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国博弈的阴影笼罩全球,两个小国却在国际舞台上打出了令人瞠目的外交组合拳——阿塞拜疆以“硬刚”姿态挑战强邻,卡塔尔则化身全球冲突的“首席
调解员”。它们正用截然不同的方式,重新定义小国生存法则。
阿塞拜疆:能源利剑破僵局
近日,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与亚美尼亚总理帕希尼扬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了没有俄罗斯参与的直接会晤。与此同时,2024年12月一架阿塞拜疆航空公司客机在哈萨克斯坦西部坠毁后,阿塞拜疆与俄罗斯关系每况愈下。到最近因两名阿塞拜疆公民在俄罗斯羁押期间死亡,两国陷入了全面的外交危机。
阿塞拜疆地处欧亚大陆交界的高加索地区,有着复杂的地缘安全环境,历来是大国竞争的必争之地。近年来,阿塞拜疆外交日渐活跃,展现出明显的“小国大外交”特征。阿塞拜疆领导人阿利耶夫在大国之间“合纵连横”,在地缘危机中“左右腾挪”,帮助阿塞拜疆不仅实现了能源出口的多元化,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国家实力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困扰其多年的纳卡地区归属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阿塞拜疆的“小国大外交”虽然吸引眼球,但其影响仍然有限。阿塞拜疆的外交成果是否能够持续还受制于诸多变量:能源红利的可持续性、与亚美尼亚和解进程的前景,以及俄与西方关系的走向如何。
阿塞拜疆自独立以来,在处理与大国关系上较为谨慎,坚持多元平衡的大国外交,奉行中立的安全政策、开放的经济政策和多元的文化政策。
阿利耶夫政府积极发展与美国、中国和欧洲等的战略伙伴关系,积极支持美国的阿富汗反恐行动,先后加入了北约的“和平伙伴计划”和欧盟的“东方伙伴关系计划”,支持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目前,在能源、物流和基础设施方面吸引了美国、英国、土耳其和中国等国投资。
手握丰富油气资源的阿塞拜疆,深谙能源即话语权。当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欧洲急切寻求俄气替代品时,阿利耶夫政府敏锐抓住机遇——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管线应运而生,一举将阿塞拜疆天然气送入欧洲心脏。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盟加速“去俄化”,阿塞拜疆借势成为欧洲能源安全的新支柱。
能源财富转化为军事底气。经济规模达邻国亚美尼亚3倍的阿塞拜疆,与土耳其结成“一个民族,两个国家”的军事同盟。2020年,在土耳其支持下,阿军发动44天闪电战,夺回被亚美尼亚控制近30年的纳卡地区大部。2023年秋,阿塞拜疆最终完成纳卡全境控制,用实力终结了这块心病。
如今,摆脱安全桎梏的阿塞拜疆开始主动出击。2024年7月,阿亚领导人绕过俄罗斯在阿布扎比直接会谈,“去俄罗斯化”的地区安全架构初现端倪。阿利耶夫更罕见公开批评俄罗斯,甚至呼吁乌克兰“永不向占领者妥协”。在全球进入“大国竞争”的时代背景下,阿塞拜疆通过精准的战略定位和灵活的外交操作,确实在特定领域撬动了远超自身体量的影响力。但其战略天花板也显而易见——一旦大国博弈进入零和阶段,小体量国家的战略回旋空间将不可避免地被挤压。对于阿塞拜疆来说,如何在保持战略自主的同时,避免成为新冷战的前沿阵地,才是未来必须谨慎面对的核心挑战。
卡塔尔:危机旋涡中的外交超导体
与阿塞拜疆的锋芒毕露不同,卡塔尔选择了一条“柔道外交”之路。
卡塔尔是一个拥有穷国心态的富国,一个保持弱国警觉的强国。作为一个动荡地区的国家,并被沙特、阿联酋和伊朗等国所包围,卡塔尔注重外交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弱势地位。这个坐拥天然气财富却仅有300万人口(其中卡塔尔公民仅占13%)的小国,将“全球调停者”刻入了国家基因——2003年宪法明文规定其外交核心是“促进国际争端和平解决”。
截至2025年7月,卡塔尔正在参与大约十项斡旋活动,其中一些在多哈进行,另一些在国外进行。6月27日,卡塔尔官员在华盛顿特区出席刚果(金)与卢旺达的和平协议签署仪式,该协议是卡塔尔今年早期协调谈判的成果。“每当发生冲突,你就会看到我们。”卡塔尔外交国务大臣兼首席调解人穆罕默德·胡莱菲道出这个袖珍大国的雄心。引导人们“坐到谈判桌前”。
卡塔尔正成为一个新的重大地缘政治谈判场所,而之前这种谈判都在日内瓦和奥斯陆进行。自去年10月以来,这个国家作为全球中间人的付出终于得到回报。卡塔尔长期以来与美国和哈马斯都保持着密切关系,因此成为停火谈判以及有关援助和撤离伤员谈判的中心。随着冲突蔓延至更广泛的中东地区并涉及美国,卡塔尔的斡旋行动已从提升自身安全的战略发展成支撑全球安全的作用。
作为小国,卡塔尔的身份在很大程度上由当权者定义。2021年,卡塔尔埃米尔谢赫塔米姆·本·哈马德·阿勒萨尼在接受采访时称卡塔尔有双重角色:“能源提供者与和平促进者”。前者是天然财富,而后者则是国家孜孜以求的选择。
卡塔尔并非寻求投资机会、原材料获取渠道,亦非在协议达成后的局势中拥有发言权。一名近期参与卡塔尔调解进程的消息人士表示,卡塔尔不向有关各方索取任何东西。另一位相关人士也表示认同:“他们只想被认可为局中人。斡旋的成果——确立地位和互信,进而加深国际影响力和关系——才是真正的奖励。”
负责处理全球危机的高层团队规模很小,一辆SUV就能装得下。团队成员包括埃米尔谢赫塔米姆·本·哈马德·阿勒萨尼、首相兼外交大臣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赫曼·阿勒萨尼,以及负责调解、争端和冲突解决的外交国务大臣胡莱菲。据一名熟悉谈判安排的人士透露,埃米尔经常亲自打电话给领导人,说服他们开始调解进程。
桑瑟姆·米尔顿是一本关于卡塔尔如何崛起为冲突调解者的新书的合著者。他说:“卡塔尔人在不同的节点扮演不同的角色。”他认为卡塔尔的第一个角色是中间人:利用自身能力与各方沟通,在势不两立的对手之间传递信息。第二个角色是说服者:说服人们走到一起,最终达成协议。第三个角色是推动者:接待各方,并提供其他服务。一名了解谈判过程的消息人士称,一旦坐到谈判桌前,卡塔尔调解人员通常会在谈判团队之间传递信息时进行巧妙处理和重新组织,淡化挑衅性措辞或不合理要求。
编后
小国大棋局的生存法则
无论是阿塞拜疆的“能源开路+武力破局”,还是卡塔尔的“中立平台+信任背书”,两大案例揭示小国生存新逻辑:
资源杠杆化
油气财富成为阿塞拜疆破局的地缘筹码。
定位极致化
卡塔尔将“调停者”角色发挥到战略级高度。
外交主动化
两国均拒绝被动等待大国安排。
当大国博弈陷入零和,小国的腾挪空间将被急剧压缩。正如阿塞拜疆的能源红利受制于国际价格波动,卡塔尔的调停成效取决于大国是否买账。它们的探索证明:在21世纪地缘政治中,小国未必只是棋子——只要找准支点,同样能撬动远超体量的影响力。
阿塞拜疆以油气为剑、借土耳其为盾,硬生生劈开地缘困局;卡塔尔用宪法铸就调停基因,把危机变机遇。当世界陷入大国对峙的“新冷战”前夜,它们的突围证明:国家力量从不由面积决定。真正的权力,源于对自身优势的极致运用。
据环球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