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思政晋行时

山西大学“大思政课”研究:解码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大”逻辑

  • 2023年9月27日,航天员王亚平做客山西大学图书馆百年大讲堂,为全校师生作专题讲座。

  • 2023年10月17日,山西省文艺精品进高校活动启动仪式暨交响清唱剧《江姐》专场演出在山西大学举行。

  • 2025年2月28日至3月2日,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40余名大中小学师生走进黄崖洞,打造沉浸式“红色思政课”。

  •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大思政课”建设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山西大学以习近平总书记“‘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重要指示为指引,深入探索山西省“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路径,为新时代思政教育创新提供了“山西样本”。
      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山西大学成立专门课题组
      山西大学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成立专门课题组对“大思政课”实践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高校特点的思政教育模式。
      课题组撰写的《推进山西省“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一文,深入探讨了山西省“大思政课”建设情况,对推动“大思政课”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大思政课”?在课题组看来,“大思政课”是传统思政课的创新拓展,强调思想性、理论性、时代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的统一,通过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多重力量,构建“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协同育人体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
      “‘大思政课’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价值导向,注重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融合,是对传统思政课的全面升级优化。”课题参与者说。
      推进山西省“大思政课”建设意义非凡。思政课建设面临教学质量有待提高、队伍结构需优化、协同育人不充分等问题,而“大思政课”建设立足时代背景,将思想性与科学性、价值引领与党建引领、理论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统一,提升思政课实效性与针对性,为其注入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方向。在人才竞争激烈的时代,“大思政课”从传统模式升级,剖析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提升学生理论素养和政治觉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坚实保障。此外,“大思政课”强化教学实效,拓宽教育场所,优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升思政教育品质,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
      课题最大的亮点,在于提出了新时代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实现路径。比如,建设“大课堂”,要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强化课程建设,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课堂。注重社会实践,拓宽育人渠道,加强红色文化育人基地建设,提升思政育人实效。搭建“大平台”,利用数字技术打造思政教学资源库和学习平台。对于高校而言,应积极开发资源,推广平台,创新教学模式,融入实践成果,推动思政与艺术融合。
      建好“大师资”,这是“大思政课”建设的核心。课题总结归纳出“特聘教授+兼职教师”双轨制,提出科学家、卓越工程师进课堂的具体实施路径。与此同时,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优化相关制度,强化师德师风,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紧扣时代脉搏
      明确“大思政课”建设五个发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以及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为研究团队指明了方向。山西大学制定《山西大学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了课题的开展。
      课题组认为,随着相关制度和资源的投入,我省“大思政课”建设虽取得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大思政课”建设的资源整合有待加强,丰富的山西红色文化未能充分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另外,部分思政课教师对教学的研究和综合能力有待提升,思政课在针对性、亲和力、实效性等方面还需提质增效,导致教学效果未能达到预期。这些问题促使研究团队深入探索,寻求解决之道。
      对此,课题组确定了研究方向,明确以《推进山西省“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为研究课题,旨在为山西“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
      “该课题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应从五个方面发力。”课题组成员展开说,“推进教学目标从思想灌输向综合素质提升转变,教学设计从单一课堂授课向多维社会实践转变,教学方式从统一标准化向多元灵活化转变,教学语言从高冷生硬向接地气转变,教学思路从传授知识向价值引领转变。”
      多维度调研与跨领域协作
      为课题注入实践智慧
      在推进山西省“大思政课”建设的研究中,该研究团队始终秉持严谨态度,通过多维度调研与跨领域协作,为课题注入实践智慧,为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资料收集阶段,课题组采用文献调研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重点研究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的相关政策方针,同时参考国际国内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理论论证,以明确我国“大思政课”建设的顶层政策和制度要求,并清晰梳理其建设现状,把握宏观方向。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采用实地调查与深度访谈的方法,对山西大学内部涉及‘大思政课’建设的学工部、研工部、团委、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部门进行细致考察。”除了在本校调研,课题组还走访了太原理工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山西中医药大学等兄弟院校,以期获得对山西省“大思政课”建设工作体系的针对性剖析及全面了解。
      在跨领域协作方面,课题组深度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法学等众多学科领域知识,全面涵盖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丰富内容,对教师的政治素养、知识体系、队伍结构有很高的要求。
      “办好‘大思政课’还需要统筹党政干部等校内外各方面的师资力量。”课题组成员介绍,“省委领导率先垂范,定期深入高校讲授思政课;各高校党委书记、校长等领导干部结合开学和毕业等契机,或深入活动现场,或深入学生课堂,经常性讲思政课。学校不定期邀请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理论专家、英雄人物、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科学家、优秀校友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还充分研究了其他地区“大思政课”建设成功案例。“比如,上海市在‘大思政课’建设方面成绩突出,通过聚焦大中小学一体化,制定了《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该方案旨在完善内容序列,建立长效机制,加快构建‘大思政课’内容体系、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课题组成员说。上海市的“大思政课”建设给了课题组很多启发,以上海市为参照,课题组提出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完善大中小学一体化教研机制,探索形成理论学习与行为实践相融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加快构建“大思政课”教学体系。
      深入调研之后,课题组深刻认识到,“大思政课”建设绝非闭门造车,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通过跨部门协作、跨学科融合,将思政教育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维度,才能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思政课教师将课堂延伸到社会
      为学生打开全新视野
      “大思政课”为思政课的教学实践带来了崭新的变化,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课题组成员对此感受颇深:“与传统思政课相比,‘大思政课’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有显著变化,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方法也更为多样。”为适应这些变化,思政课教师们将课堂延伸到社会,让党的创新理论的典型案例和生动实践得以充分展现,还借助微电影、短视频等新媒体工具,提升课程吸引力与实效性。
      教师队伍的能力提升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课题组认为,在“大思政课”建设中,思政课教师应不断提升能力,成为“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既要深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经师’的学术功底,又要通过社会实践与田野调查等途径增强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锤炼‘人师’的育人智慧。”课题组强调,“教师还需拥抱数字化转型,运用数字技术构建新场景,开展跨学科协作,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为学生成长导航。”
      此外,“大思政课”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为学生们打开全新的学习视野。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李博玮参与的“人民兵工精神与科技创新”主题实践活动,便是“大思政课”的生动体现。
      在黄崖洞兵工厂,李博玮和大中小学师生共同备课,大学、中学、小学各个学段的师生同上一节“大思政课”,讲述“人民兵工精神”。“在查阅资料的过程当中,我被黄崖洞保卫战这场战争中八路军利用地形优势构筑多道防线巧妙布防,彰显极高的战术水平和坚定战斗意志所震撼,还有被黄崖洞周边群众工人积极支援八路军,军民团结,众志成城的精神所打动。”李博玮说,“大思政课”以这样鲜活的方式,让学生们在真实场景中触摸历史,汲取奋进力量,激励着广大学子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
      人工智能浪潮下
      推动“数字+”创新实践
      山西省“大思政课”建设在守正创新中已迈出坚实步伐,但面对人工智能重塑文明形态的时代浪潮,如何让思政教育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仍是需要持续探索的重大课题。
      课题组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一场重塑文明形态的历史性变革。如何推动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是我们必须关注的战略命题。”未来计划大胆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利用数智思政让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要探索构建‘线上+线下+实践’立体化教学模式,通过‘微课视频+慕课平台’实现课前预习精准化,并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行走的课堂’。”这种“数字+”的创新实践,不仅可以让真理的传播插上科技的翅膀,更能在Z世代的认知语境中构建情感共鸣。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征程中,高校要以增强“大思政课”引领力推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聚焦“大思政课”的课程属性,正确处理“大思政课”与“大思政”工作格局的关系,多路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实现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努力开创铸魂育人新格局。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武佳 实习生 罗凤梅 吕佩璇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03期

    • 第2025-07-02期

    • 第2025-07-01期

    • 第2025-06-30期

    • 第2025-06-27期

    • 第2025-06-26期

    • 第2025-06-25期

    • 第2025-06-24期

    • 第2025-06-23期

    • 第2025-06-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