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山河+讯(记者 孙轶琼)日前,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山西昔阳胡窝路金代壁画墓发掘资料,该墓具有典型的宋辽金文化特征,对研究宋辽金文化传承、交流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该墓葬发现于2020年5月,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胡窝路南侧山前坡地的一建筑工地内。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昔阳宋金文化博物馆配合下,对该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墓葬除墓顶局部被破坏外,其余保存完好。
该墓葬为八边形仿木构砖雕壁画墓,由墓道、墓门、甬道、主室、耳室组成。墓内夫妇对坐图、假门窗等壁面装饰是北方地区典型的宋元时期墓葬风格。墓室内壁采用砖雕和彩绘壁画相结合装饰手法,墓壁上方绘四神与二十八星宿是当地及周边地区宋辽金墓葬的常见元素。
该墓室内的壁画内容丰富多彩。墓室西南壁,紧贴两侧立柱围合成画框,内绘鞍马备行图。两匹鞍马居中站立,颈下悬大红缨,马背褐色马鞍,络头、缰、马镫、障泥等器具,六名男性仆从从旁站立,画面中人与马匹均朝向甬道口方向。西北壁,绘制有夫妇对坐宴饮图。夫妇二人居中斜向对坐于高背椅上,椅背两端勾角,搭红色椅披,二人之间置四腿长桌,桌面并排摆放两列茶食,从内到外分别为桃子、茶盏、包子,食物每盘各三个,茶盏下有盏托。女主人高髻束巾,上身着红色直领对襟褙子,下着白色长裙,双足踩于矮凳上,双手笼于袖中自然下垂置于腹部,面部有皱纹,显苍老。男主人头戴黑色巾帽,着灰色圆领长袍,双足踩于矮凳上,双手笼于袖中自然下垂置于腹部,面部有皱纹、髭须,显苍老。东北壁画面主题还是夫妇对坐宴饮图。画面内容与西北壁的一幅基本一致,略有不同的是女主人着浅色交领短袄白色百褶裙,且男、女主人面部皱纹较少更显年轻。东南壁壁面,绘制有肩舆出行图,肩舆内侧分两排站立十一人,均为男性侍从,头戴黑色交脚幞头,着圆领窄袖袍,束腰,长裤,双手交握于胸前。肩舆外侧绘两妇人及一黑犬,两妇人相向而立,头绾发髻垂于脑后,着袄裙,左侧妇人袄浅色,身体微前倾,双手展开前伸,右侧妇人袄红色,双手捧物,身体微前倾,黑犬位于妇人左侧,似在奔跑玩耍。
或许你会好奇,同样是夫妇对坐图,为何有年龄之分?据考古工作人员介绍,在同一墓中同时绘有多组夫妇对坐图的还见于山西闻喜下阳村金墓、山西长子小关村金墓等,多组夫妇的外貌明显有年龄差异,应该代表同墓埋葬的为家族内多代夫妇。此外,墓内还埋藏有一桌二椅,且实物保存完好,这在当地同时期墓葬中并非常见,尤其是棺床前随葬的木质一桌二椅与壁画内墓主夫妇宴饮图的空间设置一致,有祭祀之意。
从该墓葬发掘情况来看,具有宋辽金的文化元素,尤其具有突出的辽宋风格,结合昔阳地区先后被北宋、金统治的历史背景,以及目前可以对比的拥有纪年的有关墓葬来看,该墓约在金代中期或更早。据相关考古工作人员介绍,该墓葬营造的复杂程度,砖雕彩绘的精美程度以及壁画中所反映的鞍马、肩舆出行等内容来推测,墓主为经济富足的地主阶层,且该墓在反映宋辽金彼此融合、影响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有突出的价值,对研究宋辽金文化传承、交流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