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十多年来,她徒步检测钢轨将近两千公里,常年“霸占”微信朋友圈步数榜首;她检测的12000多个焊头准确率达96%以上,是业内闻名的“女神探”;她牵头组建的青年创新工作室探索智造新技术,创下双块式轨枕日产量突破2000根的行业新纪录。
她就是中铁十七局集团公司雄(安)忻(州)高铁山西段5标项目中心实验室试验员、助理工程师关改玉。
近日,山西晚报记者联系到关改玉时,她正在北京参加中国铁建劳模大会。会议间隙,她通过电话和微信与山西晚报记者聊起了这些年的酸甜苦辣。
打破性别惯例,成为业内女“神探”
“我很自豪,能从事这样一份有意义的工作。相比于工作中的艰苦,我觉得收获更多。”一 开口,关改玉的语气中就是满满的幸福感。旷野外、骄阳下、风雨中,关改玉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铁路建设。
2009年,山西运城姑娘关改玉大学毕业后入职中铁十七局,进入海南东环项目部工作。由于公司刚刚成立,急缺探伤工,关改玉主动报考。经过刻苦学习,关改玉以总分第一的成绩,成为中铁十七局首批获得国家资格认证的探伤工之一,并打破男性垄断该行业的惯例。
关改玉每天的工作对象,就是长达16公里的钢轨。她拎着十多公斤重的探伤仪,每走500米就要蹲下一次,用毛刷刷干净钢轨和焊缝,涂抹好机油,再手持探头对轨底、轨腰、轨头做全方位的检测。如果超声出现异常,说明钢轨已经受损,必须马上处理。
她的工作三分之一时间在行走,三分之二的时间是蹲下干活。这样高强度的户外工作,关改玉一干就是十几年。
海南的夏天每天气温达35℃以上,探伤工的全部工作都要顶着大太阳完成,一天下来,关改玉走路发颤,巨大的体力消耗让她险些中暑倒下。当关改玉回到宿舍,舍友险些没认出她来——之前关改玉皮肤白净,而且爱干净,衣服总是一尘不染;现在却一身的油污,还晒成了“小黑人儿”。
“一开始我也抹防晒霜,后来发现根本没办法抹。因为在海南一到户外工作,汗就会像流水似的哗哗流下来,防晒根本没有用,我就干脆不涂了。”关改玉笑着说,不熟悉她的同事看她又黑又瘦,还以为她是本地人呢。
就这样,在海南工作两年后,关改玉从一名风华正茂的小姑娘变成晒得比当地人还黑的“女汉子”。在海南高铁当“钢轨医生”,关改玉以诊断速度快、准确率高成为业内小有名气的女“神探”。
很快,她被选派到京沪高铁项目部,工作地点也从暖意融融的海南换到天寒地冻、北风怒号的河北沧州。“冬天的沧州真得太冷了,风也特别大,走路就好像推着一堵墙般艰难。”关改玉回忆说,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她练就了两项“硬功夫”,一项是全天不喝水,一项是顶着风沙吃冷餐——工作的地方四周开阔没有遮挡,上厕所比较困难,她就尽量不喝水;从保温桶拿出来的饭立刻变冷,还有列车不时呼啸而过,刮起一阵阵沙尘,饭菜里总会多了不少“佐料”,为了果腹她只能随便扒拉几口。
相处久了,同事们都特别佩服她身上的那股韧劲儿。老资历“铁建人”王泽勇从海南项目部开始就和关改玉一起工作,对她十分欣赏:“干我们这行的都是老爷们,小关是我几十年铁建生涯中遇到的惟一工作在一线的女孩子,需要克服的困难远比男人要多得多。”
从业以来,关改玉先后参与了海南东环、京沪高铁、汉宜铁路、宁杭客专、津秦客专等10项国家、省重点铁路工程项目,累计步行1900公里以上,平均每个工作日至少步行16公里。京沪高铁施工时,她要在高架线路上探伤,每天攀爬20多米的高架梯至少3趟;津秦铁路夜间大会战期间,她每天下午5点多上班,次日早上7点多才能下班,高峰时每天连续工作16个小时,连续工作30个晚上,始终坚守在钢铁线上。
精益求精,工作方法被大范围普及
我国高铁使用的是无缝钢轨,技术含量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为了解决热胀冷缩的问题,无缝钢轨的焊接采用自动放散应力和定期放散应力的方法,使长轨节随温度升降而自由收缩。这就要求在铺设钢轨时必须选择最佳温度进行,使其伸缩始终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汉宜铁路荆门段铺设时正值夏季,钢轨表面温度可达60℃,铺设工作只能选择在夜晚进行。深夜的荒郊野外,焊轨队缓缓向前推进,关改玉则在队伍身后近两公里远的地方检查焊点。漆黑的夜里,环顾四周,只能看到远处同事手电筒闪烁着微弱的光,她强迫自己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设备操作上,从一处焊点走向另一处焊点的途中还会唱歌给自己壮胆。
从事钢轨探伤工作14年,靠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关改玉不仅克服了旁人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还练就了一身超声波探伤的硬功夫。她能根据探伤机荧光屏显示的波形,准确判断焊轨质量的好坏,并且根据缺陷波形的“长相”,准确对缺陷进行“定性”。她总结出的“心里稳、移动慢、坚持看”的工作方法、“看关键、看重点、看本质”的工作要领、“一看波形显示、二看探头位置、三看轨道状态”的工作重点,可以有效避免误判漏检的发生,目前已经得到大范围的普及应用。
“钢轨接头焊接质量直接关系着列车的行车安全,每一次检测、每一个数据,都关系着无数人的生命安全,容不得丝毫大意。”关改玉说。
随着中国高铁飞速发展,建设标准也越来越高。对此,关改玉积极向高铁探伤技术的最前沿挺进,对探伤工艺做了调整,对仪器进行了调试,进而提高精准度,这是探伤最重要也最关键的一步。另外,她针对不同的仪器和探头,探索新的探测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经她检测的12000多个焊头,准确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
2020年9月,以关改玉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在中铁十七局成立,一大批青年人才受她的感召和吸引,投身干事创业的广阔平台。
匠心智成,勇当科技创新“开拓者”
运行时速突破350公里,建造标准不断提高,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广泛应用……进入新时代,我国高铁成为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制造”名片。关改玉敏锐地意识到,如果不能紧跟行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局限于传统钢轨探伤的自己必将落后于时代,最终被日新月异的先进技术所替代和淘汰。于是,在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她果断要求调整岗位,来到之前从未接触过的轨枕智能检测领域,担任雄忻高铁山西段5标项目中心试验室实验员。
关改玉所在的忻府轨枕厂是全线轨枕生产供应保障基地,承担着雄忻高铁山西段所有轨枕的生产任务,轨枕质量直接关系着这条山西的发展路、老乡的富裕路、群众的幸福路的建设进度和运行安全。而关改玉到岗时,轨枕厂正面临生产效率低、质量检测难等问题,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按照雄忻高铁的建设目标,传统的轨枕检测方式不可能完成任务,必须变革!”关改玉带领攻关团队,夜以继日地查阅资料、反复试验,不断提出新的设计方案。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她主持开发的双块式轨枕智能检测系统成功上线,与之匹配的“1+11”智能管控体系同步运行,通过智能化系统控制的“机器人战队”,仅需要不到一半的资源投入即可快速精准完成,创造了双块式轨枕日产量突破2000根的行业新纪录。
在智能建造领域的小试牛刀后,关改玉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行业数字化转型中蕴含的巨大生产力,她也进一步向生产线自动化、仿真管理、AI检测、数字孪生技术等领域拓展学习,与兄弟单位技术团队合作,针对全国首创的一次性弯折钢筋骨架技术,开发了一种预制箱梁混凝土大尺寸钢筋网片智能检测设备,为我国铁路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技术贡献。
“不论钢轨探伤还是轨枕检测,我都要做到最好,做别人没有做到的事!”3年来,关改玉主持及参与科研课题立项3项,取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创造企业级工法3项、QC成果6项,个人及团队发表论文49篇,提出技术改进成果4项,屡获嘉奖。如今的关改玉,已经悄然完成从“工匠”到“智匠”的蜕变,酝酿着新领域的突破。
山西晚报记者 张婉
记者手记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和关改玉的交流中,山西晚报记者能够很直接地感受到她对工作的热爱,以及身上浓浓的责任心。这位1988年出生的铁路“智造女神”,会很细致地讲述自己的工作细节,没有豪言壮语,全是真情流露。言谈中,她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性,就像她每天来来回回走过的钢轨和轨枕,默默无闻,却足够坚硬。
尽管已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入选中华全国总工会首批“百名巾帼劳模工匠师资库”,但她并没有止步不前。“从事这个行业,就得不断突破自我,向创新的更高峰攀登!”关改玉说,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她流过的汗水和泪水,都化成长长的轨道上跃动的音符。作为一名中国铁路的建设者,她和伙伴们一起并肩,继续担起责任,勇敢迈步前行。
1.关改玉(左)指导工作室成员操作机器人设备。
2、3.从事探伤工期间,关改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行走,三分之二的时间是蹲下干活。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