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一位女士因吃了隔夜西瓜被紧急送医,全身酸痛、恶心呕吐,甚至意识模糊。医生检查后发现,罪魁祸首是李斯特菌引发的颅内感染。
一个看似平常的隔夜西瓜,怎么会引发这么严重的问题?这个夏天还能好好“吃瓜”吗?7月30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冰箱杀手”李斯特菌
说起李斯特菌,很多人可能没听过,但它的“杀伤力”可不小。公认的研究结果表明,李斯特菌最特殊的本事是高度耐寒,哪怕在-20℃的冷冻室里也能长期存活,所以被称为“冰箱杀手”。冰箱的低温环境(通常2-4℃)不仅冻不死它,反而成了它“潜伏”的温床。大多数人感染后可能只是拉肚子、发烧,忍几天就好了。但对几类人群来说,风险会急剧升高:孕妇、新生儿;65岁以上的老人;免疫力较弱的人(比如正在化疗、长期服用激素的人)。一旦感染,李斯特菌极易躲过免疫系统监管,入侵中枢神经或扩散至全身器官。后果极为凶险:高烧、剧烈肌肉酸痛、意识模糊、肢体抽搐,严重时可致命。
李斯特菌为何偏爱夏季?
为啥夏天更要防李斯特菌?李斯特菌感染全年散发,但夏季(6月-9月)感染风险显著攀升。专家表示,这是因为李斯特菌虽然耐冷,但其实更爱“温热”。它最适合繁殖的温度是30℃-37℃,而夏天室内温度刚好接近这个范围,加上潮湿,简直是它的“舒适区”。
另外,夏天大家爱吃冷藏即食食品(比如冷切肉、沙拉、冰淇淋),也更依赖冰箱存食物,这些都让李斯特菌有了更多“作案机会”。
从以往报道来看,以下5类冷藏食品最容易被它污染。冷藏即食肉类:比如冷切肉、火腿、香肠、三明治、寿司等。哪怕是真空包装,李斯特菌在无氧环境里也能活,千万别觉得“密封就安全”。
预加工食品:预切水果、凉拌菜、即食沙拉等。可能因为加工时刀具不干净,或果蔬没洗干净(土壤里的李斯特菌可能污染果蔬),导致带菌。
乳制品:未经巴氏消毒的牛奶、软奶酪、机打冰淇淋等。尤其是未经消毒的乳制品,李斯特菌污染风险更高。
生鲜食品:生肉、鸡蛋、生鱼片等。这些食物本身可能携带李斯特菌,若和其他食物混放,还可能交叉污染。
冷藏过久的食物:比如放了超过1天的剩菜剩饭。哪怕看起来没坏,也可能藏着大量细菌。
夏季“吃瓜”安全指南
近日,山西省市场监管局发布西瓜消费提示。其中,重点提醒消费者要正确存放。西瓜保存不当容易滋生细菌或口感变差,需区分完整西瓜与切开西瓜的保存。对于完整西瓜,常温下可置于阴凉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在适宜条件下,可存放1-2周。完整的西瓜,也可放入冰箱冷藏,但不宜低于8℃,过低温度会导致冷害,冷藏保存不超过3天。
切开的西瓜,吃剩的部分立刻用干净、质量好的保鲜膜紧密包裹,尽量减少果肉与空气接触的面积。确保保鲜膜贴合果肉表面,不留空隙,尽快放入冰箱冷藏室,冷藏室温度保持在4℃或以下。最佳在12小时内吃完,最长不超过48小时(2天),且需切除表面1厘米果肉。从冰箱取出后,先闻气味,若有酸味、酒味等异味;观察瓜瓤,若出现稀汤样、发黏、明显变色(非正常褪色),绝对不可食用,表明已腐败变质。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郭卫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