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是“一城阳光,泉漾太行”的瑰丽画卷,它正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雄踞要塞的天下第九关娘子关,传颂着忠义故事的藏山,书声琅琅的冠山书院……共同勾勒出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百团大战的主战场之一,红色基因早已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这里既有刻花瓷、砂器等传统工艺的匠心传承,又有石评梅的才情风骨和刘慈欣的科幻世界,传统与现代在此交相辉映。行走三晋大地,阳泉的独特魅力令人沉醉。近年来,阳泉市委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将参加本届文博会作为展示城市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本次文博会阳泉展区,以“文韵、如画、红色、技艺、活力”五大主题精心布局,全方位展现阳泉深厚的文化底蕴、宜居的城市环境、感人的红色历史、精湛的非遗技艺和蓬勃的数智产业,旨在让每一位观众都能感受到阳泉文化发展的丰硕成果。
“文韵阳泉”书写“文献名邦”美誉
诗词中的阳泉,穿越古今。元代元好问途经大阳泉村时曾感怀:“见说阳泉好春色,野夫乘兴欲东来。”明代乔宇寻访娘子关瀑布泉时赞叹:“石乳不通沧海底,浪花高叠翠峰闲。”近代郭沫若夜宿阳泉时惊叹:“飙轮迎月入阳泉,灯电照明半壁天。”文物里的阳泉,熠熠生辉。在全国现存最早的武庙建筑——阳泉关王庙感受唐宋遗风,在藏山祠聆听藏孤救孤的忠义传奇,在冠山书院接受圣贤教诲,“文献名邦”的美誉在三晋大地愈发闪亮。乡村里的阳泉,乡愁绵长。漫步石评梅故居小河村,探访千年古村大汖村,品味漾泉故里大阳泉村,慢跑长城脚下的娘子关村,处处都是家的味道。
“如画阳泉”留存秀丽“泉美印象”
阳泉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达28.5%,是一座山水相依的宜居之城。这里的山,雄奇壮美。狮脑山、藏山、雁子崖、十八盘尽显太行雄姿,翠枫山绿意盎然,红岩岭丹霞奇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万物和谐共生。这里的水,温婉动人。北有四季流淌的大汖温泉,南有中国北方最大的岩溶泉——娘子关泉,桃河、滹沱河、温河、绵河穿城而过,碧波荡漾,水韵悠长。
“红色阳泉”追忆烽火峥嵘岁月
近代风云际会,从平定发端的保矿运动席卷全省,轰动全国,谱写了维护国家主权、保护民族权益的爱国壮举。抗日烽火中,阳泉作为百团大战主战场之一,七亘大捷、狮脑山鏖战、血战磨河滩等战役可歌可泣。如今,狮脑山上的百团大战纪念馆静静矗立,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丰碑。1947年5月,阳泉解放建市,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78载春秋,见证的不仅是城市的发展,更是一部党领导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生动史诗。
“技艺阳泉”诉说技艺百年传承
在泥与火的淬炼中,阳泉的刻花瓷、砂器等国家级非遗技艺薪火相传,平定紫砂焕发新生,莹玉陶瓷“春碗”连续多年入选央视春晚文创产品。在味与养的融合中,三八席、连翘茶、黄瓜干、桃仁月饼等地方美食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了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在雅与俗的交织中,剪纸、刺绣、布老虎等非遗产品丰富着百姓生活,通过家庭制作、集中售卖等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非遗力量。
“活力阳泉”描绘转型发展新画卷
新时代的阳泉,改革活力持续迸发。电影《银圆山庄》、晋剧《铸城》、广播剧《矿山华佗》、情景剧《遇见娘子关》等文艺精品百花齐放。文艺志愿者深入基层,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旅+百业”深度融合,赋能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桃河市集”“娘子关半程马拉松”等品牌活动轮番登场,刘慈欣故乡科幻文化活动周引人注目。开放的阳泉正以自信姿态走向世界。
本次文博会阳泉展区设计遵循三大原则:一是通过多种形式展示文化资源和发展成果;二是突出“中共创建第一城”红色主题;三是集中展示砂器陶瓷等非遗技艺和创新产品。展会期间,阳泉还将推出现代晋剧《泥火情》演出,以国家非遗“平定砂锅”为载体,讴歌工匠精神。非遗传承人还将现场展示制作技艺,让观众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温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