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文博

桂林珍贵抗战文物在晋祠博物馆展出

  •   山西晚报·山河+讯(记者 孙轶琼)7月1日,由太原市文物局、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太原市晋祠博物馆、桂林博物馆联合承办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桂林抗战文化城文学艺术展”在晋祠博物馆隆重开展。此次展览是两地文化深度交融的重要体现,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独特的文化盛宴。
      抗战时期,桂林作为中国西南抗战大后方的重地,从1938年到1944年湘桂大撤退的6年间,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众多文学艺术工作者及团体云集桂林,他们以戏剧、音乐、美术、文学、电影等形式为武器,发动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们用激昂的抗战文艺作品占领文化思想阵地,唤醒民众的救亡意识,为抗战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一时期,桂林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成为中国抗战大后方的文化中心,被誉为“抗战文化城”。
      本次展览共展出桂林博物馆馆藏文物资料124件/套,分为“名人云集 默默奉献”“团体众多 雨后春笋”“活动之繁 盛举空前”“报刊书籍 宣传阵地”4个部分。通过珍贵的历史文物、文献资料和生动的图文展示,全面呈现了桂林抗战文化城时期,文学艺术工作者们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呼号、抗争的历史。这些展品中,有欧阳予倩、田汉、徐悲鸿、丰子恺、巴金、茅盾等文化名人在桂期间留下的手稿和真迹,他们用手中的笔,化作抗击侵略者的利刃,为民族的解放贡献力量。
      晋祠,作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这里举办桂林抗战文化城文学艺术展,将晋祠所代表的古老晋地文化与桂林独特的抗战文化相结合,碰撞出别样的火花。晋祠的古朴典雅与展览中激昂的抗战精神相互映衬,让观众在欣赏古代建筑之美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
      太原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伟表示,此次展览不仅是对桂林抗战文化的一次回顾与展示,也是晋祠博物馆与桂林博物馆之间合作交流的重要成果,旨在通过文化的纽带,增进两地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重点文物推荐
      徐悲鸿书写的行书作品《咏田横五百士》
      1938年-1944年,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祖国半壁山河沦陷,桂林在这期间一度成为战时大后方。先后有1000多名文化人士云集桂林,其中名满海内的文学家、诗人、画家、戏剧家、音乐家、舞蹈家、科学家、学者教授等达200多人。
      面对烽火,在桂文化人士或坚守书桌殚精竭虑,或传道授业培育后学,或舍生取义投身战斗,以各自的方式担道义、著文章、泼丹青、演话剧,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责,铸就桂林“抗战文化城”之名。
      在本次展览中,着重推荐大家欣赏徐悲鸿书写的清朝末年蒋敦复创作的诗歌《咏田横五百士》。
      《咏田横五百士》讲述的是《史记》中故事:西汉初年,著名义士田横面对汉高祖的逼降,宁死不屈,自刎而死,临死前交待部下拿他的头去见汉高祖,以保全跟他退守海岛的五百战友的生命。但岛上的五百战士听到田横自刎,纷纷自杀殉主。司马迁感慨地写道:“田横之高节,宾客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故事充满了感人的悲壮和傲骨的气节!而蒋敦复的《咏田横五百士》则讴歌田横与五百勇士的抗争精神。
      徐悲鸿书写此诗,意在通过田横的故事,歌颂宁死不屈的精神,歌颂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所尊崇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质,以激励广大人民抗击日寇。这幅字和他的众多奔马图一样,表达了拳拳的报国之心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孙轶琼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01期

    • 第2025-06-30期

    • 第2025-06-27期

    • 第2025-06-26期

    • 第2025-06-25期

    • 第2025-06-24期

    • 第2025-06-23期

    • 第2025-06-20期

    • 第2025-06-19期

    • 第2025-06-1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