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张莉霞)近日,临汾市中院执行局干警在一起合同纠纷案件中上演调解“车轮战”,经过7天、50多轮次调解,促成该案顺利和解。
该院执行局在依法受理长治某消防有限公司申请执行承包经营协议纠纷仲裁一案后,经多方查询,发现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执行程序一度陷入僵局。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在遇到此种情形时,法院可以对被执行人采取消费限高措施和列入失信名单后,暂时终结案件执行程序。
执行局的干警们考虑到申请人由于受疫情影响,企业急需资金解决经营中所出现的问题,如果终本结案将会造成申请人陷入发展危机,同时被执行人也会因老赖的身份影响到后续业务的开展,给其个人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因此,执行干警并未简单化处理,而是决定寻找新的办法解决困境。
执行干警重新梳理案情,发现被执行人在自身经营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想办法筹集资金向申请人缴纳了部分租赁费、承包费、管理费,存在偿还费用的意愿,出现目前这个状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双方在仲裁后一直缺乏良好的沟通,如果能够搭建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化解双方之间的积怨,或许能成为解决本案僵局的突破点。执行干警寓法于情,释法明理,讲明各种利害关系,经过50多轮次的沟通交流,双方终于同意达成执行和解协议。
为达成最终执行和解协议,执行干警连续6天早早赶往承包经营点,在协调双方当事人进行货物盘点交接的同时,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化解交接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纠纷。在执行干警的努力下,6天时间内完成对堆满8间房屋的货物、3000多种货品、十几万件货物、上万个管件、几千张光标识牌的盘点和交接,双方当事人也达成最终的执行和解协议,本案圆满执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