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山河+讯(记者 白洁)“硝烟散去霜满地,怀念战友寄相思,晚霞如火照孤影,血染疆场永铭记。放飞希望向远方,滚滚热流不停息,巍巍太行颂英雄,松涛回荡八百里……”随着全体演员激昂的歌声,8月23日晚,在观众热烈而持久的掌声中,酝酿许久、创排3个多月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赓续红色血脉、传承抗战精神的史诗性民族歌剧《太行颂》在太原市工人文化宫成功上演。
该剧由山西省歌舞剧院创排,取材于太行山革命老区武乡的真实历史事件与人物原型,依托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把“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等广为流传的英雄事迹融入创作中,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山西抗日根据地军民同心筑起铜墙铁壁、挺起民族脊梁的革命故事。全剧共有五幕、加“尾声”总计130分钟,生动地刻画了以李子清为代表的女性形象,讲述了她从受封建思想迫害的童养媳觉醒成为抗日积极分子的成长经历。同时,《太行颂》也群像式地展现了在抗日战争期间,广大的太行儿女与八路军战士同甘苦、共患难,同呼吸、共战斗的历史画卷,唱响了军爱民、民拥军的主旋律。
在当晚的演出现场,太原工人文化宫的舞台就像一座微缩的太行山区,太行山的巍峨、战火纷飞的场景、朴实无华的乡村生活,通过灯光和实景道具再现。在这里,既有险峰般的“激昂”,也有深谷里的“低吟”,一百多位演职人员用他们过硬的专业素养、积极的表演情绪、极具爆发力的歌声深情地演绎出了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太行根据地广大军民团结一心、前仆后继,与日寇进行英勇斗争、付出巨大牺牲而铸就的伟大的太行精神。全剧以在太行山崖壁中生长出的“太行花”为意象,表达出太行山革命老区芸芸众生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展现出太行军民在战火中淬炼的坚韧与信仰。带着这样的精神,演员们的表演时而让人激情澎湃,时而让人欢欣鼓舞,时而让人泪流满面……千余位观众随着舞台的变化、剧情的递进被深深吸引,感动、悲伤、振奋的表情在他们的脸上变化着,掌声也自发地时不时响起。
早在去年3月,山西演艺集团、山西省歌舞剧院就准确把握“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肩负起省属国有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开始筹备体现伟大抗战精神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经过院团的深思熟虑和多方调研,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一的“太行精神”成为此次创作的主题。
“作为山西省歌舞剧院重点打造的一部大气磅礴的主旋律舞台艺术作品,在创作之初,民族歌剧《太行颂》便立下了原创标杆,不外借一人,剧院全员上阵,倾注全力。从编剧到导演、从词曲作者到声乐指导、从舞美灯光到所有演员,歌剧《太行颂》的创作团队和演出队伍全部采用本土优秀人才。”山西省歌舞剧院院长路进广自豪地说。
《太行颂》编剧、总导演由山西演艺集团副总经理、一级导演刘波担任,省歌签约编剧徐婷婷任第二编剧;导演由省歌艺术创作中心主任、一级演员侯建军担任;作曲由省歌签约作曲家、著名曲作者张伟担任;声乐指导由省歌著名歌唱家、一级演员刘亚男担任;舞美、灯光、服装等也均由省歌中坚力量进行设计。该剧主演汇集了省歌众多的青年歌唱家,如高旭丽、乔佳、范一笑等。
《太行颂》整台歌剧由省歌民族乐团现场伴奏。演出当晚,在民乐的伴奏声中,饱含地域特色的《太行颂》各唱段都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一朵太行花》的主题音乐反复在剧目中出现,观众最后走出剧场时甚至能哼唱出几句,这也是该剧创作时的初衷,希望观众能记住这部歌剧的主旋律。据介绍,剧中的民歌旋律大多来自山西民歌,女主角李子清的旋律动机来源于晋中左权地区的《樱桃好吃树难栽》,男主角郝江海的旋律动机来源于沁源民歌《卖樱桃》。另外,《太行颂》首次加入的幕间合唱也使得这部剧别具一格。有着“圣咏”般声响的合唱队在演唱时,不仅表现出对太行精神和太行山区人民牺牲精神与伟大人性光芒的赞颂与升华,也让现场观众深受感染,观剧情绪始终与剧情发展同频,全程沉浸式地欣赏整台歌剧,体验非同凡响。
演出结束后,山西晚报·山河+记者采访了该剧的编剧之一、总导演刘波,他说:“当听到观众掌声响起的时候,看到观众迟迟不愿走出剧场,却走上舞台与演员合影留念的时候,我一度哽咽,想到了许许多多的不容易,想到了演员3个多月在排练室为了塑造人物形象时的摸爬滚打和辛苦付出,想到了舞台工作队克服一切困难制作舞美时的工作场景,想到了主创人员意见不统一时的各种争吵和各种包容,想到了这个团队的优良作风和所有为该剧付出心血的演职人员背后的故事,但这一切都值了。”
在当晚的演出现场,省歌还特邀了不少艺术专业人士为《太行颂》把脉,许多人一边看一边点评:“这个剧的戏剧冲突把握得非常好”“演员们唱咏叹的段落,声音直击心灵,极具穿透力”“舞台设置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这部剧让太行精神得以更广泛的传播和深入人心”“《太行颂》的现实意义非常深远”……对于红色题材的作品以歌剧的形式呈现,专业人士报以赞许。
8月23日至25日,《太行颂》连演3场,演出时间正值第七届山西文博会举办期间,因此也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有些观众逛完文博会就来看演出,了解山西厚重文化的同时,也对山西的红色文化有了更深入地认识。许多观众看过《太行颂》后纷纷表示被剧中英雄人物的牺牲精神、坚定信念所打动,感慨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对“家国”二字有了更深的体会,他们说这部作品不仅是对烽火岁月的礼赞,更是对太行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强大生命力的深刻诠释,让人深受感动,也深受鼓舞。
硝烟散尽,漫山太行花如星火燎原,见证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民族歌剧《太行颂》以其磅礴的音乐、深情的咏唱和感人的故事,将巍巍太行山的雄姿与坚韧不拔的太行精神镌刻在观众心中。它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观众在歌声与故事中重温历史、思考当下、汲取力量,更让太行精神在当代舞台绽放出耀眼光芒!
专家点评
山西的歌剧有山西的根
点评人: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太行颂》艺术顾问牛宝林
这部剧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来的,整部剧的演出也充满了真情实感。从这部剧一开始创作的时候,我就关注并给出过一些建议。尽管对这部剧的故事情节、唱腔表达等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了,看演出的时候,我还是被感动到落泪了。
这是一部完全由山西本土人员创作和表演的剧目,尽管是歌剧,但是观众能从音乐中追寻到山西的根。比如在表达对敌人的愤怒时,《在太行山上》这首歌曲的旋律一响起,立刻就会让人的精神振奋起来,周身的血液都会沸腾;在表达女主人公爱情故事的地方,一首山西民歌《苦相思》又让人顿时有了愁肠百结的感觉。
音乐比语言更容易调动人的情感,山西是民歌的海洋,所以山西人是非常擅长以音乐来表达情感、歌唱生活的。山西不仅有得天独厚的民歌资源,也有登上国家级舞台的实力唱将。《太行颂》女主角的扮演者高旭丽的唱功了得,可以说是山西的又一个“王爱爱”。
咱山西的好嗓子多得是,这与我们独特的地形地貌有关,嗓子的结构上就有高亢嘹亮的基因。山西还有丰富的音乐资源,还有太多感人的好故事,我们带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自己搭台唱自己的剧,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努力打造民族歌剧样本
点评人:山西省演出行业协会秘书长张志国
用文艺形式来讴歌个体命运与家国大义,是我们国有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民族歌剧《太行颂》恰逢其时。
剧中故事发生在山西武乡,这是一片流淌着红色血液的土地。抗日战争时期,只有12.5万人口的武乡县,就有9万多人参加了抗日人民自卫队和工、农、青、妇等各个抗日群众团体,有3000多人参加了八路军。无论时代发展到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忘却曾经那些为和平献出生命和奋斗终身的先辈,这也是这部歌剧所体现出的时代意义。
从作品本身来说,其唱腔设计、音舞表现都非常不错,无论是二重唱还是幕间合唱,都值得称赞。这部剧采用了民族音乐伴奏,其旋律非常容易跟观众产生共鸣。在演出现场,有些熟悉的旋律响起时,有人会不由自主地跟着节奏晃动身体,甚至打出节奏,这就是我们民族音乐的优势,它根植于我们的基因中。
当然,艺术是永无止境的,这部剧还有不少进步空间,比如故事情节能更引人入胜些,主题音乐可以更突出一些。
《太行颂》完全可以再好好地打磨,非常希望能把这部剧打造成民族歌剧的样本剧。
民族歌剧山西实践的一次有力探索
点评人:山西戏剧网执行董事、总编辑王嘉
民族歌剧《太行颂》通过女主人公李子清的觉醒与成长,展现女性在民族解放与自我解放中的双重觉醒,创新叙事,赋予历史群像的生命温度,生动诠释了“太行精神”中个体命运的家国情怀,呈现了烽火连天岁月中,军民同仇敌忾、共筑血肉长城的坚定信念和伟大力量,是民族歌剧山西实践的一次有力探索与创作典范,是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推出的一部讲好抗战故事、传承伟大精神的优秀作品。
音乐是歌剧的灵魂。《太行颂》紧扣太行主题,在追求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同时,丰富了民族歌剧的地域特色,通过运用山西民歌素材,对民间音乐进行创造性转化,既保留了泥土芬芳,又赋予其民族与地域独特的现代音乐叙事风格,通过演员们的精彩演唱,将太行儿女的坚韧、勇敢、无私奉献展现得生动感人、淋漓尽致。幕间合唱增强了《太行颂》的史诗气概,带给人恢宏磅礴的音乐享受。
民族歌剧《太行颂》使“太行精神”的丰碑在新时代舞台上焕发出新的光芒,期望能够在时间的沉淀与演出的洗礼中,不断打磨,深化情节,使其成为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与高超艺术水准的佳作。
山西晚报·山河+ 记者 李雅丽 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