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子夜

在母亲的岁月年轮里触碰民族的文明香火

  在太行山脉与黄河水脉交织的褶皱里,生长着一种红茎绿叶的野菜,它无需沃土甘霖,在断墙残垣间倔强生长,用其饱满的汁液滋养过无数饥馑岁月。山西作家管喻将自己的散文集便命名为《马齿菜》,恰似在母亲布满皱纹的人生版图上,掘出一口永不干涸的精神深井。这部三十万字的散文集,以六十七则生活片断构筑起一座记忆圣殿,让一位九旬母亲的生命年轮,在文字的雕琢中显影为三晋大地上的一幅道德图腾。
  在《偷苜蓿》的月光下,少年“管喻”的衣襟兜着生存的重量,每一片苜蓿叶都折射着农耕文明与天灾人祸的永恒博弈。《浆线杆》中缠绕的棉线如同生命的DNA螺旋,将“晴耕雨织”的生存智慧编织进家族血脉。《着火的棉裤》里跳动的火苗,既灼烧着物质匮乏的疼痛,也照亮了母亲“新三年旧三年”的朴素生存哲学。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场景,实则是解码中华文明基因的“文字活化石”。
  作者以田野考古般的精确,复原了“盘锅头”的砌筑工艺、“腌咸菜”的时令讲究、“绾布扣”的针法口诀。这些即将消逝的生活技艺,在母亲布满老茧的指缝间流转成文明的密码本。当工业文明的流水线碾碎手工的温度,这些浸润着汗渍盐分的记忆切片,成为对抗文化失忆的珍贵样本。
  在《煤油红薯》的焦香与《酸菜忆》的发酵气息中,苦难被酿成精神的醇酒。母亲用“披好人皮”的质朴教子哲学,将生存的艰辛转化为道德的淬炼场。这种将物质困顿升华为精神修行的生存智慧,恰似马齿菜在贫瘠中积蓄甜汁的生命本能。
  作家整理出的母亲的“娘语择录”如同散落民间的《道德经》,“人皮难披,人头难顶”的俗语里,包裹着儒家修齐治平的人格理想。这些从三晋大地黄土地里生长出的民间训诫,比“经史子集”更鲜活地延续着文明的香火。在《说媒》的人情往来与《看戏》的忠孝教化中,母亲扮演着最接地气的文化传灯者形象。《盖房》时的邻里互助、《拾麦》时的童蒙教化,构建出传统社会的道德生态系统。母亲既是这个系统的维护者,也是其精神内核的活态呈现。当“万能药”的偏方治愈身体病痛,“月亮谣”的吟唱抚慰心灵创伤,我们看到了乡土中国自我修复的强大文化基因。
  在数字记忆席卷全球的今天,《马齿菜》的手工叙事具有文化传承抢救的紧迫性意味。当“机杼声”成为博物馆的电子拟音,当“皂角”被工业洗涤剂取代,管喻用文字的经纬重新织就记忆的土布。这种写作本身就是对文化根脉的扦插育苗,让濒临断裂的传统在文学叙事中重生。
  作家将个人记忆提炼为集体记忆的标本。从《白衬衣白球鞋蓝裤子》的物质匮乏到《金镯子》的情感寄托,每个物象都是打开时代记忆的钥匙。这种“以物观史”的叙事策略,让私人记忆获得公共历史的阐释空间,个体的生命经验升华为民族的精神年鉴。
  在代际记忆断层日益加深的当下,《马齿菜》搭建起双向的记忆通道。年轻读者从中窥见祖辈的精神原乡,年长读者藉此打捞散落的记忆碎片。这种跨时空的情感共振,让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的冰冷展品,而是流动在血脉中的生生不息的文明基因。
  合上这本沾满黄土气息的散文集,窗外的霓虹仿佛幻化成了母亲守着的那盏煤油灯的光晕。作家管喻用六十七则故事编织的记忆箩筐,盛装的不仅是母亲李俊英的生命印记,更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文明香火。当城市化进程不断铲除文化的根系,《马齿菜》的存在证明:只要还有一个母亲的故事在流传,文明的基因就不会突变。这部用孝心与良知写就的“民间道德经”,既是献给所有中国母亲的思恩曲,更是唤醒文化自觉的晨钟。

□董江波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30期

  • 第2025-07-29期

  • 第2025-07-28期

  • 第2025-07-25期

  • 第2025-07-24期

  • 第2025-07-23期

  • 第2025-07-22期

  • 第2025-07-21期

  • 第2025-07-18期

  • 第2025-07-1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