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社会直通车

本报记者走访平定3处革命遗址

回望抗战烽火 见证老区涅槃路

  • 平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

  • 药岭寺八路军利华制药厂纪念馆。

  • 七亘大捷遗址。

  •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硝烟虽散,记忆永存。在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伟大抗战中,地处太行要冲的阳泉市平定县曾历经烽火淬炼。作为正太铁路沿线的重要战场,这里见证了七亘大捷的智慧、百团大战的壮烈,也铭刻着无数军民同仇敌忾、血战到底的不屈精神。那些浸透热血与信念的记忆,在平定大地上铸就了永恒而深刻的抗战丰碑。
      8月13日,在阳泉市平定县新闻中心组织的“回望抗战烽火见证平定蝶变”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采访活动中,采访团走访了平定县三处革命遗址——药岭寺八路军利华制药厂纪念馆、平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和七亘大捷遗址。这些历经沧桑的红色遗址,不仅承载着平定军民的抗战历史,更凝聚着穿越时空的不屈民族精神。站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触摸历史,聆听讲解员深情讲述,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无不让人心潮澎湃,也让我们在回望中更清晰地感受到这片热土从浴血奋战到涅槃重生的深刻轨迹。
      1 药岭寺八路军利华制药厂纪念馆
      从“制药救国”到产业传承
      药岭寺八路军利华制药厂纪念馆位于平定县张庄镇药岭山,1986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馆内陈列130余幅历史图片与资料,记录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红色制药史。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东渡黄河,建立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然而,由于日军严密封锁,药品供应极度困难。1939年,八路军前总卫生部部长孙仪之传达上级指示,要求自力更生生产药品,以保障军队和群众需求。于是,前卫制药所在潞城南村成立,后与一二九师制药厂合并,1941年正式组建“第十八集团军野战卫生部卫生材料厂”。1942年,为扩大生产规模,药厂改名为“利华药厂”,寓意“有利中华”。毛泽东曾题词:“制药疗伤,不怕封锁,是战胜敌人的条件之一。”
      在太行山区,利华制药厂克服重重困难——没有厂房,借用民房、庙宇;没有设备,使用老乡的铁锅、石碾;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就以《本草纲目》为基础,向民间中医请教。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药厂成功研制出多种中药制剂,包括中国第一支“柴胡注射液”,成为抗战时期重要的药品供应基地。
      1946年,利华药厂迁至平定药岭山,后因解放战争需要,部分人员南下组建了武汉制药厂和开封制药厂,成为新中国医药工业的重要基石。1949年,药厂迁入北京,发展为北京制药总厂,后改制为“双鹤药业”,至今仍是国内知名药企。
      展厅内,一张泛黄的《新华日报》(太行版)报道了药厂发明的注射液,而“康福那星”针剂更被收藏于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这些珍贵的实物,见证了抗战时期医药工作者的智慧和勇气。
      昔日为打破封锁而生的“红色药厂”,其自力更生、科技报国的精神,早已融入平定的血脉。近年来,平定积极发展现代医药健康产业,依托丰富的药材资源和工业基础,续写着“有利中华”的新篇章。利华制药厂的创业史,成为激励本土企业创新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2 平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
      从抗战热土到乡村振兴
      平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位于平定县东回镇,记录了平东军民在党的领导下浴血抗战的峥嵘岁月。
      1937年10月,为抵抗日军侵略,平定县被划分为路北、平东、平西三部分,分别归属晋察冀和晋冀鲁豫边区。平东地势险要,是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北部屏障,也是“百团大战”的重要战场之一。1940年,朱德、彭德怀发布《百团大战预备令》,平东军民配合八路军主力,成功拔除日军多个据点,给予敌人沉重打击。
      然而,日军随后展开疯狂报复,制造了多起惨案。纪念馆内,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照片,记录着日军的暴行,也映衬着平东军民的顽强不屈。
      在抗战英雄谱中,平定的赵亨德尤为耀眼。1945年,他在一次伏击日军军列的战斗中,右臂负伤仍奋勇冲锋,最终活捉日军高级将领铃木川三郎(日本天皇外甥)。日军曾企图用1000支步枪和10万发子弹换回铃木,却未能得逞。战后,铃木接受反战教育,回到日本后积极揭露军国主义罪行。
      遗憾的是,1947年,赵亨德在解放平定的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5岁。他的遗腹子几个月后才出生,英雄的血脉延续,而他的事迹至今仍在太行山间传颂。
      昔日硝烟弥漫的平东抗日热土,如今已是平定县谋求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的重要区域。东回镇等地依托红色资源和生态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赵亨德等先烈用生命捍卫的家园,正焕发出勃勃生机。英雄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平东人建设家乡、守护和平。
      
    3 七亘大捷遗址
      从“经典战例”到文旅新途
      七亘大捷遗址位于平定县东回镇,是八路军129师在抗战初期创造的经典伏击战例。
      1937年10月,日军企图沿正太铁路西进,进攻太原。刘伯承率129师386旅在七亘村设伏,利用地形优势,两次成功伏击日军辎重队,歼敌400余人,缴获大量物资。这一战例被列入军事教科书,成为“重叠伏击”战术的典范。
      遗址现场,当年的战壕、弹坑依稀可见,仿佛仍能听到震天的喊杀声。讲解员介绍,七亘大捷极大鼓舞了华北抗战士气,展现了八路军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
      昔日的决胜战场,如今已成为集革命教育、红色旅游、生态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七亘大捷遗址作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和青少年前来参观。纪念馆内陈列着战斗实物、地图和影像资料,生动再现了这场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当地不断深入挖掘七亘大捷的文化价值,让红色资源“活”起来,带动了周边乡村的发展和村民增收。战火锤炼出的智慧与勇气,正转化为推动老区振兴发展的新动能。
      
    4 烽火淬炼精神 丰碑见证蝶变
      80年过去了,战火硝烟早已散尽,但平定这片热土上的抗战记忆永不磨灭。从利华制药厂的“制药救国”,到平东军民的浴血奋战,再到七亘大捷的军事智慧,这些深植于平定大地的红色印记,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
      更令人振奋的是,昔日的烽火战场、革命老区,在新时代正经历着深刻而壮丽的蝶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制药精神,在产业升级中传承;英雄辈出、保家卫国的热土情怀,在乡村振兴中升华;运筹帷幄、以智取胜的军事智慧,在文旅融合中焕新。一条条通衢大道取代了昔日的封锁线,一座座现代化厂房在昔日根据地崛起,一个个美丽乡村在红色遗址旁绽放。平定人民正以抗战精神为动力,将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与发展之路,走得更加坚实、更加宽广。回望烽火,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见证蝶变,是为了汲取力量、开创未来。平定,这座太行山下的丰碑之城,其抗战精神与今日新貌,共同谱写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壮丽篇章。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温丽芳 通讯员 赫慧敏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8-20期

    • 第2025-08-19期

    • 第2025-08-18期

    • 第2025-08-15期

    • 第2025-08-14期

    • 第2025-08-13期

    • 第2025-08-12期

    • 第2025-08-11期

    • 第2025-08-08期

    • 第2025-08-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