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名:东庄类型彩陶盆
尺寸:高17厘米,口径37.2厘米
时代:新石器时代
藏宝地:运城博物馆
讲述者:赵芙蓉
山西运城,古称“河东”,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万里黄河在这里拐了一道弯,奔流向东入海。这里流传着黄帝战蚩尤、舜耕历山、禹凿龙门的传说;这里出土了4500万年前的“世纪曙猿”化石,揭示着人类的起源;这里的西阴村遗址出土了半个蚕茧,证明中国人在石器时代就已经在养蚕缫丝……
今天,在运城博物馆资深讲解员赵芙蓉带领下,走进这座黄河臂弯里的博物馆,探究“镇馆之宝”之一——东庄类型彩陶盆。
史前艺术浪潮中的一抹亮色
东庄类型彩陶盆出土于芮城县黄河北岸边的东庄遗址。该遗址发掘于1958年,是仰韶文化早期代表性遗址。这件彩陶盆在本地枣园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半坡文化形成的文化类型,是史前中国“艺术浪潮”扩张的代表性器物。
中国史前第一次艺术浪潮,主要是指仰韶文化时期彩陶的大范围传播。东庄类型属于仰韶文化早期的区域文化类型。这件彩陶盆以泥质红陶为胎,口沿及外腹部饰以黑彩,外腹绘有两层黑色三角形几何纹,图案排列有序,线条流畅,富有节奏感,还会产生多种变化效果,体现了古代制陶者高超的艺术想象力和审美情趣。这种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为后来庙底沟文化彩陶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第一次艺术浪潮的形成,是中国史前艺术发展脉络中的重要一环。
67年前,当考古学家们小心翼翼地清理出这件东庄类型彩陶盆时,无不为其精美的装饰和独特的造型所震撼。这不仅仅是一件陶器,它是黄河岸边古老文明的低吟,也是历史长河中生命力的延续与绽放。
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件彩陶盆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其艺术价值也非常高。盆体以泥质红陶为胎,口沿及外腹部饰以黑彩,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外腹上绘有两层黑色三角形几何纹,这些三角形图案排列有序,线条流畅,富有节奏感。随着视线的移动,这些图案还会产生菱形格、“米”字格和回旋纹等变化效果,使整件器物充满了动感和韵律美,充分体现了古代制陶者高超的艺术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6000多年前的制陶工艺令人折服
这样美丽的彩陶是如何烧制成的呢?为什么它在地下埋藏6000余年仍保持色泽艳丽呢?
赵芙蓉介绍,制陶者首先需要选用适宜的陶土作为原料,经过淘洗、揉捏等工序制成陶坯,然后在陶坯上绘制出精美的装饰图案。这些图案用红色和黑色的矿物原料和白色陶土调制成彩料后绘制而成。绘制完成后,陶坯要放入高温窑中进行焙烧,待冷却后用软草或粗布擦拭,会形成艳丽美观的效果,即使在地下沉睡了几千年,出土后颜色仍然绚丽且不易脱落。
这种高超的制陶技术展示了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才华,是人类驯服自然材料的智慧结晶——泥土经过水与手的塑造,在火焰中脱胎换骨,成为跨越时空的文明印记。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要为先民们的智慧点赞呢?
再次凝望这件彩陶盆,它从6000年前而来,静默地呈现在展柜里,在灯光下散发出跨越时空的光芒,或柔和、或坚韧、或淬炼,它都以一种绽放的姿态传承于后人。
每件文物,都有“心声”
让文物“活”起来,很多时候“活”在这份生命力。赵芙蓉表示,去年,运城博物馆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整座博物馆都备受关注,更吸引大量外地游客前来打卡探究,网友们更是称运城博物馆为“老树根”博物馆,诉说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沧桑。
“来山西,一定要来运城博物馆,在这里,聆听文物‘心声’,听它们讲述人类史、文化史和文明史。”赵芙蓉说,运城博物馆以运城厚重的历史文化为依托,收藏了众多反映河东先民物质生产生活、精神文化信仰的珍贵文物。截至2024年年底,运城博物馆总馆藏品共计119038件。其中,珍贵文物508件,涵盖了上起旧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及当代印证河东历史文化发展的各类实物,就像一本写满华夏文明历史的大书,绵延不息地记录着中华文脉,也等待着更多公众的翻阅。
山西晚报记者 孙佳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