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育

不仅是校园地址的变更,更是学习模式、身心状态与自主能力的全面升级

从“细嚼”变“快咽”准初中生该如何过渡

  •   8月下旬,初中学校相继开学,对于准初中生而言,这不仅是校园地址的变更,更是学习模式、身心状态与自主能力的全面升级。从小学到初中的跨越,被大众视为青少年成长的“关键一跃”——课程从3门增至7门以上,课堂节奏从“细嚼慢咽”变为“高效推进”,管理模式从“老师全包”转向“自主负责”。山西晚报·山河+记者结合一线教师经验、心理专家建议,形成这份全方位衔接指南,助力学子平稳过渡。
      升学焦虑
      被异化的暑假与蔓延的衔接
      “每天上午数学预科,下午英语强化,晚上两套模拟题,比上学还累。”太原市小学毕业生小林的暑期日程表,密密麻麻写满了学习任务。母亲王女士坦言:“开学前要进行测试,孩子累也得扛。”这样的场景并非个例,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走访发现,各大培训机构的小升初衔接班早已爆满,课程从语数英扩展到物理启蒙、文言文入门等,某机构工作人员透露:“今年报名人数比去年增了30%,很多家长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与“过度补习”形成极端对比的,是另一些孩子的“彻底放纵”。晚上熬夜打游戏到凌晨,中午才起床,暑假作业堆到最后两周疯狂赶工——这是约70%准初中生的假期常态。“整个7月在疯玩,8月才发现古诗词忘得差不多,英语语法也混淆了,越复习越慌。”小学毕业生王浩然的“临时抱佛脚”,让他对开学充满恐惧。
      家长群里的焦虑更是愈演愈烈:“听说初中老师讲课速度翻倍,暑假不学习,开学肯定跟不上”“别人家孩子已经背完初一前两单元单词了”……这些话语像无形的鞭子,驱使着家长们做出各种极端选择。有家长列出的暑期计划表显示:孩子每天学习6小时,涵盖7门学科,娱乐时间被压缩至1小时以内,堪称“第三学期”。
      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学闫晓静老师指出,这种焦虑背后是对“衔接”的误解:“小升初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学习方式、思维模式和自主能力的系统性升级。盲目超前学习,可能导致孩子开学后课堂懈怠;完全放任不管,则会造成知识断层和习惯脱节。”
      学习转型
      从无序到有序,从被动到主动
      同样是暑假,山西省实验小学毕业生雨桐的“梯度规划”堪称典范。7月,她用一周时间进行小学知识查漏:将语文课本里的必背古诗分类整理,发现自己对“唐诗宋词”理解不足,便找来相关动画视频补充学习;数学则重点梳理了“行程问题”等易错点,标注“初中可能会用方程解决,暑假要多练逻辑题”。8月,她没有急于预习初一课程,而是通过学校推荐的线上资源,观看初中老师讲解的“科学实验入门”短片,同时参加社区组织的“小升初交流会”,认识了5位即将同校的新同学,“现在每天在群里分享趣事,感觉开学后不会那么陌生。”
      闫晓静老师强调:“暑假是习惯缓冲带,理想状态是‘温故+适应+拓展’的平衡。”8月下旬要重点关注状态调整,按照初中作息时间调整生物钟,每天保证1小时阅读、30分钟体育锻炼,同时准备开学用品,进行心理建设。
      对于最后的冲刺,闫老师建议:作息调整刻不容缓,早上6:30起床,晚上10:00前睡觉,逐步适应初中早自习节奏;基础巩固优先于预习,与其笼统学初一新课,不如扎实复习小学的数学公式、英语单词和语文古诗文,“很多初中学习的障碍,其实源于小学基础不牢”;保持适度学习状态,每天安排1-2小时学习时间,可选择历史故事、科学实验视频等趣味性强的拓展内容,既不松懈也不过度紧张。”
      学习方式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
      多位初中老师提到,小学靠死记硬背能考高分,到了初中却可能越背越吃力,太原市第三十七中学邢永芬老师就发现约60%的初一学生适应不良,根源在于没能从“机械记忆”转向“主动思考”。
      从学习内容看,初一语文课本在古诗、文言文、现代文的数量上明显增加,篇幅更长,文体也更丰富,知识量显著加大。课堂教学上,小学老师会把知识点拆解到极致,甚至逐字逐句讲解;初中课堂更注重知识的“关联性”,比如讲一篇课文,可能从内容延伸到作者背景、时代特征,跟不上思路就容易掉队。以古诗教学为例,小学多要求会背会默,初中则会拓展到情感表达与写作手法的关系、与其他作品的对比分析,只记诗句不理解内涵,做题必然“卡壳”。
      邢老师强调,初中语文学习的核心目标是立德树人、以文化人,通过阅读汲取经典养分、感受人物精神感召来塑造品格,通过写作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坚持练笔来涵养心性、明辨是非,进而树立正确的三观。这要求学生在学习目标上实现从小学“识字积累”到“鉴赏评价”再到“文化思考”的过渡。
      在学习方式上,关键是变被动为主动,注重理解与思考。针对初中课堂信息密度大的特点,要学会筛选重点,比如用不同颜色笔标注;处理作业时,要明白初中作业侧重“灵活应用”,而非小学的“重复练习”,邢老师强调“一道阅读题读懂吃透,比10道题囫囵吞枣更有用”,建议给作业分优先级:先完成基础题,再做拓展题,难题可标记后第二天问老师,避免影响整体进度。
      复习方法也要从小学的“考前突击”转为“日常积累”。邢老师指出,初中知识呈“递进式”,像语文的阅读理解技巧会贯穿整个初中阶段,需要“每天巩固+每周总结”,她推荐“5分钟回顾法”:睡前用5分钟梳理当天所学,用关键词在脑海中过一遍知识框架,长期坚持比考前熬夜突击效率高得多。
      转变心态
      调整学习节奏,把握重点步调
      “初中课程表比小学满多了,每天6节课,还有早晚自习,内容一下子多了不少。”这是准初中生的普遍感受。在科目管理上,“初一课程虽多,但‘主科’要优先:语文、数学、英语每天都有课,必须当天消化;史地生等副科每周2-3节,可‘抓重点’。”山西省实验中学贾老师建议,主科作业当天完成,副科作业“分模块”整理,“比如地理讲‘地球自转’,当天记清基本概念,周末用画图的方式巩固,比死记硬背效率高。”
      时间规划上,“小学作业1小时能写完,初中可能要2小时,必须学会合理安排。”初三的雨涵同学分享经验:“先做数学、英语这些需要集中精力的,再做语文、道法这些可以灵活安排的,现在能在晚自习前完成大部分作业。”她特别强调:“作业是检验工具,通过错题发现薄弱点,比盲目刷题更重要。”利用“碎片化时间”也很关键,张琳琳同学用“小卡片”记英语单词、古诗文名句,“排队打饭时看两个,放学路上背几句,一周能多记几十个知识点。”
      在心理层面,“小学时老师会经常提醒交作业、带课本,初中很多事要自己记,一开始真不习惯。”这是很多初一学生的“心理落差”。太原市如愿心理咨询中心刘丽芬指出:“小升初是‘半独立’的开始,初期不适应很正常,关键是建立‘自主意识’。”
      面对新环境的竞争,要正确看待并接纳不完美。初中同学来自不同的小学,优秀者众多,不少孩子会因“不再是佼佼者”而失落。刘丽芬建议每天记录“一个小收获”,比如“今天记住了10个英语单词”“弄懂了一道数学题”。学生王亚萌就是这样调整的:“第一次月考排名靠后,后来我不再和别人比,而是和自己比,发现‘这周比上周多对了2道题’,慢慢找回了信心。”“不是所有科目都要顶尖,找到喜欢的学科很重要。”张昱欢坦然接受自己“数学弱、语文强”,“我每天多花10分钟练口算,但不逼自己和数学第一名比,把更多精力放在喜欢的语文课上,整体状态反而更好。”
      同时要学会主动求助,打破心理壁垒。“遇到难题不敢问老师,怕被说‘笨’;想家了不敢跟父母说,怕他们担心。”这是很多学生的误区。闫晓静老师强调:“初中老师很欢迎提问,因为提问代表‘在思考’。”
      “小升初衔接不是‘短跑’,而是‘中长跑’。”多位教育工作者达成共识。从暑假的调整到课堂的适应,从节奏的把控到心态的“转变”,每一步都需要耐心。山西晚报·山河+记者从多所初中了解到,很多学校会在开学初期设置适应期,教学进度相对放缓,帮助学生逐步过渡;同时配备心理老师和班主任团队,密切关注新生适应情况。“家长应该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给他们一些自主空间和时间,过度焦虑和干预反而可能适得其反。”闫晓静老师说。

    山西晚报·山河+ 记者 李婕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8-25期

    • 第2025-08-22期

    • 第2025-08-21期

    • 第2025-08-20期

    • 第2025-08-19期

    • 第2025-08-18期

    • 第2025-08-15期

    • 第2025-08-14期

    • 第2025-08-13期

    • 第2025-08-1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