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骄阳似火。位于阳泉市狮脑山顶峰的百团大战纪念馆,人气也如同这炽热天气般“火热”。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百团大战纪念馆作为重要的红色地标,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
一辆辆游览车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缓缓前行,首尾相接,远远望去,颇为壮观。百团大战纪念馆内外人头攒动,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游客络绎不绝。
孩子们牵着父母的手,好奇地打量着展厅里的每一件文物;白发苍苍的老者驻足在历史照片前,久久凝视,仿佛穿越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讲解员的声音在人群中回荡,参观者或认真聆听,或低声交流……大家无一例外都怀着崇敬之心走进这段烽火岁月。这里,已成为人们缅怀历史、感悟当下的热门场所,红色旅游的热潮,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持续升温。
现场直击
游客如织,红色记忆深植人心
2025年7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阳泉市狮脑山的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八路军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百团大战的历史壮举,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充分展现了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磅礴力量。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地处太行山的阳泉,是百团大战第一阶段主战场。如今,当我们深切回望那段浴血荣光的岁月,仿佛仍能听到壮士的呐喊,感受到军民同心抗战的伟大力量。
百团大战纪念馆位于阳泉市区西南10公里的狮脑山山顶。1987年6月30日,百团大战纪念碑建成;1995年,纪念馆落成。今日的狮脑山,40米高的百团大战纪念碑如刺刀直指苍穹,主碑上镌刻的“战绩辉煌永垂史册”八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纪念馆通过470余幅历史图片、2000余件实物藏品以及VR实景体验,生动再现了1940年那场气壮山河的破袭战场景。
据讲解员李玘介绍,自7月以来,纪念馆日均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创历史新高,“很多游客都表示要跟随总书记的脚步,来纪念馆感悟跨越时空的伟大抗战精神。”
旅游旺季,游客众多。景区设置了专门的停车场,游客停车后需步行一段距离才能到达纪念馆。途中有一段石阶路,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在此遇到了两位来自阳泉本地的游客。
一位87岁高龄的老人吃力地拄着拐杖,在孙儿的搀扶下,走几步停一停。记者采访得知,老人在《新闻联播》中看到总书记来纪念馆参观的新闻后,便将前来参观视为心愿。7月18日,她的孙儿、退伍军人小梁专程从河北休假回来,陪奶奶上山,帮她达成心愿。小梁告诉记者,奶奶是战争年代的亲历者,虽年事已高,耳朵有些聋,但一直关心国家大事。“2011年参军,2018年退伍,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我对这里也有着特别的情结。这次参观,也是在提醒我自己,革命精神不能忘,时刻准备为国效力。”小梁坚定地说。
今年纪念馆以“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纪念馆广场上,举行了隆重的献花仪式,表达对先烈的缅怀与敬意;馆内推出《百团大战历史专题展》,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实物和沉浸式影像,生动再现了当年八路军破袭日军交通线的壮烈场景;“红色讲堂”活动,抗战老兵现场讲述亲历的战斗故事,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那段历史;联合当地学校开展“小小讲解员”培训活动,让少年儿童成为红色历史的传播者,让红色基因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在这片曾被热血浸染的土地上,百团大战纪念馆不仅是一座历史的丰碑,更是一盏照亮未来的明灯。通过一系列纪念活动,红色记忆深植人心,革命薪火代代相传,激励着新时代的人们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砥砺前行。
历史回眸
百团大战,军民共铸不朽传奇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进攻战役。
1940年,为了打破日军“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遏制国民党顽固派的妥协投降逆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华北敌后的正太铁路发动大规模的破袭战。战役发起第三天,参战部队从原计划出动的22个团增加到105个团,约20万人,史称“百团大战”。
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正式打响,战役共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8月20日到9月10日,主要任务是摧毁正太铁路的交通。正太铁路横贯太行山脉,是日军运输兵力和物资的生命线,成为了重点破袭对象。阳泉位于正太铁路的“咽喉”部位,是第一阶段的主战场。
8月20日晚,暴雨如注。阳泉成千上万的煤矿工人、农民与八路军并肩作战。他们喊着“不留一根铁轨,不留一根枕木”的口号,数千人排成长龙,合力掀翻铁轨。在军民的共同努力下,正太铁路陷入瘫痪,日军的交通命脉被切断。
为掩护正太铁路破袭,八路军129师385旅两个团连夜占领狮脑山。战士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靠吃黑豆、啃苞米、喝菜汤,与日军鏖战六昼夜,多次打退日军的炮火及轮番轰炸,牢牢坚守阵地,为百团大战第一阶段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阶段是从9月22日到10月上旬。各部队除继续破击日军交通线外,还摧毁了日军深入到抗日根据地内的主要据点。
第三阶段是自10月上旬到次年1月24日,面对日军的报复性“扫荡”,八路军各部队展开英勇反击。
据统计,大战期间八路军共作战1824次,毙伤日军2万多人,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0多公里,摧毁日军据点近3000个。在全面抗战面临严峻困难的关键时刻,八路军独立发动的这场大规模进攻战役,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到底、抗战必胜的信心。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又一次回望这段烽火岁月,是为了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让伟大抗战精神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档案寻踪
一份密电,见证抗战决策智慧
1940年8月8日,八路军总部发出百团大战的《战役行动命令》,正式吹响了百团大战的号角。
《战役行动命令》第一部分指出,“情况任务与战役组织见七月二十二日辰命令”,这里指的是7月22日由朱德、彭德怀、左权签署的《战役预备命令》,要求各参战部队在8月10日前完成各项战斗准备。在此基础上,8月8日下达的《战役行动命令》,详细部署了晋察冀军区、129师、120师三大主力的作战区域,明确规定“八月二十日二十时”为统一发起时间。
讲解员李玘告诉记者,“从这份档案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八路军总部的战略布局和作战决心。它是百团大战筹备与发动的重要历史见证,让我们得以了解到战役背后的精心策划与组织。”透过这份文件,仿佛能看到当年八路军将领们在指挥部中运筹帷幄,为了民族解放,精心谋划这场大规模战役的场景。
《战役行动命令》是研究百团大战决策过程的关键原始档案,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战略主动性与卓越组织能力。它既是军事史上的“时间胶囊”,保存了当时八路军总部作战时的指挥细节,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符号,承载着厚重的民族记忆。其战术分析、历史真相及语境表达等方面,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是联结过去与当下的关键纽带。
红色印记
一盏油灯,传承代代革命精神
馆内,墙壁上射灯的光线透过玻璃展柜,在一盏斑驳的煤油灯上投下温暖的光晕。
讲解员李玘告诉记者,“这是一盏范子侠将军生前使用过的油灯,油灯锈迹斑斑的底座和顶盖昭示着岁月的印记。范子侠是八路军129师新编第十旅旅长,江苏丰县人。这盏油灯,背后讲述了范家四代人前仆后继传承革命精神的感人故事。”
1940年,范子侠率部参加百团大战,在破袭正太铁路阳泉至寿阳段战役中屡立战功。百团大战打响后,8月21日凌晨3时,范子侠率部架炮猛轰正太路上最长的石桥——桑掌桥,这座被称为正太路“脊椎骨”的桥梁被彻底摧毁,正太铁路陷入瘫痪;23日黄昏,范子侠率队一举拿下狼峪车站;24日夜,又率队强攻草帽山,将敌人的碉堡、炮楼全部摧毁,为破袭正太路扫除了障碍。
在范子侠的指挥下,当地群众积极参与百团破袭战。当地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儿歌:“百团大战破袭战,男女老少都下山,小孩大人组成团,女人顶个男人干,拆轨破路割电线,枕木烧着冒狼烟,鬼子看着干瞪眼,八路百姓尽欢颜。”
1942年2月12日,范子侠在河北沙河反“扫荡”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34岁。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在《新华日报》发表祭文悼念,称他是“模范的布尔什维克,最忠实于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战士”。
对于父亲范子侠,儿子范国光是陌生的,只能从母亲的只言片语中拼凑出一个模糊的形象,但他知道父亲是个抗战英雄。1939年,5岁的范国光第一次见到父亲,这也是父子俩唯一的一次见面。1951年,16岁的范国光从山东纪念烈士建筑委员会的文件里看到了父亲的名字。那一刻,他下定决心要弄清楚父亲的经历,追寻父亲的足迹。
几十年来,范国光一直奔波在山东、江苏、河北、山西等地,他说:“作为儿子,我想了解他为真理和正义奋斗的一生,这也算是尽孝了。”
在范国光的女儿范蔚心里,爷爷是一个传奇英雄,而父亲用一辈子搜寻爷爷的人生,同样是一个传奇。2009年,范蔚和丈夫王文离开生活多年的故土,把户口迁到爷爷牺牲的河北沙河。此后,范蔚把全部的业余时间都用在踏访爷爷生前的足迹这件事上。在阳泉,她走遍爷爷范子侠战斗过的桑掌桥、坡头车站、测石车站等地,并到百团大战纪念碑、纪念馆及南沟村草帽山抗战遗址祭拜先烈。
2019年,在阳泉市各级领导的关心下,范蔚的女儿王亚琪调入阳泉郊区党校,继承爷爷遗志,在山城阳泉继续宣讲范子侠的英雄故事。2020年,范蔚将冀南柴关太行六分区驻地百姓珍藏了70多年的范子侠抗战时期使用过的油灯捐赠给百团大战纪念馆,让这盏照亮四代人的油灯去照亮更多的人。纪念馆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不是一个家族的单向追寻,而是四代人用生命接续的民族力量。他们的故事像一条红线,串起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百团大战纪念馆,犹如一座不朽的丰碑,铭记着百团大战的辉煌战绩,传承着伟大的抗战精神。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走进百团大战纪念馆,重温那段历史,缅怀先烈功绩。85年前的烽火硝烟,已化作山间氤氲的晨岚,但那些以血肉之躯铸就的精神丰碑,将永远矗立在民族记忆的深处,光耀千秋。85年后的狮脑山上,百团大战纪念碑巍峨耸立,这片曾被战火焚烧的土地,如今已展现出蓬勃生机,而百团大战所蕴含的伟大精神,也将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温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