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展演者感言
翼城花鼓市级非遗传承人肖军:两次亮相文博会,千年鼓点传新声
鼓点铿锵、气势十足,胸前与腰间的花鼓随着动作翻飞……在山西省文化传承发展经典案例发布仪式现场,在翼城花鼓市级传承人肖军的带领下,16名队员带来的花鼓表演,引得现场掌声不断。“这是我们第二次参加山西文博会了,能带着国家级非遗翼城花鼓站上这个平台,特别荣幸!”肖军语气里满是自豪。
翼城花鼓能连续亮相文博会,肖军认为靠的是独特魅力:“翼城花鼓在唐朝就已存在,已经传承了千年。我们的舞蹈动作有气势,还藏着翼城当地特色,能展现家乡的风土人情,还能体现咱翼城人坚持不懈的拼搏精神。”不同于常见的腰鼓表演,翼城花鼓以“击鼓为主”,表演者胸前绑一鼓、腰侧各一鼓,鼓王甚至要带七八面鼓,“每一击都得落在鼓面上,还要兼顾手、头、脚与鼓点的配合,上手难度不小。”
此次上台表演的16人团队,8男8女,最小的21岁——是肖军的学生,而36岁的他是团队里最年长的。“有梯队才能传得远。”肖军说,团队不仅在仪式上表演,还在各展馆巡回演出,“大家的热情特别高,好多人是第一次见翼城花鼓,也有人误以为我们的表演是腰鼓,希望通过文博会这个大舞台,让更多人分清翼城花鼓与腰鼓,真正了解翼城花鼓的独特之处。”
谈及未来,肖军眼神坚定:“作为传承人,我们有义务把这门技艺传下去,希望更多人能到翼城看看,让千年鼓点在更多人心里扎根。”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武佳乾和祥茶庄茶叶斗型包装市级非遗技艺展演人于洋子:方方正正里藏着传承初心
发布仪式现场,乾和祥一线员工于洋子和同事们现场表演的“茶叶斗型包装”非遗技艺,让人目不转睛——不用一根绳,纸张在她手中翻飞按压,转眼就成了方方正正的茶包,即便模拟高空掉落,也不散不破纹丝不动。“这是咱乾和祥区别于点心‘五步包’的‘九步包’,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非遗手艺。”于洋子笑着介绍。
谈及这门技艺,于洋子打开了话匣子:“它不光是包装手法,还藏着老掌柜们代代相传的道理——‘方方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方可日进斗金’。不管是做人、做事,还是做茶,都得守着这份‘方正’,才能把生意和手艺长久传下去。”
于洋子坦言,为了熟练掌握这“九步包”,自己足足花了两年。“刚学的时候,包出来的要么歪歪扭扭,要么封不住口,不合格的根本不能上柜。”她回忆,这手艺看似简单,难点全在“手上的暗劲”,“看着手轻轻过纸,实则每一步都要使劲,步骤得紧紧相扣,差一点都不行。就比如‘打筒’这一步,没打好后面全白费,跟做人一样,每一步都得走扎实。”
在于洋子看来,学会“九步包”不仅是掌握了一门技能,更是读懂了非遗传承里的初心。“每次包茶,都觉得是在跟老手艺对话,也更明白为啥这手艺能传这么久——因为它藏着的不只是技术,还有做人做事的本分。”
山西晚报·山河+ 记者 武佳
晋剧青年演员张亚琦:愿以绵薄力让晋剧薪火远传
在发布会现场,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青年演员带来的晋剧传统技艺创新实践展示《雏凤清声薪火相传》,凭借精湛表演赢得阵阵掌声。
22岁的张亚琦表演了帽翅功。张亚琦从2015年开始接触晋剧,但学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张亚琦说,她也曾有过迷茫、失落的低谷期,甚至一度怀疑是否能坚持下去。“幸好院里有针对青年演员的培养模式,帮我一点点重拾了信心,让我能继续在晋剧这条路上走下去。”
张亚琦口中的培养模式,正是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破解传统戏曲“师带徒”单一传承局限的创新实践,通过“教学—实践—创作”全链条培养,不仅缩短了学员的成才周期,还让越来越多青年演员有机会担纲主演,为传统戏曲当代传承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谈及戏曲学习,张亚琦有着自己深刻的体会:“戏曲学习绝对不能搞模式化教育,每个演员的条件、特点都不一样,需要老师根据个人情况量身设计培训内容,从唱腔技巧、动作细节到舞台风范,都得一一打磨。要是能得到有丰富表演经验的名家指点,哪怕只是几句点拨,对我们年轻演员来说都是最宝贵的财富。”尽管日常练功常常伴随着汗水与疲惫,但张亚琦从未想过放弃。“每次觉得辛苦的时候,我就会想象自己在舞台上绽放光芒的样子,想到能为晋剧艺术的传承出一份力,就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张亚琦说,她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尽绵薄之力,让晋剧这门传统艺术传承得更好、走得更远,让更多人感受到晋剧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山西晚报·山河+ 记者 杨洲芬
特刊反响
与会人员齐赞本报“山西省文化传承发展典型案例推介”特刊:翔实好看,展开一幅立体“山西文化画卷”
在山西文化传承经典案例发布仪式上,每个嘉宾和观众都收到一份载满山西文化温度的“礼物”——山西晚报编纂的“山西省文化传承发展典型案例推介”特刊。特刊不仅收录了15项山西省文化传承发展典型案例与5项入围案例,更像一幅立体的“山西文化画卷”,将我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丰硕成果,生动呈现在众人眼前。不少人刚拿到手便迫不及待翻阅,指尖划过字里行间的山西故事,现场不时传来“这特刊做得真不错”“内容太扎实了”的赞叹。
“特刊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最突出的特点是内容的深度与真实性。”省考古研究院原学术委员会委员、山西文化传承发展典型案例推选工作专家薛新明说,“编纂团队对每一个收录的案例都进行了扎实的实地采访,全面了解项目的细节和背后的故事,这种深入一线的调研确保了案例内容的真实性和丰富性,避免了浮于表面的泛泛而谈。同时,特刊在宣传呈现上做到了深入浅出,采用了大众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案例的价值和意义,有效扩大了这些优秀文化传承案例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
刚拿到特刊,乾和祥茶庄经理张俐丽就拍了照发了朋友圈。“咱们的特刊,我感觉特别新颖,它把山西文化内涵,用最简单的方式集中展现出来了。”张俐丽说,“在典型案例发布会上能呈现这样丰富而好看的刊物,能看出报社与时俱进的态度。上面还有我们的报道,让我们倍感荣幸,这是一种互相成就。”
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药科技与产业处刘浚处长对特刊赞不绝口。“特刊内容很全面,能帮助大家全方位了解山西文化的方方面面,无论是非遗传承、传统技艺,还是地域特色民俗,都能在其中找到身影,为推广山西文化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刘浚说。
山西晚报·山河+ 记者 武佳
志愿者视角
志愿者刘蕊、高佳欢:山西文化传承发展典型案例点燃青春传承志
22日,在山西省文化传承发展典型案例的发布会现场,太原师范学院英语师范专业大二学生刘蕊和生物科学专业大三学生高佳欢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其中,在见证山西文化传承成果的同时,他们被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力量深深触动。
“很多内容跟我这个在山西长大的孩子息息相关,听完特别有共鸣。”参加完发布会,刘蕊说作为在太原生活十几年的老市民,她真切感受到家乡的变化,把承载五千年山西历史的博物馆整合提升,以后大家了解山西根脉会更方便、更深刻。“我家就在柳巷住,钟楼街上的乾和祥茶庄常年人气旺盛,这种活生生的文化载体,让‘博物馆之城’的概念一下子就接地气了。”
大同的文创发展也让刘蕊印象深刻。“大同一直是我很喜欢的城市,这次作为山西文旅标杆被提及,我特别认同。”她认为,大同不仅是旅游热门地,在文创领域也走在前列,像最近很火的“佛小伴”系列,特别受年轻人喜欢。这种结合本地文化、又做得新颖时尚的方式,是吸引年轻人的好办法。与此同时,同龄人的坚守更让刘蕊倍感亲切。发布会上,年轻晋剧演员的身影让刘蕊触动颇深,“看到和自己年纪相仿的人在台上为传承晋剧努力,特别有感染力。”刘蕊说。
“现场了解到的优秀案例、翻阅的《山西晚报》文化传承发展典型案例特刊,让我真切看到全省各市各区为守护文明、赓续历史付出的努力。”高佳欢说,案例中既有对古建筑遗址的精心守护,沁县永寿寺的修缮、铜鼓座场景的复原式展出、云冈石窟的数字采集,让历史遗存“活”了起来;也有对非遗技艺的用心传承,乾和祥非遗的活态延续、晋剧“传帮带”的代际接力,让传统技艺薪火相传;更有对文化血脉的创新延续,将中医药知识与青少年学科教育结合,为文化传承播下“青春种子”。
“看到这些成果,我为家乡在文化传承发展上的作为感到无比自豪。”高佳欢说,现场呈现的京剧表演韵味十足、茶艺展示优雅从容,精彩场面让她不禁联想:“或许千百年前的舞台、作坊里,也曾有过这般动人光景。变的是流转的历史,不变的是扎根心底的文化。华夏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正是因为有这一代又一代赓续不断的文化血脉。”
在高佳欢看来,这些优秀文化传统从不是停留在舞台与史册里的“过去式”,而是深深融入新一代山西人心中,在今天的生活里生长、在明天的征程中延续,更将在未来的山西大地上绽放新的光彩。
山西晚报·山河+ 记者 杨洲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