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教育

高一在即,这份指南帮你“无缝衔接”

  进入8月末,各类高中学校陆续开学。对于准高中生而言,初中到高中的跨越,不仅是校服尺码的变化,更是知识难度、学习逻辑、心理状态的“断层式升级”。为帮助学子平稳度过这一关键期,山西晚报·山河+记者专访了多位老师和准高中生的暑假生活,从暑假复盘、学习转型、节奏调整、心理建设、生活适应五个维度,形成这份兼具实操性与指导性的衔接指南。
  暑假总结:从“无序放松”到“有序衔接”
  “这个暑假我做了三件事:用思维导图梳理完初中物理力学体系,读了《红楼梦》前20回并写了3篇读书笔记,跟着爸爸学会了做西红柿炒鸡蛋。”太原市三十六中初中毕业生刘梓墨的暑假“成绩单”,在朋友们眼中堪称“衔接范本”。他的物理笔记上,不仅标注了初中“浮力公式”的适用条件,还贴了一张便利贴:“高中会学‘阿基米德原理的延伸应用’,此处需重点关注”。
  暑假的“质量”,直接决定衔接的“起点”。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走访多位学生和家长发现,约65%的准高中生暑假处于“放养状态”,日均使用电子产品超6小时;35%的学生则进行了“梯度规划”,在休闲中融入知识梳理、能力储备等内容。两种选择,开学后呈现明显差异。
  太原市常青藤中学初中毕业生郝紫涵的经历颇具参考性。7月,她用两周时间完成“初中知识扫雷”:将数学错题按“代数、几何”分类,发现自己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上存在漏洞,便集中练习了15道同类题;8月,她没有急于预习高一课程,而是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观看了高中语文老师讲解的《乡土中国》导读课,“老师说这本书会贯穿高一必修上册,提前了解能减少开学后的陌生感。”更意外的是,她在社区组织的“准高中生交流会”上认识了5位同校升学的同学,“现在每天在群里讨论问题,感觉开学后不会那么孤单。”
  与之相对,部分学生因暑假“过度放纵”陷入被动。“整个7月都在打游戏,8月下旬才发现初中英语单词忘得差不多了,现在越背越慌。”太原市某中学毕业生李思蘅坦言,这种“临时抱佛脚”让他对开学充满焦虑。对此,太原市五中高中部资深班主任张海波指出:“暑假不是‘学习真空期’,而是‘能力缓冲带’。既不必提前学完高一课程造成‘课堂倦怠’,也不能完全搁置学习导致‘知识断层’,理想状态是‘温故+知新+拓展’的三维平衡。”
  学习方式:从“被动灌输”到“主动探究”
  “初中靠‘题海战术’能考高分,高中可能越刷题越迷茫。”这是太原市五中资深班主任张海波老师的忠告。他从教20年,发现约70%的学生适应不良,根源在于学习方式未能从“机械记忆”转向“逻辑建构”。
  “初中课堂,老师会把知识点拆成‘碎片’反复讲;高中课堂,老师更注重知识的‘串联性’,一节课可能从‘函数定义’跳到‘实际应用’,跟不上逻辑就会掉队。”张老师举例,讲“集合”概念时,初中可能只要求“记住定义”,高中则会延伸到“集合与函数定义域的关系”,“如果只抄板书不理解逻辑,做题时就会‘卡壳’。”
  他建议学生采用“三色笔记法”:黑色记知识点,红色记逻辑关系(如“因为……所以……”“由此推出……”),蓝色记疑问点,“课后30分钟内用思维导图梳理逻辑链,效率比熬夜整理高3倍。”
  在作业方面,也是要有从“完成任务”到“深度学习”的转变。“初中作业多是‘知识再现’,比如默写古诗文;高中作业多是‘知识迁移’,比如用古诗文分析现实问题。”山西省实验中学高中语文老师李娟强调,高中作业要“少而精”,“一道题做透比10道题泛做更有效。”她建议学生给作业“分层”:基础题确保“会做+做对”,中档题追求“一题多解”,难题可“标记后请教”,“别因一道难题耽误整体进度。”
  此外,复习方面也讲究一定的学习方法,注意从“考前突击”到“每日复盘”的转变。
  “初中考前背三天书能考80分,高中这样做可能只考50分。”张老师指出,高中知识呈“螺旋式上升”,比如数学“函数”会贯穿高一至高三,需要“每日积累+每周梳理”。推荐“10分钟复盘法”:睡前用10分钟回忆当天知识点,用“关键词+逻辑图”在脑海中“过电影”,“比考前突击效率高得多。”
  学习节奏:从“慢节奏”到“快节奏”
  “高中课程表像‘满汉全席’,每天8节课+早晚自习,比初中多了近一倍内容。”这是准高中生的普遍感受。如何在“快节奏”中保持从容?名师与学子的经验值得借鉴。
  “高一课程虽多,但‘主副科’有侧重:语文、数学、英语每天1—2节,政史地、理化生每周2—3节。”李娟老师建议,主科当天消化,副科“抓大放小”,“比如历史课讲‘辛亥革命’,当天记3个关键人物和事件,周末用时间轴串联,比逐字背诵效率高。”
  “初中作业1小时写完,高中可能要3小时,必须学会‘取舍’。”开学高二的陈雨桐在老师指导下调整策略:“先做数学、物理(理科需要集中精力),再做语文、英语(文科可碎片化完成),最后攻难题,现在能在晚自习前完成80%作业。”她还补充:“作业不是‘必做题’,而是‘诊断工具’,通过错题发现薄弱点,比盲目刷题更重要。”
  此外,利用“碎片化时间”对于高中生来说也非常值得重视。“课间10分钟、放学路上,都是‘隐形学习时间’。”陈雨桐用“口袋笔记本”记英语单词,“排队打饭时看两个,一周能积累50个。”
  心理准备:从“佼佼者”到“追赶者”
  “初中我是班级前5名,高一第一次月考掉到20名,感觉自己‘很失败’。”这是很多准高中生的“心理落差”。对此,太原岸上青少年心理咨询师王凯然指出:“高中是‘新赛道’,初期排名波动是正常现象,关键是建立‘成长型思维’。”
  “高中同学来自不同学校,优秀的人很多,不必因一次考试否定自己。”王凯然建议每天记录“3个小进步”,比如“今天听懂了化学方程式配平”“背会了5个英语单词”。林浩就是这样调整的:“第一次月考后,我不再和别人比,而是和自己比,发现‘这周比上周多对了3道题’,慢慢找回了信心。”
  “不是所有学科都要顶尖,找到优势学科很重要。”刘梓墨坦然接受自己“语文弱、物理强”,“我每天多花20分钟背古诗,但不逼自己和语文学霸比,把更多精力放在物理竞赛准备上,整体成绩反而更稳。”
  此外,学会“求助”也是一门准高中生必备技能。“遇到难题不敢问老师,怕被说‘笨’;不想跟父母说,怕他们担心。”这是很多学生的误区。李娟老师强调:“高中老师最喜欢‘爱提问’的学生,因为提问代表‘在思考’。”陈雨桐曾因文言文看不懂偷偷哭,后来鼓起勇气问老师,“老师不仅没批评我,还专门给我画了‘文言实词思维导图’,现在文言文阅读正确率提高了不少。”
  生活节奏:从“依赖管理”到“自主规划”
  高中生活不仅是学习,还有住校、社团、人际交往等新课题。“生活适应不好,会直接影响学习状态。”张海波老师说。
  对于住校生而言,提前练习“生活技能”很有必要。“初中住家,衣服妈妈洗;高中住校,第一次洗衣服用了半小时。”太原市某私立中学住校生吴彤的经历很典型。建议提前练习叠被子、整理衣柜、简单洗衣,“这些事熟练了,能节省很多时间。”吴彤现在用“收纳盒”分类放文具,“找东西不用翻来翻去,早晨能多睡5分钟。”
  “高中社团太多,动漫社、辩论社、机器人社……容易让人眼花缭乱。”张海波老师建议选择1—2个真正喜欢的,“比如喜欢写作就选文学社,喜欢运动就选篮球队,别因社团占用太多学习时间。”
  而在人际交往方面,学生们要主动“破冰”,别怕“出糗”。“开学第一天,我坐在座位上不敢说话,午饭一个人吃。”陈雨桐的“社交尴尬”很常见。其实,大家都在适应新环境,主动一点就能打破僵局:比如对同桌说“这道题你会吗?”借块橡皮。“我主动问后桌女生‘英语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哪页’,后来发现她也喜欢打羽毛球,现在我们经常一起讨论题目。”陈雨桐笑着说。
  王凯然老师最后总结:“衔接不是‘冲刺跑’,而是‘持久战’。初高衔接,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任务,而是‘循序渐进’的长期适应。从暑假的‘蓄力’到课堂的‘转型’,从节奏的‘调整’到心态的‘重塑’,每一步都需要耐心与智慧。愿准高中生们在新的旅程中,既不畏惧挑战,也不盲目焦虑,用从容的心态、科学的方法,开启属于自己的高中新篇章。”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田晓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8-15期

  • 第2025-08-14期

  • 第2025-08-13期

  • 第2025-08-12期

  • 第2025-08-11期

  • 第2025-08-08期

  • 第2025-08-07期

  • 第2025-08-06期

  • 第2025-08-05期

  • 第2025-08-0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