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人物志

军营淬剑,科大会战

丁华波用迷彩青春书写“最燃保研路”

  • 扫码看视频

  •   从军营训练场到高校实验室,从保家卫国到钻研科研,中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丁华波用双重身份的蜕变,诠释了新时代青年“退伍不褪色,保研亦报国”的奋斗哲学。这位曾身披戎装的“四有”优秀士兵,以优异成绩成功推免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2025年毕业季,跟随山西晚报·山河+记者一同揭开丁华波背后的故事。
      从校园到军营
      一个大学生的热血蜕变
      2020年夏,刚结束大一课程的丁华波做出了改变人生轨迹的决定——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初入军营的他面临着严酷的体能挑战:3公里跑14分30秒的成绩远低于优秀标准,5公里越野更是难以完成全程。但这个来自“人民兵工第一校”中北大学的青年骨子里有着不服输的韧劲。“新兵时各方面都比较艰难,难受的时候常常会想起大学生活的轻松和惬意,但我还是想挑战一下自己。”当军营的号角尚未吹响,他已在跑道上迎接第一缕晨曦;夜色深沉时,他仍在器械场加练核心力量。无论体能、队列还是作风,只要能进步的他就去加练。随着量变产生质变,他的各项素质都名列前茅。
      服役期间,他先后参与抗洪抢险、野外拉练演习等重大任务。在救援现场,亲眼见证洪水肆虐的景象,让他更觉军人的使命与担当;救援结束后,老百姓争着往车里送东西,让他懂得了什么是军民“鱼水情”,在拉练途中,一次次的模拟危机,让他懂得了这身军装的分量。这段军旅生涯也让他深刻理解了“奉献”与“责任”的深层内涵,也为他后续的校园生活注入了钢铁般的意志。凭借优异表现,他荣获“四有”优秀士兵及嘉奖,成为同批兵中为数不多的获此殊荣者。
      再叩学习之门
      从倒数到顶尖的学术逆袭
      2022年退伍复学时,丁华波申请了中北大学材料卓越工程师班,这是在大一结束后由各班成绩优异的同学组成的新班级。刚复学时,他的成绩在总人数只有30人的班里是倒数第二名。在大多数同学眼中,两年没有学习的他,成绩也就仅限于此。“看着成绩单上的排名,心里五味杂陈,感觉自己的记忆力确实有所下降,但这样的成绩绝不是我的极限”。军人的拼搏精神让他迅速调整状态——他主动申请担任《材料力学》《电工学》等多门课程的课代表,帮助老师收集课程作业,在课堂上踊跃发言,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课余时间最多的便是呆在图书馆和自习室里。“我感觉自己的记忆力确实有所下降,很多知识点都要反复去背才能记住,这就意味着我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但幸运的是感觉自己的理解能力还是很好的。”丁华波在采访时这样说道。就是这样的不断坚持,一年以后,丁华波的成绩排名就从班级28名跃升至第13名,成为学院“逆袭”的典型案例。更令人欣喜的是,6月22日,他成功收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的推免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用实力为自己赢得了免试读研的机会。
      为了加深对所学的理解,更好应用于实践,丁华波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2023年10月,作为团队队长参加全国铸造工艺及设计大赛,与团队成员进行37次方案论证,最终制定出“阶梯式浇注+冒口优化”等三套方案,并最终以总分第一的成绩斩获全国一等奖。“当评委说我们的设计‘兼具创新性与工程实用性’时,我明白科研的价值——不是为了获奖,而是为了解决国家工业领域的实际问题。”丁华波说。根据统计丁华波在大学期间在专业竞赛上共获得了6项国家级奖项和十余项省级奖项。
      走出考场
      诠释另一种成长刻度
      “青年的刻度不只在试卷的分数里,更在志愿服的褶皱中。”抱着这样的信念,丁华波以一名合格党员不断要求自己,参加了多场志愿活动。2023年暑假,他自费前往湖北省大悟县大别山深处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支教活动。在那个偏僻的山村中,不仅为孩子们带去了知识,更送上了一份温暖。
      在校园内外,他的志愿足迹遍布多个领域:参与松平立志雪中使者公益计划,宣扬家乡的悠久历史;担任扬帆起航助农公益创作者期间,助力农业知识的科普,以最朴实的语言,帮助编辑审核公众号50余篇;参与遵义会议宣讲团,在太原古县城、红色纪念馆、校园文韬餐厅等10个场所,开展多场宣讲活动,用沉浸式情景剧让青年学生感受革命先辈的智慧。截至目前,他的志愿汇服务时长已达590小时,先后获评中北大学十佳志愿者、中北大学社会实践优秀个人、“实践标兵”,希望家园优秀志愿者等荣誉。
      多面青春
      在不同角色中绽放奋斗光芒
      作为材料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学生党支部纪检委员、班级心理委员等,丁华波在多重身份中诠释着劳动精神的当代价值。作为党支部纪检委员,他按时按质完成支部的会议记录,在组织生活会中耐心完成每一次的签到任务。担任积极分子培养人期间,丁华波尽职尽责。作为通讯员,他在省级媒体上发布稿件十余篇,提升了学校形象和影响力。
      在学术与学生工作的平衡中,他合理安排时间:将每天划分为“军事时间制”——每个时间段精确到15分钟,形成雷打不动的规律。这种高度自律的习惯,源自军营的淬炼,更源自对个人价值的深刻认知:“每一份时间投入都要是有效率的,无论是服务同学还是钻研学术,都需要全身心付出。”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丁华波有着多样的身份:他曾是保家卫国的军人,也是醉心学术的学者;他是热心奉献的志愿者,亦是尽责的学生干部。军旅生涯,让家国情怀深植他心间;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他不断挑战自我、突破极限;投身志愿服务时,他用行动践行劳动精神。新时代青年的模样在他身上展现出丰富的层次——军营赋予他钢铁般的意志,实验室见证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乡间田野留下他赤诚的情怀,集体生活中彰显着他的奉献与担当。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李婕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03期

    • 第2025-07-02期

    • 第2025-07-01期

    • 第2025-06-30期

    • 第2025-06-27期

    • 第2025-06-26期

    • 第2025-06-25期

    • 第2025-06-24期

    • 第2025-06-23期

    • 第2025-06-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