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山晚调查

从传统到黑科技 这有份灭蚊产品选购避坑指南

  灭蚊拍、灭蚊灯、蚊香、蚊香液、驱蚊贴……进入夏天,蚊子越来越活跃。面对五花八门的驱蚊神器,该如何选购?7月2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驱蚊贴、驱蚊手环热销
  自从有了孩子,太原市民侯女士每年夏天都会为选择驱蚊产品发愁。侯女士的儿子小佑今年3岁,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每天晚上都要下楼疯跑上2个小时,才肯回家睡觉。每次下楼,都会被蚊子叮得浑身是包。侯女士尝试购买过很多驱蚊贴、驱蚊手环等产品,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感觉有点用,毕竟有一股精油的味道,蚊子会被这种气味驱离。孩子身上被咬的包比没用的时候少点。但是,总感觉驱蚊效果不算理想。”侯女士说。
  和侯女士一样头疼蚊子的人并不少。
  在这种需求下,市面上的“驱蚊神器”越来越多。这两年走红的驱蚊手环,既能驱蚊,又起到装饰作用,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心头好。山西晚报·山河+记者浏览电商平台发现,一款驱蚊手环售价199元,销量超过1万+,拥有“升级真空雾化仓”“负离子精油双效保护”等黑科技,并称可“强效保护230天”。至于驱蚊效果,却评价不一。“花了近400元买了2个驱蚊手环,号称230天从头防到脚,结果戴在手上出门,10分钟腿上被咬了两个包。”网友娟子发帖称,感觉自己是纯纯大冤种,花大价钱买的驱蚊手环一点用都没有。也有网友称“戴上驱蚊手环,再也没有被咬过。”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查阅资料发现,这类“驱蚊贴、驱蚊手环”等大多数是采用如薄荷精油、香茅油等植物精油作为有效成分。严格来说有一定驱蚊效果,但并不含避蚊胺、派卡瑞丁、驱蚊酯等真正有效的驱蚊成分。
  新兴产品是不是“智商税”?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走访发现,传统驱蚊产品以有机磷类、有机氯类为代表,多以杀灭蚊虫为目的。近年来随着消费者个人健康卫生意识增强,人们对蚊虫的防治理念从杀灭转变为驱避、预防,倾向于选择温和、有效的驱蚊产品,电热蚊香液、驱蚊液等温和便捷的驱蚊产品逐步替代第一代有机磷类、有机氯类以及第二代早期产品盘式蚊香等化学防治驱蚊产品。同时,灭蚊灯、驱蚊APP等新兴产品开始出现。
  有媒体曾选购市面上的蚊香、驱蚊液、驱蚊贴、驱蚊手环、灭蚊灯、驱蚊APP等25款驱蚊产品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只有13款蚊香和6款驱蚊液效果显著,药效结果达到A级,而新潮的驱蚊手环、防蚊扣、驱蚊贴、驱蚊APP这4款驱蚊产品效果并不理想。
  更让消费者难以接受的是,很多市面上的驱蚊产品甚至没有合规资质。根据国家《农药管理条例》规定,驱蚊、灭蚊产品纳入农药管理范畴,须取得农药登记证号、农药生产许可证编号和产品标准号才能上市销售,且相关信息需在包装上予以标注。但事实上,许多驱蚊产品的生产厂家未进行农药登记,部分宣称具有防蚊驱蚊功能的网红产品,都缺少农药登记证号、农药生产批准证书号。在黑猫投诉上以“驱蚊”为关键词搜索,提到厂家没有农药登记证的投诉有上千条。
  消协发布消费提示
  7月1日,太原市消费者协会就驱蚊产品选购发布消费提示。在选购驱蚊产品时,认准“三证”标识。驱蚊产品属于农药管理范畴,必须具备农药登记证号(以WP、WPN开头)、生产许可证号及产品标准号。购买时需仔细查看包装,避免选择“三无”产品。
  太原市消费者协会提示消费者,通过超市、药店等正规渠道购买驱蚊产品,避免在电商平台购买来源不明的“网红”产品,尤其是宣传“驱蚊率99.9%”但无认证的产品。部分商家以“纯植物”“无毒”“黑科技”等噱头误导消费者,但实际效果可能未经验证。例如:声称“母婴专用”却未标注适用人群的驱蚊产品可能存在风险。部分产品名称规避“驱蚊”字眼,如“防护喷雾”“香氛手环”,但宣传中强调驱蚊效果,实际未取得农药登记证,消费者需仔细甄别。
  需要注意的是,驱蚊产品的有效成分会随时间降解,购买时需确认生产日期及保质期,避免使用过期产品。正规驱蚊产品会在包装上标注毒性等级(如“微毒”),消费者需按说明书正确使用,避免过量接触。
  如遇虚假宣传或质量问题,可通过12315平台投诉,保留购物凭证及产品包装以便维权。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郭卫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02期

  • 第2025-07-01期

  • 第2025-06-30期

  • 第2025-06-27期

  • 第2025-06-26期

  • 第2025-06-25期

  • 第2025-06-24期

  • 第2025-06-23期

  • 第2025-06-20期

  • 第2025-06-1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