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文化

藏书家

  古人读书入迷,便有藏书。遇到自己想要的好书,哪怕是典当家产,也要把它弄到手,所谓“黄金散尽为收书”。
  最早的藏书,当是为了便于自己阅读。陆游诗中多有谈及藏书:“书生习气重,见书喜欲狂。捣蘖潢剡藤,辛苦补散亡。”又有“平生喜藏书,拱璧未为宝,归来稽山下,烂漫资探讨……等诗句,他把自己的书屋自嘲为“书巢”。
  南宋尤延之在藏书界是个重要人物,他是在编写藏书目录时记录版本的第一人。他认为藏书可以“四当”,即“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真可谓一卷在手,万事全休。
  近代大学者王国维称:“余毕生唯与书册为伴,故最爱而最难舍去者亦惟此耳。”他在16岁时,因老家的五六箧藏书中缺乏史籍而“以幼时所储蓄之岁朝钱万,购前四史于杭州”,由此开始藏书,达万卷之上,其中多珍藏之本。晚年王国维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之前留有遗书,特地关照“书籍可托陈(寅恪)、吴(宓)二先生处理”。到了割舍生命之时,仍对藏书念念不忘,亦可知其迷书入痴之程度。
  收藏首先要有鉴别的眼光,明代著名藏书家祁承说:“大约觅书如觅古董,必须先具赏鉴,乃可称收藏家。若只云漫尔收藏,则箧中十九皆赝物矣,虽多奚为?”每个人藏书都有自己的取舍标准,祁承藏书以“文献通考”和“艺文志”所载者为第一格,著述中文以表章九经者为第一格,形成自己的特色。如果捡到篮里的就是菜,碰到什么就收集什么,那么“即以大地为书架,亦无可安顿处”。所以藏书本身亦是一门学问,真正的藏书家必是一位学问家。南宋楼钥一生藏书逾万卷,所藏之书均为其亲手校核,因此为世人视作善本。校勘版本是藏书家最有兴趣之事。李清照在为丈夫赵明诚的《金石录》所作的后记中记述了两人购书、藏书、校书的经历。当时赵明诚在太学作学士,每当初一、十五之日,便典当衣服,换些钱来,然后同去相国寺买碑文水果,回来后展玩咀嚼,自得其乐,仿佛觉得生活在远古简朴而安定的社会之中。后来,赵明诚做过两任知州,家境好转,便将其俸禄都用以买书。每获一书,即共同勘校、整集、签题。赵明诚夫妇这样的收书藏书,可谓充满雅趣。
  藏书除了要有经济作保证外,还有许多要操劳的事,要四处求访,寻找孤本善本;要经常翻拣,拂尘曝晒,防其霉、蛀;要分类编目各归其所;要比较优劣真伪,去伪存真,去劣存优。结果,本是为读书而收藏图书,倒又变成由收藏而生发出各门学问:探究如何分类编目的目录学,探究版本源流及优劣的版本学,在众多版本对比中整理出一个精良版本的校勘学……个中苦乐,也惟有藏书家们自己知晓。

胡文洲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5-09期

  • 第2025-05-08期

  • 第2025-05-07期

  • 第2025-05-06期

  • 第2025-04-30期

  • 第2025-04-29期

  • 第2025-04-28期

  • 第2025-04-25期

  • 第2025-04-24期

  • 第2025-04-2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