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要闻

万和调解室力促纠纷“和为贵”

  • 当事人双方握手言和

  • 普法宣传进企业

  • “调解进企业”落到实处

  • “掌门人”王继宗耐心劝导

  •   

    开栏语
      本报“调解七进”在线栏目与读者见面后,获得热烈反响,即日起,本报与山西省司法厅再次联合开设摄影故事栏目——双击“调解七进”,以镜头讲故事的方式,聚焦全省“调解七进”中一个个暖心故事,实况记录典型调解实例、经验,着力推动山西“调解七进”顺利开展。

      工伤鉴定早有定论,但受害人始终未能领到工伤赔偿金,不满情绪在一点点酝酿;涉事企业苦于没有人从中斡旋,导致与当事人的谈判几度无奈中止。这不,在位于太原市万柏林区西宫西街1号的万和调解室里,拥有企业家头衔,深谙企业类似案件调解方向的王继宗主动扮演起“和事佬”角色。企业的苦衷是什么,受害人的诉求是什么,怎样才能让双方放下顾虑,坦诚以对,老王不慌不忙。终于经过一番背靠背与面对面,老王让双方握手言和。
      为了能让“调解七进”落到实处,太原市万柏林区司法局坚持开门搞调解,动员社会有生力量促调解的思路,广泛发动、引导辖区专业调解组织建立与功能完善。在该区司法局的有力指导下,一批具有丰富调解经验、深受群众信任、热心人民调解工作的“两代表一委员”、民营企业家、律师和退休老党员充实到调解员队伍,“万和调解室”就此应运而生。
      调解室“掌门人”王继宗,是一名有着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作为万柏林区天福祥餐饮服务公司的党支部书记、董事长,他自愿放弃每年10多万元的经营场地费,设立了60多平方米、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的万和调解室,利用所长为辖区企业化解矛盾纠纷,促进企业稳定经营,安全经营。
      今年4月,一名个体企业雇用的劳务工人在工作时突发疾病去世,因其家属和企业无法就赔偿款数额达成一致,导致逝者迟迟不能入土为安。王继宗不辞辛苦,从法理和情理两个角度多次进行调解,最终获得了令双方满意的结果,当事人特意赠送了锦旗致谢。
      5月份,万和调解室又成功调解了一起补偿款分配案件。案件要追溯到5年以前,某股份制企业用地被列入征用范围,政府与该公司签订了补偿协议,约定政府向该公司提供补偿款,由公司统一向职工支付。但是直到2019年,该公司董事长始终未按照协议履行给付义务,而是将补偿款存入银行。两年来,双方始终未能就相关事宜达成一致。
      王继宗详细了解情况后,多次组织该公司负责人及职工代表进行沟通协调。在调解中,他找准症结点,注重平衡各方利益,力求将相关政策讲明说透。经过其耐心细致的调和,各方取得了一致意见。
      如今的万和调解室,九条“万和调解三字经”蹚出了人民调解新路径。调解室自成立以来共成功调解民事案件20余件,化解矛盾纠纷20起,成为万柏林区人民调解的一块“金字招牌”。

    本报记者傅国辉摄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9-23期

    • 第2021-09-17期

    • 第2021-09-16期

    • 第2021-09-15期

    • 第2021-09-14期

    • 第2021-09-13期

    • 第2021-09-10期

    • 第2021-09-09期

    • 第2021-09-08期

    • 第2021-09-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