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用心灵赢得心灵,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具备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吕梁市离石区龙凤小学的李贞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教师,三尺讲台是她默默无闻耕耘的一方田地,渴求知识的真缔是她辛勤执教的无穷动力,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甘于做一只辛勤耕耘于教育事业的孺子牛是她心灵的渴求。任教二十余年来,她始终坚定信念、不懈努力、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和感染着学生。她刻苦钻研业务,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当强的教育教学业务能力,教书育人成绩显著,获得了师生及社会的一致好评。
为人师表 乐于奉献
李贞热爱本职工作,平时能按照一个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严守师德,身正为范,用真善美去启迪一颗颗心灵,用满腔热情点燃学生心中的“理想之火”,用知识的钥匙帮助学生打开神秘的大门。班级工作中,她时刻注重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良好的形象率先示范,用自己的人格去影响教育学生,激励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提高道德素质。为了孩子们,为了心爱的教育事业,她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放弃了许多休息时间,常常早出晚归。“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自我要求使她形成了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
尊重学生 以爱育人
对教育来说,师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爱是成功的原动力。李贞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爱,滋润了孩子,成就了事业,也升华了自己。教学中,她深入地了解孩子、公正地对待孩子,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和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努力为孩子的成长、发展创设最好的教育氛围。她对每一个孩子都一视同仁,不歧视差生,而是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课堂上发言优先照顾,作业优先批改,适当降低要求,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愉悦,从而树立自信心。
爱是具体的、琐碎的,李贞每天总是早早起床,巡视教室,看看学生有没有到齐,遇到天冷或天热的时候,看看同学们的衣服穿得是否合适。班里有个别学生家中条件不是很好,她就多次送对方文具。还有孩子由于基础太差,学习跟不上进度,她总是主动帮他们补课。家长感激,学生感动,可李贞认为,作为教师,关心学生就应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既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又要关心他们的健康,还要关心他们是否懂得怎样做人。这些看起来很平常,但正是一个教师爱学生的具体表现。二十年来,她就是这样播撒着爱的种子,收获着爱的硕果。
制定制度 培养习惯
多年来,李贞一直把养成教育作为班级管理的基础。第一,她利用班会、队会组织学生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他们了解懂得各项规范要求,为今后遵规守纪奠定基础。第二,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用心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她在班级充分发挥小干部的作用,促使孩子们自我约束、自我反省,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就拿二(五)班来说,班级一般的事情都由班长负责,但各项具体工作分工到各个班委成员,早读、课间操等日常工作由值日组长负责,学习上由学习委员和各科课代表负责。当然,教师要随时随地作检查指导。这样一来,班级的工作实现了程序化和制度化,就能更顺利地开展。第三,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及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李贞在班内利用国庆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植树节,让学生通过自制标签的形式督促自己保护周围的一草一木;母亲节的时候,让孩子们给亲爱的妈妈送份节日礼物或帮妈妈做件事,进行感恩教育。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教会孩子认识世界、明辨是非,学习怎样做人。
实钻业务 投身课改
作为一名教师,李贞没有在过去的成绩上停滞不前,而是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她努力探索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在教中研、研中改,积极实践新课程标准,形成了“趣、活、新”的教学风格。
在日常工作中,认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是李贞工作的常态。有效教学一向是她追求和努力的方向。课堂是教学研究的主阵地,她会研究每一节课,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作深度反思,与教师们共同研讨。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她一直坚持落实三个方面:扎实、轻松、有效,力争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让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内涵修养得以锤炼。
不断学习 追求卓越
随着时代发展,人民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做为一名教师,李贞主动参加各种培训,想方设法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坚持以理论武装自己,努力学习新知识,研究新的教育理念,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阅读关于教学方面的书籍。因为她坚信,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务必要有一桶水。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多年来,在学校领导、全校教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李贞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成绩,所教学科考试名列前茅,荣获了“市学科带头人”和“区模范教师”称号。
作为一位人民教师,李贞表示,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微不足道的,成绩只能说明过去,距离教育教改前进的步伐还很远。在今后的工作中,她将继续默默奉献,用博大的胸怀拥抱所有孩子,纵然岁月消逝了她的青春,但她依然无悔!她无愧于学生,无愧于人民,她将忠诚于祖国的教育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毕生力量,用她的双肩托起孩子们美好的未来!
刘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