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文化

古人的夏季美食

  夏日的暑气,向来是难熬的。现代人尚且有电扇空调,古人却大多只能靠些吃食来消暑。那些消夏的饮食,倒也颇有些意思。
  江南一带,最是讲究。杨万里诗云:“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这梅子便是古人消夏的常物。青黄不接的梅子,用盐渍了,搁在瓷坛里,待夏日取出,酸得人牙根发软,却也能生津止渴。小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那梅子盛在竹筒里,一枚铜钱便可买上三五颗。孩子们围上去,含在口中,酸得挤眉弄眼,却又不肯吐出来。
  西瓜是后来才有的。欧阳修《新五代史》中记载:“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可见西瓜传入中原,已是晚近之事。早先的消暑瓜果,多是甜瓜、香瓜之类。甜瓜剖开,瓤子金黄,汁水横流。富贵人家用银匙挖着吃,寻常百姓则直接啃咬。那瓜皮也不浪费,腌制成酱瓜,佐粥下饭,又是一道小菜。
  绿豆汤最是寻常。汪曾祺先生曾写道:“绿豆汤是夏天的恩物。”古人亦如是。绿豆淘洗干净,加水熬煮,待豆子开花,撒一把冰糖,晾凉了喝。讲究些的,还加些百合、莲子。《本草备要》称绿豆“清热解毒,利小便,止消渴”,倒也不是虚言。暑热难当时,一碗绿豆汤下肚,汗毛孔都舒展开了。
  凉面也是消夏的好食物。面条煮熟,过冷水,沥干,拌上芝麻酱、醋、蒜泥,再切些黄瓜丝、胡萝卜丝撒在上面。这吃法自唐代便有,杜甫《槐叶冷淘》诗云:“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冷淘”便是凉面的古称。宋人更是花样百出,有甘菊冷淘、银丝冷淘诸般名目。
  酸梅汤是北京城的特产。《燕京岁时记》载:“酸梅汤以酸梅合冰糖煮之,调以玫瑰、木樨、冰水,其凉振齿。”前门大街的老字号,用青花瓷碗盛着,行人花两个铜子儿,站在摊前一口气喝完,酸中带甜,甜中透香,暑气顿时消了大半。
  南方的藕粉、北方的杏仁豆腐,也都是消暑的妙品。藕粉调开,加些桂花糖卤,滑嫩爽口;杏仁豆腐白如凝脂,撒上些山楂糕末,酸甜适口。这些个吃食,既不费什么钱,又能解暑,难怪古人乐此不疲。
  最有趣的当数冰镇食品。古人没有冰箱,却也想出了存冰的法子。冬季藏冰于地窖,夏日取出使用。《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夏日有“冰雪凉水”,想必就是冰镇的甜水。富贵人家更有冰镇的水果、冷饮,杜甫所谓“落刃嚼冰霜”,说的就是冰镇的瓜果。只是那冰价昂贵,非寻常百姓所能享用。
  古人消夏,虽比不上今人的空调电扇,却也自有一番意趣。

□周丹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6-20期

  • 第2025-06-19期

  • 第2025-06-18期

  • 第2025-06-17期

  • 第2025-06-16期

  • 第2025-06-13期

  • 第2025-06-12期

  • 第2025-06-11期

  • 第2025-06-10期

  • 第2025-06-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