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山河+讯(记者 刘江 通讯员 董晓峰 吴杰)7月14日,曲沃县滏河3号水库水波粼粼,6条长长的“水上跑道”在水面铺开,水车转得正欢,带起的浪花里,成千上万尾鱼正逆着水流摆尾游动——这是曲沃县国胜渔业专业合作社的循环流水槽养殖现场。这个养殖基地,不仅是全省最大的循环流水槽养殖基地,更凭着“鱼菜共生”的巧思,在北方陆基渔业里蹚出了一条生态与效益双赢的新路。
“你看这鱼多精神!”合作社负责人孙晨刚指着水里翻腾的鱼群笑着说,以前水库里的鱼“养在静水里,吃了睡睡了吃”,肉质松散。现在这流水槽像个巨型鱼缸,活水逼着鱼天天“锻炼”,肉质紧实不说,鲜味也更足。基地里17个大网箱加6条流水槽,每条槽能养一两万尾鱼,一年能多出2万多斤成鱼。
产量的提升更让人惊喜。据介绍,水域面积50亩的3号水库,往年养鱼最多收3万斤。添了这流水槽后,一下子多放了9万尾鱼苗,年产量“噌”地涨到18万斤,是原来的五六倍。“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孙晨刚算起账来眼里发亮。
可鱼多了,麻烦也跟着来。几万尾鱼的排泄物要是积在水里,用不了多久就会坏了水质。“鱼靠水活,水坏了,再多鱼也白搭。”孙晨刚犯过嘀咕,必须得给鱼的“家”找个净化妙招。
水边一排排绿莹莹的生物浮床,就是他们找到的“生态密码”。浮床上栽满了空心菜,绿油油的藤蔓垂到水里,像给水面披了层绿纱。这些菜可不是摆设,专从水里“抢”氨氮、亚硝酸盐当养分,吃着肥料长大,既能收菜又能净水,成了鱼的“好邻居”。
水下还藏着更巧妙的设计。流水槽底下的沉淀池像个“清洁工”,把鱼粪一点不落地收集起来,顺着管道送到岸边农田。“这些都是现成的有机肥,种出来的菜特别嫩,粮食也长得壮。”孙晨刚说,鱼粪变肥料,既护了水库的水,又肥了地里的田,一举两得。
天转凉的时候,基地的“秘密武器”就该登场了——12个直径12米的帆布包水池在大棚里排得整整齐齐。里面养着罗非鱼、草鱼、青鱼等,水温、水质都靠仪器盯着,随时调。大棚里的尾水处理系统像个“净水器”,用过的水过滤干净了再循环着用,一点不浪费。“这棚里一年能收两茬鱼,每包能出3万斤,冬天也能吃上新鲜鱼。”
现在的国胜渔业,养鱼不污染水,废水能浇地,连水里的“废料”都变成了地里的“宝贝”。孙晨刚算过一笔生态账:流水槽加大棚养殖,一年多收15万斤鱼,生物浮床净化的水体让鱼病少了一半,农田用了鱼粪有机肥,化肥钱省了三成。“你看这水,比以前还清亮。”他掬起一捧水,阳光透过指缝映出细碎的光斑。
从“死水养鱼”到“活水增效”,从“污染头疼”到“鱼菜共生”,这个藏在水库边的养殖基地,正用实实在在的变化证明:“把生态账算细了,效益账自然就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