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又称山西梆子,源于清咸丰年间,脱胎于蒲州梆子,结合晋中民间曲调,旋律婉转、流畅,曲调柔美、圆润、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山西戏曲艺术的杰出代表。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晋剧不仅是一方戏曲艺术,更是三晋大地人民精神情感的寄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传统戏曲面临时代挑战的当下,非遗传承的火种亟待守护。当晋剧传承人苗洁走上非遗研培班的讲台,一场关于文化根脉的接力就此展开。深耕戏曲舞台数十载的她,在非遗研培的课堂上倾囊相授,通过系统授课、身段示范、唱腔教习,让历史悠久的晋剧艺术在新一代传承人手中焕发光彩。
人物名片
苗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晋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晋剧院刀马旦、小旦演员。一级演员、一级导演。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山西省文联委员、山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三八红旗手”。
以教师身份在六年时间里先后共参与8个非遗研培班次,包括“孝义碗碗腔”“朔州大秧歌”等戏曲培训班。1989年,苗洁以一出《九仙台》获得山西省首届“杏花奖”,2007年获“中国戏剧梅花奖”。2025年参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戏曲晚会,表演节目《大院人家》。擅长剧目有《梨花情》《白绫怨》《富贵图》《打金枝》等。
A 课前细究剧种 解锁传承密码
山西作为“戏曲摇篮”,现存剧种有38个,其中31个为稀有剧种。每个剧种的艺术特色鲜明,表现形态各异,为了能在非遗研培课堂上实现针对性的教学,苗洁在每次上课前都会做功课,“我会根据学员情况的不同,比如说是哪里人、从事哪个剧种的工作,提前对这些知识进行了解,确保授课内容能更贴合学员的需求”。这些看似简单的课前准备,实则会更容易引起学员共鸣,有利于交流和教学。
“你们的问题在于传承人少、受众面窄,归根结底是艺术审美落后于时代。”在给稀有剧种学员上课时苗洁曾多次强调。在主讲《品读传统文化欣赏山西戏曲》的课程时,苗洁总会从剧种实际出发给出改编建议,她曾指出线腔团传统剧目《七斤二两》的内核是孝道文化,“我们不是要改变剧种的特色,而是要让它以贴近现代观众审美的方式呈现。”在经过研培班的创新改编后,这一剧目获得了全国小戏汇演的金奖。
研培班的结课采用“汇报汇演”的模式,在一个月的集中学习里,学员不仅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打磨剧目。苗洁记得,有个上党落子剧团带来传统剧目《状元与乞丐》,演员功底扎实,但舞台呈现略显陈旧,“我们给它加了皮影元素,前面演人物,后面用皮影呼应,观众看完都说‘原来老戏还能这么好看’!”这种创新不是颠覆,更不是丢弃传统,而是在保留本体的基础上做“美颜”——唱腔不变,身段更凝练,灯光与配乐让传统剧目焕发出新的视觉张力。
“让基层和一线的演员参加培训班,尽管它是短期的,但也许就能影响到他们一辈子。”谈及研培班的益处,苗洁这样说,“曾经有个上党落子演员刚来的时候,动作里全是‘野路子’,但通过研培教学,现在的动作既有乡土气又有节奏感。”面对研培结束后学员们的崭新变化,苗洁十分欣慰。
B 由输血到造血,研培激发创新活力
进入苗洁工作室,映入眼帘的就是一面墙上的师生图:戏曲扮相的学生们如璀璨星辰环绕四周,而苗洁则恰似那轮居于中央、散发光芒的明月。以明月之光,点亮晋剧学子传承之路。
“非遗研培对山西一些稀有剧种的生存与发展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众多稀有剧种的传承人搭建起学习的平台。”从事戏曲教育工作十余年的苗洁谈及非遗研培,难掩激动之情。在她看来,非遗研培是戏曲传承人的“加油站”——通过系统的戏曲知识教学“输血”,补足学员知识与技能短板,夯实基础、开拓眼界后的学员,能进而实现“造血”,推动戏曲基因的持续传递。
“戏剧与观众是心贴心、脸贴脸的关系。观众的审美在不断提升,我们戏曲演员必须紧跟步伐,创作出观众喜爱的新剧目。”在非遗课堂上,苗洁总是向学生强调创新的重要性。
“我喜欢好学并且能互动的学生。”苗洁希望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有自己的思考,有思考才有进步,才能实现戏曲的可持续发展。她对班上一个线腔团长印象非常深刻,这位团长带领团员从县城奔赴非遗研培课堂。动作怎么做?表情如何摆?他不放过每一个提问的机会,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然而,他却常因线腔受众较少,不及大剧种而感到不自信。苗洁鼓励道:“要用心培养线腔的观众群体,先做好传承,再谋求发展。只有坚持传承并不断创新,才能吸引更多观众。”
“我不希望戏曲传承如同直线般代代单传,而是期望它像树状图一样,不断向外拓展。”这是戏曲教育者苗洁质朴的心愿。她的教学足迹遍布非遗研培班、山西戏剧职业学院,乃至全国各地,真正做到了桃李满天下,助力学员成长为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在戏曲传承之路上步履不停。
六年时间,苗洁先后参与8个非遗研培班次的教学工作,分别是:2017年灵丘罗罗腔非遗研培班、2017年临县道情非遗研培班、2018年孝义碗碗腔非遗研培班、2019年洪洞道情非遗研培班、2021年朔州大秧歌非遗研培班、2022年临汾眉户剧非遗研培班、2022年芮城线腔非遗研培班和2024年上党落子非遗研培班。
C 从舞台到讲台,戏曲她“爱了一辈子”
从聚光灯下收获掌声鲜花的国家一级演员,转型成为三尺讲台之上因材施教默默付出的教师,对苗洁来说并不容易,却又甘之如饴。
“我决定当老师的时候,很多人,包括我父母都不太愿意。他们说你现在演戏状态这么好,为什么突然要当老师呢?”回忆起13年前转型老师的决定,苗洁坦言道,“我觉得作为一个戏曲演员,从学戏到演戏,再到教戏、传承,就应该是这么个过程!”
面对身边人的质疑、转型后陌生教育领域的“从头开始”,苗洁用实际行动让所有人“心服口服”。刚到教师岗位的半年时间内,她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用“一指禅”在键盘上一字一句“敲”出戏曲教材。这些年来,苗洁身体力行录制60集影像课程,从“两眼一抹黑”到顺利申请获得山西省教育成果奖,主编一本教材,独立完成两本教材的编写。
目前,在苗洁与其团队的努力下,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已有两本教材入选省级十四五规划教材,其中《晋风戏韵》被推报国家级国规教材,为学校的教材建设做出重要贡献。而她带领打造出的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晋风戏韵》入选典型案例,还带领团队获得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
“我当演员的时候心里面都是‘我’,我作为演员演不好怎么办?以前总是不高兴、不满足,总觉得做得不够好。成为一名教师后我心里就没有‘我’了,心里想的都是我的学生们,反而每天都很开心。”苗洁这样提及转型为老师后的转变,“我特别希望我的学生们好,他们好,戏曲事业才会好。”
学戏、演戏、教戏。对戏曲的热爱串联起苗洁的职业道路,对传承的渴望将她引领至非遗研培的讲台。正如她所说,“我们对于戏曲是有敬畏之心的。干了一辈子,爱了一辈子,更希望这个事业后继有人!”
有情怀的教师教出有追求的传承人,有追求的传承人把优秀的剧目芳名远播。非遗研培,不是简简单单一次理论的教学,而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清风阵阵,将非遗的芬芳久久传递。正如苗洁所言:“非遗研培对于我们山西38个剧种的发展与传承几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也期待研培可以继续覆盖到每个剧种,将山西戏曲艺术在守正创新中发扬光大!”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赵丽娜 实习生 仝佳璇 王丽宇 张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