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山西应急管理

加大充电桩建设完 善城市配套功能

——我省充电桩发展之困亟待持续发力

  夏季深夜,月色斑驳,树影婆娑,一阵微风送来丝丝清凉。但位于太原市万柏林区漪汾街的一处充电站内闷热依旧,香烟裹挟着汗臭弥漫其中。凌晨3时,还未熟悉充电流程的李先生在一旁车友的指导下拔枪、结账,虽然这次充电又省下20多元,但他布满倦意的脸上却看不到丝毫快乐。原来,李先生于今年年初将使用了11年的燃油车替换下来,购置了一台新能源汽车。可几个月过后,里程焦虑、充电焦虑、价格焦虑……一系列的焦虑接踵而至。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事实上,像李先生这般深陷焦虑的新能源车主并不在少数,而充电焦虑一定是首当其冲。

现状调查:车主呼唤私家充电桩

  “晚上10点以后,电费3毛钱,今年我跑了1万多公里了,比燃油车便宜多了,关键是在这儿充电还方便,不像加油有时候还得排队……”家住太原市兰亭御湖城的张先生脚踩拖鞋、身着短裤,指着装有充电桩的车位侃侃而谈,言辞间尽是对爱车的满意。很显然,这份满意是“私家充电桩”带来的。
  原来,张先生在去年购车前就咨询了小区物业能否安装充电桩,但得到的答复是否定的。张先生为避免里程焦虑和充电困扰,最终购买了增程式新能源汽车。但进入2023年,原本搁置的安装充电桩事宜峰回路转,张先生成为拥有“家充”的人。最近,体验到便利后的张先生又为爱人添置了一台新能源汽车。
  张先生介绍说,虽然安装充电桩的过程曲折,但结果是好的,有了自己的充电桩后,不但在电价方面享受到了优惠,时间也相对自由。同时因为“家充”是慢速充电,对新能源汽车的电池也更为友好。
  其实,自家小区车位装不上充电桩的问题并不是个例。早在2016年,《山西省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就已经实施,《办法》规定,个人在自有停车库、停车位安装充电设施的,无需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等。居民在住宅小区内自有固定车位加装充电设施用电,由居民向供电部门申请用电报装手续,小区业委会、物业应该支持和配合建设,物业不得借机收取费用。充电设施应单独分表计量,充电设施所有权人应当承担充电设施维修更新、养护及侵害第三者权益责任。
  政策虽好,但实施过程却并不尽如人意。此前就有媒体报道,我省一男子为充电方便打算在自家车位安装充电桩,咨询当地的供电部门并从该处获悉,需要小区物业出具同意安装的书面文件。于是男子找到了物业,请负责人在《车位及允许施工证明》上盖章。但物业负责人却表示,当前小区地下车库电力设施容量不足,小区消防还达不到安装充电桩的要求,遂拒绝了该男子的申请,安装充电桩的事也就没了下文。经多次和物业协商无果后,该男子把物业告上了法庭。

专家解读:充电桩发展更加规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太原市仍有一些小区表示无法安装充电桩。“网上看到太多充电桩自燃的新闻了,我们毕竟得对全体业主负责,不能因为少数人的需求而给大家带来安全隐患。”物业拒绝业主安装充电桩主要有两方面考量,一方面,物业认为电动车不安全,容易引发火灾,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一些老旧小区由于停车位紧张、电力容量不足等问题无法按需配建私人充电桩。
  其实,为了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家此前就推出了一系列的充电桩扶持政策。首先,国家对新能源充电桩的投资给予扶持,对于新建或改造的公共充电设施,可以享受国家财政补贴。同时,国家还对充电桩行业进行了规范和管理,并对充电桩运营商作出了相关规定和要求。通过国家政策的扶持,新能源充电桩的建设和运营更加规范安全,新能源充电桩服务质量得到了极大的保障,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和安全性也大幅提升。
  如何让充电桩盈利也成了各大新能源车品牌尤为头痛的问题。理想CEO李想曾在公开场合表示:“绝大部分企业做充电桩都不赚钱。”这是因为根据充电桩的成本,一根充电桩需要每天完成6-7单才能收支平衡,完成10单,盈利状况就会好于加油站。但目前市场上,一根充电桩普遍只能做到每天2-3单。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保华表示,电动车行业发展初期,各大厂牌为了抢占市场,各显神通,也着实让敢于“尝鲜”的车主们享受了一波福利。《山西省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实施后,必将进一步刺激车企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我省作为电力大省,拥有电价较低的绝对优势。建设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需要从科学布局、技术创新等几个方面入手。”张保华表示,未来随着《办法》在我省落地生根,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需求和特点,合理布局充电设施,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场景的充电需求,通过行政手段引导企业主动承担社会公益,对于恶性竞争、破坏行业生态、拒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进行监管;相关车企和科研机构可以致力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充电设备的性能和效率,提高充电服务的质量和便捷性;可由政府部门牵头,鼓励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参与行业技术研发攻关和标准制定,推动充电基础设施标准的统一和规范化,提高充电设备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
  此外,张保华建议,公共充电桩还可以引入类似于汽柴油的价格规范机制,从制度层面进一步规范充电市场。“这样可以有效遏制恶性竞争,保障充电市场的健康发展,更将有助于提高充电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同时也将有助于降低充电价格的波动。”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办法》的出台,在新能源汽车体系建设过程中再次向前迈出一大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无论“里程焦虑”还是“充电阵痛”,都会在政府、企业、机构的群策群力中得到破解。

刘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8-18期

  • 第2023-08-11期

  • 第2023-08-04期

  • 第2023-07-28期

  • 第2023-07-21期

  • 第2023-07-14期

  • 第2023-07-07期

  • 第2023-06-3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