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1951年建厂的新中国老牌央企军工单位,我们厂曾是有水源地和自备井的“大户人家”。
我们单位的水源地位于现在的亲贤北街与体育西路十字路口的西南角,当时,单位的水源地是用砖墙围起来的,装有铁门,当时人称“小红门”,且派专人看守。
上世纪70年代单位水源地的周边皆为水田,是我厂子弟学校学生的学农基地,我们曾多次到“小红门”,在那里种植、收割水稻。
走进新时代,水源地开始发生裂变。除为3眼自备井保留了必要的面积外,其余的土地都与开发商携手盖起了商品楼。伴随时光流逝,水源地水井的出水量,也日渐减少。水井的深度逐步掘进到近300米深。到2007年,3眼井中只有一眼能基本保持正常出水量。
为了保证自备井的正常使用,需定期对水井进行体检,把井内的无缝钢管拔出来。我在物业公司任职时,曾进入水源地,见证了拔井的全流程。
拔井,就是把井内输水钢管,一节一节拔上来。这既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更要确保安全。我们首先在水井上方架起三脚架,固定好滑轮,检查起吊用的钢丝绳是否合格。在起吊的过程中,须拴牢每节无缝钢管,这些钢管每节有2000mm多长、内径250mm左右。施工过程中,要做到平稳起吊,确保安全拆解水管连接处的螺栓。拆下来的水管要规范摆放,逐一进行检查。发现有破损的,根据情况修复或更换。为了加快工作进度,保障工作质量,拔井负责人都要给工作人员安排工作餐,并且要尽量保证餐食的品质,以示对工人和这项工作的重视与关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三供一业”的整体移交,我们厂的水源地已荡然无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相关条款,我们厂的自备井被封闭了,这也结束了我们厂用水不花钱的历史。
如今,我们厂的内部管网与太原市自来水管网已融为一体。水源地、自备井均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时代舞台。
尽管已多年吃不到自备井的水了,但每当走过水源地旧址时,我总还会忍不住投去怀念和留恋的目光,想想数十年来,这里曾经有过的那些风光,曾经忙碌过的身影,以及那些汩汩清泉为工厂的生产、职工的生活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解延忠(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