰牛角鞍,9枝7朵唇瓣球形紫花在阳光下绽放着勃勃生机。后经鉴定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褐花杓兰。褐花杓兰的分布区极其狭窄,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兰科植物,且在其模式产地之外被发现,尚属首次。后又在绵山自然保护区发现了山西省最大的野生杓兰类群,大量的杓兰呈条带式分布极为罕见,堪称“兰花谷”。
为了更好地保护濒危物种,保护区建立了种质资源数据库。种子银行里冷藏的12万粒“生命火种”,正在零下196度的液氮中等待重生时刻。
省内首次发现野生黄檗、模式产地之外新发现“兰花谷”、首次拍到“四豹同框”、新增鸟类名录……如今,太岳林区的生物多样性愈加丰富。“现在野猪都敢大白天出来遛弯。”老农指着山林说。
山西晚报记者 薛建英 通讯员 李新茂 韩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